0%

简介

  • 磁力链接,BT种子下载相关知识

linux BT种子下载工具 推荐

有许多优秀的BitTorrent(BT)种子下载工具在Linux上可用。以下是一些受欢迎的选择:

  1. qBittorrent: qBittorrent 是一个开源的、跨平台的BT客户端,具有用户友好的界面和丰富的功能,支持多个下载队列、种子过滤、RSS订阅等功能。

  2.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是一个轻量级的、跨平台的BT客户端,特点是简单易用,资源占用较少,适合于资源有限的系统。

  3. Deluge: Deluge 是一个高度可定制的、跨平台的BT客户端,支持插件扩展,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功能扩展。

  4. Vuze: Vuze(以前叫做Azureu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BT客户端,提供高级特性,如内置搜索引擎、媒体播放器等。

  5. rTorrent: rTorrent 是一个命令行界面的BT客户端,适用于那些喜欢使用命令行工具的用户,它是一个轻量级且资源占用较少的选择。

  6. Tixati: Tixati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P2P支持的BT客户端,提供高级的下载和管理特性。

这只是一小部分可用的选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一个适合你的BT种子下载工具。请确保从官方网站或官方软件源下载和安装软件,以确保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linux rtorrent 工具 详解

rtorrent 是一个命令行界面的 BitTorrent 客户端,它专注于轻量级和高效性能。下面是一些关于 rtorrent 工具的详细信息:

安装 rtorrent

你可以使用你的 Linux 发行版的包管理器来安装 rtorrent。例如,如果你使用的是 Ubuntu,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安装:

1
sudo apt-get install rtorrent

使用 rtorrent

  1. 启动 rtorrent

    在终端中输入 rtorrent 命令来启动 rtorrent。你会看到一个命令行界面,显示了 rtorrent 的当前状态和选项。

  2. 基本键盘快捷键

    • Ctrl + S:开始/停止下载。
    • Ctrl + D:添加新种子。
    • Ctrl + Q:退出 rtorrent。
  3. 添加种子

    使用 Ctrl + D 快捷键添加种子。在提示中输入种子文件的路径或URL,然后按下回车键。

  4. 管理下载

    • Ctrl + S 开始/停止当前选中的下载。
    • Ctrl + K 删除当前选中的下载任务。
  5. 查看信息

    • Ctrl + R:查看当前任务列表。
    • Ctrl + O:查看当前下载任务的详细信息。
  6. 配置文件

    rtorrent 的配置文件位于 ~/.rtorrent.rc,你可以编辑这个文件来配置 rtorrent 的各种参数,如下载目录、端口等。

  7. 自定义快捷键

    你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快捷键和操作,以及使用 rtorrent 的命令行界面。

  8. 退出 rtorrent

    使用 Ctrl + Q 快捷键退出 rtorrent

尽管 rtorrent 是一个命令行界面的工具,但它非常强大和灵活,适合那些喜欢使用命令行工具来进行 BitTorrent 下载管理的用户。你可以根据需要查阅官方文档或在线教程来深入了解 rtorrent 的更多功能和用法。

linux aria2c 工具 详解

aria2c 是一个多协议、多来源、跨平台的命令行下载工具,支持 HTTP、HTTPS、FTP、BitTorrent 等协议。它具有高速下载、支持断点续传、多连接、多线程等特性。下面是关于 aria2c 工具的详细信息:

安装 aria2c

你可以使用你的 Linux 发行版的包管理器来安装 aria2。例如,如果你使用的是 Ubuntu,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安装:

1
sudo apt-get install aria2

使用 aria2c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 aria2c 命令和用法:

  1. 下载文件

    1
    aria2c <URL>

    用实际的文件 URL 替换 <URL>aria2c 会自动检测文件类型和协议。

  2. 断点续传

    aria2c 默认支持断点续传,如果下载中断,重新运行同样的命令即可继续下载。

  3. 多连接和多线程

    aria2c 支持多连接和多线程下载,从而提高下载速度。

  4. 指定保存路径

    1
    aria2c -d /path/to/save <URL>

    使用 -d 参数指定下载文件的保存路径。

  5. 显示下载进度

    aria2c 会实时显示下载进度、下载速度等信息。

  6. 同时下载多个文件

    1
    aria2c <URL1> <URL2> ...
  7. BitTorrent 下载

    aria2c 支持通过 BitTorrent 协议下载种子文件。

  8. 配置文件

    你可以创建一个配置文件(通常为 ~/.aria2/aria2.conf),以便在运行命令时使用。配置文件允许你自定义下载选项和设置。

  9. 后台下载

    如果希望在后台运行下载,可以使用 -d-c 参数:

    1
    aria2c -d /path/to/save -c <URL>
  10. 查看帮助

    使用以下命令查看更多选项和用法:

    1
    aria2c --help

aria2c 是一个强大的命令行下载工具,适用于需要快速、高效地进行多协议下载的用户。你可以根据需要查阅官方文档或在线教程,深入了解 aria2c 的更多功能和用法。

简介

  • ESP8266 开发板笔记

IOT中的模块和微控制器的关系 详解

在物联网(IoT)应用中,模块和微控制器通常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硬件组件,它们之间有协作关系。以下是有关物联网中模块和微控制器之间关系的详细解释:

  1.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 微控制器是一种小型的计算机芯片,通常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各种功能和操作。它通常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I/O)引脚和一些特定的硬件组件,如通信接口和定时器。
    • 微控制器是物联网设备的”大脑”,负责执行设备控制逻辑、数据处理、与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交互,以及与其他设备或云服务的通信。
  2. 模块

    • 模块通常是一种集成了特定功能或通信能力的硬件组件,可以与微控制器或其他系统进行连接,以增加或扩展设备的功能。模块可以包括以下类型:
      • 通信模块:如Wi-Fi模块、蓝牙模块、LoRa模块、GSM模块等,用于设备与网络或其他设备的通信。
      • 传感器模块: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用于监测环境数据。
      • 执行器模块:如电机驱动模块、继电器模块、LED驱动模块等,用于执行特定任务。
    • 模块通常包括自己的处理器和控制电路,以及与微控制器通信的接口,如串口、SPI或I2C。
    • 模块的设计目标是将特定功能的硬件集成到设备中,以简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提供更丰富的功能。
  3. 关系

    • 微控制器和模块通常协同工作,以共同实现物联网设备的功能。
    • 微控制器负责控制设备的核心功能、数据处理和整体逻辑。
    • 模块负责提供特定功能,如无线通信、传感数据采集或执行器控制。微控制器通过模块与外部世界通信,以满足特定需求。
    • 微控制器和模块之间的通信通常通过串口、SPI、I2C或其他通信接口进行。
  4. 应用举例

    • 例如,一个智能家居设备可能包括一个微控制器来管理设备的逻辑和控制,以及一个Wi-Fi模块来与家庭网络通信。
    • 另一个示例是智能农业设备,它可能包括一个微控制器来处理传感器数据,以及LoRa模块来将数据传输到云中。

总之,微控制器和模块在物联网设备中扮演不同但相辅相成的角色。微控制器是设备的中央控制单元,负责执行逻辑和控制,而模块则是用于提供特定功能或通信能力的外部硬件组件。它们之间的合作使得物联网设备能够实现各种功能并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选择合适的微控制器和模块是根据项目的需求和设备的设计目标来决定的。

IOT中的微控制器是什么 详解

在物联网(IoT)应用中,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是一种小型计算机芯片,通常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各种功能和操作。微控制器是IoT设备的”大脑”,它们包含了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I/O)引脚以及一些特定的硬件组件,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以下是有关物联网中微控制器的详细解释:

  1. 硬件组成

    • 处理器:微控制器内部包括一个处理器,通常是8位、16位或32位的微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执行设备控制逻辑和计算任务。
    • 存储器:微控制器通常包括闪存(Flash)和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其中Flash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而SRAM用于存储临时数据和堆栈。
    • 输入/输出引脚:微控制器具有通用输入输出(GPIO)引脚,用于连接传感器、执行器、通信模块等。这些引脚允许设备与外部世界进行通信。
    • 通信接口:微控制器通常集成了各种通信接口,如串口、SPI、I2C、Wi-Fi、蓝牙等,以便设备与其他设备或云服务进行通信。
    • 定时器和计数器:这些硬件组件用于生成精确的时间间隔、测量脉冲宽度、控制定时操作等。
  2. 编程

    • 微控制器通常需要通过编程来实现特定功能。程序可以使用汇编语言、C/C++、Python、MicroPython等编写。
    • 开发人员编写的程序将加载到微控制器的闪存中,使微控制器能够执行指定的任务。
  3. 应用领域

    • 微控制器广泛用于IoT应用,如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农业、医疗保健、智能城市、车联网等。
    • 它们用于监测环境数据、控制设备、收集传感器信息、与云服务通信等各种任务。
  4. 低功耗设计

    • 许多IoT设备要求低功耗设计,因此微控制器通常具有低功耗模式,以延长设备电池寿命。
  5. 硬件集成

    • 一些微控制器还集成了硬件加密引擎、无线通信模块、音频处理单元等,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
  6. 选择微控制器

    • 选择合适的微控制器通常取决于项目的需求,包括处理性能、存储容量、通信接口、功耗、成本和生态系统支持等因素。

总之,微控制器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组件,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各种功能。它们提供了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和硬件接口,允许物联网设备与环境、用户和其他设备互动。微控制器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使其成为物联网应用的核心,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编程和定制。

ESP8266 详解

ESP8266是一款极具广泛应用的Wi-Fi模块和微控制器,由乐鑫(Espressif Systems)开发制造。它具有小型、低成本、低功耗和强大的无线网络连接能力,被广泛用于物联网(IoT)和嵌入式系统应用。以下是有关ESP8266的详细信息:

  1. 硬件特性

    • 微控制器:ESP8266集成了Tensilica L106 32位处理器,通常运行在80MHz,但可以通过软件调整时钟频率。
    • 存储器:ESP8266通常具有闪存(Flash)和SRAM内存。闪存用于存储程序代码,SRAM用于存储变量和堆栈。
    • Wi-Fi:ESP8266支持802.11b/g/n标准,提供Wi-Fi连接功能。
    • GPIO引脚:ESP8266具有多个通用输入输出引脚,可用于与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外部设备通信。
  2. 开发环境

    • Arduino IDE:可以使用Arduino IDE进行ESP8266编程。Espressif提供了一个ESP8266 Arduino核心,使开发变得简单。
    • PlatformIO:PlatformIO是一个流行的多平台开发工具,支持ESP8266开发。
    • Espressif官方开发框架:Espressif提供了ESP-IDF(ESP32 IoT Development Framework),适用于ESP8266和ESP32,提供更底层的硬件访问和更高级的功能。
  3. 固件

    • ESP8266通常运行在NodeMCU或其他固件上,该固件提供了易于使用的Lua或MicroPython编程环境,允许开发人员通过脚本语言轻松控制模块。
  4. 应用领域

    • 物联网(IoT)设备:ESP8266常用于连接物联网设备到云,例如智能家居、传感器、监控系统等。
    • 嵌入式系统:由于其小型和低功耗特性,ESP8266在嵌入式系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智能手表、智能家电和嵌入式控制器等。
    • 原型开发:它是快速原型开发的理想选择,因为它易于编程和集成。
  5. 通信接口

    • ESP8266支持串口通信(UART),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等通信协议,使其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6. 固件升级

    • ESP8266支持通过Wi-Fi进行固件升级,这使得将新固件版本推送到设备变得非常方便。
  7. 社区和支持

    • ESP8266拥有庞大的开发者社区,你可以在各种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找到有关ESP8266的帮助、教程和示例代码。

总之,ESP8266是一款功能强大的Wi-Fi模块,适用于各种物联网和嵌入式应用。它的低成本、易用性和丰富的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广泛采用的选择。如果你想开发与ESP8266有关的项目,可以使用支持的开发工具,如Arduino、PlatformIO或Espressif的开发框架,来轻松编写和测试代码。

简介

  • EditorConfig 代码格式化工具 相关基础知识

EditorConfig C++代码格式化

  • 参考资料:
    • notes/PDF/C++_EditorConfig_格式设置约定_Microsoft Learn.pdf

EditorConfig 是什么

EditorConfig 是一种用于定义和维护代码编辑器配置的文件格式和插件。它提供了一种跨不同编辑器和开发团队的一致性配置方式,以确保代码在不同环境中保持一致的格式化和样式。

使用 EditorConfig,你可以在项目中创建一个名为 .editorconfig 的文件,并在其中定义一组规则,用于指定代码文件的缩进、换行符、字符编码等格式化选项。当你的编辑器支持 EditorConfig,并打开一个与 .editorconfig 文件在同一目录或其父目录下的代码文件时,编辑器会自动应用 .editorconfig 中定义的规则。

.editorconfig 文件的内容类似于以下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EditorConfig 文件示例

# 通用规则
root = true

[*]
indent_style = space
indent_size = 4
charset = utf-8
end_of_line = lf
trim_trailing_whitespace = true

# 特定文件类型规则
[*.md]
trim_trailing_whitespace = false

上述示例指定了一些常见的配置选项,如缩进样式、缩进大小、字符编码、换行符类型以及是否删除行尾空白等。

EditorConfig 支持的配置选项和语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编辑器和插件有所差异。你可以在编辑器中安装相应的 EditorConfig 插件,以使其能够自动读取和应用 .editorconfig 文件中定义的规则。

使用 EditorConfig 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在不同编辑器中保持代码风格的一致性,减少因格式化差异而引起的代码冲突和维护问题。

更多关于 EditorConfig 的详细信息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找到:https://editorconfig.org/

EditorConfig 详解

EditorConfig 是一种用于定义和维护代码编辑器配置的文件格式和插件。它旨在提供一种统一的配置方式,使不同编辑器和开发人员能够在项目中共享和遵守相同的代码风格和格式化规则。

EditorConfig 文件的命名约定为 .editorconfig,它通常位于项目的根目录下或与代码文件位于相同目录下。当编辑器打开一个与 .editorconfig 文件在同一目录或其父目录下的代码文件时,它会自动读取并应用文件中定义的配置规则。

EditorConfig 文件使用基于键值对的简单配置语法,支持以下常见的配置选项:

  • indent_style:指定缩进样式,可以是 tab(制表符)或 space(空格)。
  • indent_size:指定缩进大小,表示缩进的空格数或制表符的宽度。
  • charset:指定字符编码,常见的选项包括 utf-8utf-16lelatin1 等。
  • end_of_line:指定换行符类型,可以是 lf(仅换行符)、cr(仅回车符)或 crlf(回车符后跟换行符)。
  • trim_trailing_whitespace:指定是否删除行尾的空白字符。

除了上述常见选项,EditorConfig 还支持其他一些配置选项,例如文件类型特定的规则,可以根据文件扩展名或通配符指定。

以下是一个示例 .editorconfig 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EditorConfig 文件示例

# 通用规则
root = true

[*]
indent_style = space
indent_size = 4
charset = utf-8
end_of_line = lf
trim_trailing_whitespace = true

# 特定文件类型规则
[*.md]
trim_trailing_whitespace = false

上述示例中的规则定义了通用规则(适用于所有文件)和特定于 Markdown 文件的规则。

EditorConfig 的优点包括:

  • 一致性:确保不同开发人员在不同编辑器中使用相同的代码风格和格式化规则。
  • 可移植性:无论开发人员使用哪个编辑器,他们可以轻松遵守项目中定义的规则。
  • 易于维护:通过在一个地方定义和更新规则,可以快速应用于整个项目。

要使编辑器支持 EditorConfig,你需要安装相应的 EditorConfig 插件。主流的代码编辑器(如 Visual Studio Code、Atom、Sublime Text 等)都有相应的 EditorConfig 插件可用,可以从它们的插件市场或扩展管理器中进行安装。

更多关于 EditorConfig 的详细信息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找到:https://editorconfig.org/

EditorConfig 常用选项

EditorConfig 支持多种配置选项,可以用于定义和维护代码编辑器的格式化规则。以下是一些常用的 EditorConfig 配置选项:

  1. indent_style:指定缩进样式,可以是 tab(制表符)或 space(空格)。

  2. indent_size:指定缩进大小,表示缩进的空格数或制表符的宽度。

  3. tab_width:指定制表符的宽度,如果缩进样式为制表符。

  4. end_of_line:指定换行符类型,可以是 lf(仅换行符)、cr(仅回车符)或 crlf(回车符后跟换行符)。

  5. charset:指定字符编码,常见的选项包括 utf-8utf-16lelatin1 等。

  6. trim_trailing_whitespace:指定是否删除行尾的空白字符。

  7. insert_final_newline:指定是否在文件末尾插入一个空行。

  8. max_line_length:指定最大行长度限制。

  9. exclude:指定要排除的文件或目录,可以使用通配符。

  10. root:用于指定是否停止查找 .editorconfig 文件的根标识。

这些是常见的 EditorConfig 配置选项,你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在 .editorconfig 文件中选择适合的选项,并为每个选项指定合适的值。同时,你也可以为特定的文件类型定义特定的规则,通过在配置选项前加上文件模式,例如 [*.cpp] 表示适用于 C++ 文件。

注意,不同的编辑器和插件可能对支持的配置选项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 EditorConfig 时,请确保你的编辑器或 IDE 支持所选择的配置选项。

这些常用选项可以帮助你控制代码文件的格式化和风格,以保持代码的一致性和可读性,无论你使用的是哪个编辑器或开发环境。

更多关于 EditorConfig 的配置选项和语法信息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找到:https://editorconfig.org/

简介

  • gmock库笔记

C++ gmock是什么

Google Mock(gmock)是Google开发的C++的一个模拟对象库,用于进行单元测试时生成模拟(mock)对象。Google Mock结合Google Test(gtest),可以帮助开发人员进行单元测试,特别是在涉及到依赖对象(如外部库、接口等)的情况下。

以下是对 gmock 的主要特点和用法的简要说明:

主要特点:

  1. 模拟对象: gmock 允许你创建模拟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替代真实的对象,用于测试代码的各个部分。

  2. 期望与行为: 你可以设置对模拟对象的期望,定义它应该如何被调用以及返回什么值。这允许你测试被测试对象与其依赖关系的交互。

  3. 模拟方法: 通过使用 ON_CALL 宏,你可以为模拟对象的方法设置行为,使其在调用时返回指定的值。

  4. 参数匹配: gmock 提供了多种参数匹配器,以灵活匹配模拟对象方法的参数。

  5. 死亡测试(Death Tests): 可以使用 EXPECT_DEATHASSERT_DEATH 宏测试代码是否导致了程序的异常退出。

使用方法:

  1. 包含头文件: 在测试文件中,首先包含 gmock/gmock.h 头文件:

    1
    #include <gmock/gmock.h>
  2. 定义模拟对象: 使用 MOCK_METHOD 宏定义一个模拟对象的方法。例如:

    1
    2
    3
    4
    class MockClass {
    public:
    MOCK_METHOD(int, MyMethod, (int, double));
    };
  3. 设置期望: 在测试用例中使用 gmock 的宏来设置对模拟对象的期望。例如:

    1
    2
    3
    MockClass mockObj;
    EXPECT_CALL(mockObj, MyMethod(42, _))
    .WillOnce(Return(3));
  4. 运行测试: 在主函数中调用 ::testing::InitGoogleMock 初始化 gmock,并运行所有测试用例:

    1
    2
    3
    4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esting::InitGoogleMock(&argc, argv);
    return RUN_ALL_TESTS();
    }
  5. 使用模拟对象: 在测试代码中使用模拟对象:

    1
    2
    MockClass mockObj;
    // 使用 mockObj,调用 MyMethod(42, 3.14) 将返回 3

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如何使用 gmock 进行单元测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nclude <gmock/gmock.h>

class MyInterface {
public:
virtual int GetValue() const = 0;
};

class MockMyInterface : public MyInterface {
public:
MOCK_METHOD(int, GetValue, (), (const, override));
};

TEST(MyTestSuite, TestName) {
MockMyInterface mockObj;
EXPECT_CALL(mockObj, GetValue())
.WillOnce(::testing::Return(42));

int result = mockObj.GetValue();
ASSERT_EQ(result, 42);
}

在这个示例中,MockMyInterfaceMyInterface 的模拟类,通过设置 EXPECT_CALL 宏来设置对 GetValue 方法的期望。在测试中,调用 mockObj.GetValue() 将返回预期的值。这使得我们能够独立地测试代码,而不依赖于真实的 MyInterface 实现。

C++ gmock库 详解

Google Mock(gmock)是Google Test框架的一部分,是一个用于C++的模拟对象库,用于进行单元测试。以下是对 gmock 库的一些详解:

主要特性:

  1. 模拟类和接口: gmock 允许你创建模拟类和接口,以替代真实的实现,并且模拟对象的行为是可控制的。

  2. 定义模拟方法: 使用 MOCK_METHOD 宏可以在模拟类或接口中定义虚拟方法,表示该方法是一个模拟方法。

    1
    2
    3
    4
    class MyInterface {
    public:
    virtual void DoSomething() = 0;
    };
  3. 设置模拟方法的行为: 使用 EXPECT_CALL 宏来设置对模拟方法的期望。可以指定方法的调用次数、返回值、抛出异常等。

    1
    2
    3
    4
    5
    MockMyInterface mock;
    EXPECT_CALL(mock, DoSomething())
    .Times(2)
    .WillOnce(Return(42))
    .WillOnce(Throw(std::runtime_error("Error")));
  4. 参数匹配: gmock 提供了参数匹配器,可以灵活地匹配模拟方法的输入参数。

    1
    EXPECT_CALL(mock, SomeMethod(NotNull(), _, 5));
  5. 委托模拟方法的行为: 使用 WillByDefault 宏可以指定模拟方法的默认行为。

    1
    2
    ON_CALL(mock, SomeMethod(_))
    .WillByDefault(Invoke(&real_object, &RealObject::SomeMethod));

使用方法:

  1. 包含头文件: 在测试文件中,首先包含 gmock/gmock.h 头文件:

    1
    #include <gmock/gmock.h>
  2. 定义模拟类或接口: 使用 MOCK_METHOD 宏在模拟类或接口中定义虚拟方法。

    1
    2
    3
    4
    class MyInterface {
    public:
    virtual void DoSomething() = 0;
    };
  3. 设置期望: 在测试用例中使用 EXPECT_CALL 宏设置对模拟方法的期望。

    1
    2
    3
    4
    5
    MockMyInterface mock;
    EXPECT_CALL(mock, DoSomething())
    .Times(2)
    .WillOnce(Return(42))
    .WillOnce(Throw(std::runtime_error("Error")));
  4. 运行测试: 在主函数中调用 ::testing::InitGoogleMock 初始化 gmock,并运行所有测试用例。

    1
    2
    3
    4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esting::InitGoogleMock(&argc, argv);
    return RUN_ALL_TESTS();
    }

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了如何使用 gmock 进行单元测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nclude <gmock/gmock.h>

class MyInterface {
public:
virtual int GetValue() const = 0;
};

class MockMyInterface : public MyInterface {
public:
MOCK_METHOD(int, GetValue, (), (const, override));
};

TEST(MyTestSuite, TestName) {
MockMyInterface mockObj;
EXPECT_CALL(mockObj, GetValue())
.WillOnce(::testing::Return(42));

int result = mockObj.GetValue();
ASSERT_EQ(result, 42);
}

在这个示例中,MockMyInterfaceMyInterface 的模拟类,通过设置 EXPECT_CALL 宏来设置对 GetValue 方法的期望。在测试中,调用 mockObj.GetValue() 将返回预期的值。这使得我们能够独立地测试代码,而不依赖于真实的 MyInterface 实现。

简介

  • GLOG 相关学习笔记

glog的日志清理限制

  • 虽然glog支持日志滚动,但是它并不直接提供日志清理的功能。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志文件会不断累积,可能会占用大量的磁盘空间。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可能需要依赖外部工具或者自己编写脚本来定期清理旧的的日志文件

glog 日志即输出到标准错误流,又输出到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
{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google::EnableLogCleaner(1);

FLAGS_log_dir = "/data/vcr/Log";
FLAGS_log_link = true;
FLAGS_log_prefix = true;
FLAGS_log_utc_time = false;
FLAGS_log_year_in_prefix = false;
FLAGS_logbufsecs = 0;
FLAGS_alsologtostderr = true;
FLAGS_colorlogtostderr = true;
FLAGS_max_log_size = 10; // 1MB
FLAGS_minloglevel = google::GLOG_INFO;
FLAGS_stop_logging_if_full_disk = true;
FLAGS_timestamp_in_logfile_name = false;

Message message;
for (int i = 0; i < argc; ++i)
{
message.message_pool.push_back(std::string(argv[i]));
}
std::map<std::string, std::function<int(Message&)>> command_map =
{
{"--test-vision-algorithm-object", test_vision_algorithm_object},
{"--test-robot-object", test_robot_object},
{"--test-robot-object-move-joint", test_robot_object_move_joint},
{"--test-end-tool-object", test_end_tool_object},
{"--test-end-tool-object-control", test_end_tool_object_control},
{"--test-camera-object", test_camera_object},
{"--test-camera-object-save-rgb", test_camera_object_save_rgb},
{"--test-vcr-task-algorithm-object", test_vcr_task_algorithm_object},
{"--test-detector-create", test_detector_create},
{"--test-glog", test_glog}
};
auto it = command_map.find(message.message_pool.at(1));
if (it != command_map.end())
{
it->second(message);
}
else
{
LOG(ERROR) << "invalid command: " << message.message_pool.at(1) << "\n";
}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glog

glog 是 Google 的日志记录库,用于C++。它是一个高性能的日志记录库,旨在提供易于使用的日志记录功能,允许开发者在程序中输出日志消息,以便调试和记录应用程序的运行情况。

以下是 glog 库的一些主要特性和用法:

特性:

  1. 灵活性: 允许开发者记录不同级别(如INFO、WARNING、ERROR等)的日志消息。

  2. 多线程安全: 在多线程环境下,可以安全地使用 glog 记录日志,避免竞争条件和数据冲突。

  3. 日志级别控制: 可以根据需要控制不同级别日志的输出,允许在运行时动态修改日志级别。

  4. 日志输出格式化: 支持不同格式的日志输出,包括文件名、行号、时间戳等信息。

  5. 日志文件滚动: 支持日志文件的滚动(rolling),允许按照一定大小或时间来切分日志文件。

用法示例:

安装 glog 库:

你可以通过源代码编译和安装 glog 库,也可以在 Linux 系统中使用包管理器安装(例如 apt-getyum)。

使用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级别(可选)
FLAGS_logtostderr = true; // 输出到标准错误流
FLAGS_minloglevel = google::INFO; // 设置最低日志级别为 INFO

// 输出日志消息
LOG(INFO) << "This is an information message.";
LOG(WARNING) << "This is a warning message.";
LOG(ERROR) << "This is an error message.";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上述示例中,首先需要包含 <glog/logging.h> 头文件,然后通过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来初始化 glog 库。之后可以使用 LOG(INFO)LOG(WARNING)LOG(ERROR) 等宏来输出不同级别的日志消息。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glog 库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选项,允许开发者根据需求进行更高级的日志记录。详细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 glog 的官方文档。

glog 详解

glog(Google Log)是由 Google 开发的用于 C++ 的日志记录库。它旨在提供高效、灵活和易于使用的日志记录功能,用于记录应用程序的运行时信息和错误。以下是关于 glog 的一些详解:

特点和优势:

  1. 多级别日志记录: glog 允许记录不同级别的日志消息,如 INFO、WARNING、ERROR 等,以便于用户更好地理解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

  2. 灵活性: 提供了丰富的配置选项,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不同的日志输出方式、格式和级别。可以通过 FLAGS 或代码来配置参数。

  3. 多线程安全: 在多线程环境中,glog 能够安全记录日志消息,避免竞争条件和数据冲突。

  4. 日志滚动: 支持日志文件的滚动(rolling),可以按照大小或时间来切分日志文件,防止日志文件过大影响存储。

  5. 异常处理: 可以将异常信息记录到日志中,有助于排查错误和异常情况。

  6. 低开销: 设计上尽量减少对程序性能的影响,同时提供高效的日志记录和输出功能。

使用方法:

初始化:

在程序开始时,需要调用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来初始化 glog,该函数将日志输出到文件,默认情况下日志级别为 INFO

输出日志:

使用 LOG(INFO)LOG(WARNING)LOG(ERROR) 等宏来输出不同级别的日志消息,例如:

1
2
3
LOG(INFO) << "This is an information message.";
LOG(WARNING) << "This is a warning message.";
LOG(ERROR) << "This is an error message.";

配置选项:

可以通过设置 FLAGS 来控制日志输出方式、级别和格式,例如:

1
2
3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FLAGS_minloglevel = google::ERROR; // 设置最低日志级别为 ERROR
FLAGS_logtostderr = true; // 输出到标准错误流

关闭 glog:

在程序结束时,可以调用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来关闭 glog

总结:

glog 是一个强大且灵活的日志记录工具,能够帮助开发者记录和分析应用程序的运行时信息。它提供了丰富的配置选项和多级别日志记录功能,方便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和使用。详细的使用方法和配置选项可以参考 glog 的官方文档。

glog 常用函数

glog 库提供了一些常用的函数和宏,用于配置日志记录、输出日志消息以及进行相关操作。以下是一些常用的 glog 函数和宏:

  1. **google::InitGoogleLogging(const char* arg)**:

    • 功能:初始化 glog 库。
    • 参数:接收程序名称或命令行参数。
    • 示例: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2.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 功能:关闭 glog 库。
    • 示例: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3. LOG(LEVEL)

    • 功能:输出不同级别的日志消息。
    • 参数:LEVEL 表示日志级别,如 INFOWARNINGERROR 等。
    • 示例:LOG(INFO) << "Information message";
  4. FLAGS 全局变量

    • 功能:控制日志记录的各种设置和选项。
    • 示例: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5. VLOG(n)

    • 功能:根据日志的详细程度输出不同的信息。
    • 参数:n 表示详细程度,值越高输出的信息越详细。
    • 示例:VLOG(1) << "Verbose message";
  6. CHECK(condition)

    • 功能:检查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则输出错误信息并终止程序。
    • 参数:condition 表示需要检查的条件。
    • 示例:CHECK(x > 0) << "x must be greater than 0";
  7. DCHECK(condition)

    • 功能:在调试模式下检查条件,类似于 CHECK
    • 示例:DCHECK(ptr != nullptr) << "Pointer is null";
  8. LOG_IF(LEVEL, condition)

    • 功能:当条件满足时输出日志消息。
    • 参数:LEVEL 表示日志级别,condition 表示条件。
    • 示例:LOG_IF(ERROR, x < 0) << "x is negative";
  9. LOG_EVERY_N(LEVEL, n)

    • 功能:每执行 n 次输出一次日志消息。
    • 参数:LEVEL 表示日志级别,n 表示执行次数。
    • 示例:LOG_EVERY_N(INFO, 100) << "Output every 100 times";
  10. PLOG(LEVEL)

    • 功能:输出包含系统错误信息的日志消息。
    • 参数:LEVEL 表示日志级别。
    • 示例:PLOG(ERROR) << "Error occurred";

这些函数和宏能够帮助开发者灵活地配置和输出日志消息,根据需求记录不同级别的信息,并提供了方便的错误检查和调试工具。

glog FLAGS_alsologtostderr

FLAGS_alsologtostderr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指定日志消息除了输出到日志文件外,是否也输出到标准错误流(stderr)。当这个标志被设置为 true 时,日志消息不仅会被写入到指定的日志文件中,还会输出到控制台的错误流。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 FLAGS_alsologtostderr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和文件
FLAGS_logtostderr = false; // 禁止输出到控制台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google::SetLogDestination(google::GLOG_INFO, "/path/to/logs/mylog.log"); // 设置输出文件

FLAGS_alsologtostderr = true; // 同时输出到控制台错误流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the file with INFO level and also to stderr.";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alsologtostderr 被设置为 true,因此 LOG(INFO) 消息除了被记录到指定的日志文件中外,也会输出到标准错误流(stderr)。

需要注意的是,设置 FLAGS_alsologtostderrtrue 可以方便在控制台中查看日志消息,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程序的输出。因此,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来决定是否使用这个标志。

glog FLAGS_colorlogtostderr

FLAGS_colorlogtostderr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启用或禁用将日志消息以彩色输出到标准错误流(stderr)的功能。当这个标志被设置为 true 时,日志消息会以彩色形式显示在控制台的错误流中,使不同级别的日志消息更易于区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 FLAGS_colorlogtostderr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启用彩色输出到控制台错误流
FLAGS_colorlogtostderr = true;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stderr in color.";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colorlogtostderr 被设置为 true,因此 LOG(INFO) 消息将会以彩色形式显示在控制台的错误流中。

需要注意的是,彩色日志输出的可用性可能取决于终端的支持情况,不同的终端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彩色输出。如果终端不支持彩色输出,即使设置了 FLAGS_colorlogtostderr,日志消息也会以普通文本的形式显示在控制台中。

glog FLAGS_colorlogtostdout

glog 中,并没有 FLAGS_colorlogtostdout 这个特定的标志(flag)。通常情况下,glog 用于控制日志消息输出到标准错误流(stderr),而不是标准输出流(stdout)。

然而,glog 支持通过修改日志消息格式来给日志消息添加颜色,但这不是通过特定的标志来控制的。你可以自定义日志消息的格式,并使用 ANSI 转义序列(例如 \033[颜色代码m)来添加颜色。但这种方式是基于消息格式的自定义,而不是通过 FLAGS_colorlogtostdout 这样的标志进行控制。

如果你想要在控制台的标准输出流(stdout)中查看彩色日志消息,你可以尝试自定义日志消息格式,并在输出日志消息到控制台时使用 ANSI 转义序列来添加颜色。以下是一个简单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定义彩色日志消息格式
FLAGS_logtostderr = true; // 输出到stderr
FLAGS_colorlogtostderr = true; // 启用stderr的彩色输出

// 输出带颜色的日志消息到stderr
LOG(INFO) << "\033[1;32m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stderr in green color.\033[0m";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请注意,上述示例使用了 ANSI 转义序列 \033[1;32m\033[0m 来定义彩色的日志消息(在这个例子中是绿色)。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因终端支持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的终端可能对彩色输出支持程度不同。

glog FLAGS_log_dir

FLAGS_log_dir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日志文件的输出目录。通过设置这个标志,你可以指定 glog 将日志文件输出到特定的目录中。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_dir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a file in the specified log directory.";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_dir 被设置为 "/path/to/logs",因此 LOG(INFO) 消息将被写入到指定目录中的日志文件中。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输出目录不存在,glog 将尝试创建这个目录。确保程序有足够的权限来创建和写入日志文件。同时,FLAGS_log_dirglog 的一个全局标志,一旦设置,将会影响整个应用程序中的日志文件输出位置。

FLAGS_log_link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指定是否创建一个指向最新日志文件的符号链接。这个符号链接可以用于快速查看或访问最新生成的日志文件。

默认情况下,glog 不会创建这样的符号链接。但是,通过设置 FLAGS_log_linktrue,你可以让 glog 在日志文件被创建时自动创建一个符号链接指向最新的日志文件。

下面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_link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是否创建符号链接
FLAGS_log_link = true;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a file in the specified log directory.";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_link 被设置为 true,因此 glog 将在生成日志文件时创建一个指向最新日志文件的符号链接。符号链接的名称通常是 ./latest_log。这样,你可以通过这个符号链接快速访问或查看最新生成的日志文件内容。

glog FLAGS_log_prefix

FLAGS_log_prefix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控制日志文件名的前缀部分。默认情况下,glog 会使用程序名(也就是 argv[0] 中的内容)作为日志文件名的前缀部分。

通过设置 FLAGS_log_prefix,你可以在日志文件名前面添加自定义的前缀。

下面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_prefix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文件名前缀
FLAGS_log_prefix = true; // 启用前缀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a file with a prefixed log filename.";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_prefix 被设置为 true,并且日志文件输出目录被设置为 "/path/to/logs"。当程序运行并输出日志消息时,日志文件名会被设置为 <prefix>.<hostname>.<user>.log.<pid>,其中 <prefix> 是自定义的前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FLAGS_log_prefixglog 的一个全局标志,一旦设置,将会影响整个应用程序中的日志文件名前缀。

glog FLAGS_log_utc_time

FLAGS_log_utc_time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日志消息中时间戳的显示格式。默认情况下,glog 使用本地时间来记录日志中的时间戳。

通过设置 FLAGS_log_utc_timetrue,你可以让 glog 使用协调世界时(UTC)的时间来记录日志中的时间戳,而不是使用本地时间。

下面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_utc_time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使用 UTC 时间戳
FLAGS_log_utc_time = true;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with a UTC timestamp.";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_utc_time 被设置为 true,因此 glog 将使用协调世界时(UTC)的时间来记录日志中的时间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标志会影响整个应用程序中的日志时间戳显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的日志消息。

glog FLAGS_log_year_in_prefix

FLAGS_log_year_in_prefix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控制日志文件名前缀中是否包含年份信息。默认情况下,glog 在生成日志文件名时不包含年份信息。

通过设置 FLAGS_log_year_in_prefixtrue,你可以让 glog 在日志文件名的前缀中包含年份信息。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_year_in_prefix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文件名前缀包含年份信息
FLAGS_log_year_in_prefix = true;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a file with a prefixed log filename including the year.";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_year_in_prefix 被设置为 true,因此 glog 在生成日志文件名时将包含年份信息,例如 yyyy-mm-dd.hostname.username.log.program_name.pid

需要注意的是,FLAGS_log_year_in_prefixglog 的一个全局标志,一旦设置,将会影响整个应用程序中的日志文件名前缀。

glog FLAGS_logbuflevel

FLAGS_logbuflevel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日志消息缓冲区的级别。日志消息缓冲区是指在日志消息被写入到文件之前,临时存储日志消息的缓冲区。

默认情况下,glog 的日志消息缓冲区级别与日志消息级别相同,也就是说,只有满足或高于指定日志级别的日志消息才会被缓冲并写入到文件中。更低级别的消息可能会直接输出到文件,而不经过缓冲。

通过设置 FLAGS_logbuflevel,你可以指定一个日志消息级别,所有等级高于等于指定级别的日志消息都会被缓冲。默认情况下,FLAGS_logbuflevel 的值与 FLAGS_minloglevel 相同。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buflevel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消息缓冲区级别
FLAGS_logbuflevel = google::INFO;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buffered because its level is INFO.";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buflevel 被设置为 google::INFO,因此所有 INFO 级别及以上的日志消息都会被缓冲,直到被写入到文件中。

需要注意的是,设置了 FLAGS_logbuflevel 后,日志消息可能会在内存中积累一段时间,直到缓冲区被写入到文件中。因此,在设置该标志时,需要根据日志消息的重要性和应用程序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级别。

glog FLAGS_logbufsecs

FLAGS_logbufsecs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日志消息缓冲的时间(秒)。这个标志控制着日志消息在被写入到文件之前在缓冲区中存留的时间。

默认情况下,FLAGS_logbufsecs 被设置为 30 秒。这意味着即使没有达到日志消息级别的条件,日志消息也会在 30 秒后被强制写入到文件中。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bufsecs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消息缓冲时间为 10 秒
FLAGS_logbufsecs = 10;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buffered for 10 seconds before being written to file.";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bufsecs 被设置为 10 秒,因此日志消息将在 10 秒后被强制写入到文件中。

需要注意的是,修改 FLAGS_logbufsecs 可以影响日志消息的实时性和延迟写入到文件的时间。选择适当的缓冲时间取决于你的应用程序需求和对日志实时性的要求。

glog FLAGS_logfile_mode

FLAGS_logfile_mode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日志文件的权限模式。这个标志允许你指定在创建日志文件时所使用的文件权限模式。

默认情况下,FLAGS_logfile_mode 未设置,这意味着它会继承当前进程的文件创建权限。在大多数情况下,日志文件会遵循系统默认的文件权限。

通过设置 FLAGS_logfile_mode,你可以为日志文件设置特定的权限模式。例如,0644 表示对于所有者具有读写权限,对于其他用户具有只读权限。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file_mode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日志文件的权限模式为 0644
FLAGS_logfile_mode = 0644;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a file with the specified file mode.";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file_mode 被设置为 0644,这意味着日志文件会以 -rw-r--r-- 的权限模式创建。这样的设置允许所有者有读写权限,其他用户只有读权限。

请谨慎设置日志文件的权限模式,确保不会泄露敏感信息或影响安全性。

glog FLAGS_logtostderr

FLAGS_logtostderr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控制日志消息是否输出到标准错误流(stderr)。当这个标志被设置为 true 时,日志消息将不会写入到日志文件中,而是输出到控制台的错误流(stderr)。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logtostderr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输出到标准错误流
FLAGS_logtostderr = true;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stderr instead of a log file.";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logtostderr 被设置为 true,因此 LOG(INFO) 消息将会被输出到标准错误流(stderr),而不会被写入到日志文件中。

需要注意的是,FLAGS_logtostderrglog 的一个全局标志,一旦设置,将会影响整个应用程序中的日志输出位置。

glog FLAGS_max_log_size

FLAGS_max_log_size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单个日志文件的最大大小。通过设置这个标志,你可以控制单个日志文件的大小,当日志文件大小达到设定的阈值时,glog 将自动进行日志文件的切割(rolling)或截断(truncation)操作,以防止日志文件过大。

默认情况下,FLAGS_max_log_size 未设置,这意味着日志文件大小不受限制,会持续增长直到磁盘空间满。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max_log_size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单个日志文件的最大大小为 10 MB
FLAGS_max_log_size = 10; // 单位:MB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a file with a maximum log size of 10 MB.";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max_log_size 被设置为 10,表示日志文件的最大大小为 10 MB。当日志文件达到这个大小时,glog 将进行切割或截断操作,保持日志文件大小不超过指定的阈值。

需要注意的是,FLAGS_max_log_size 是一个全局标志,它控制着整个应用程序中单个日志文件的大小。调整这个值可以防止日志文件过大,但也可能会导致日志文件频繁切割,因此需要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大小。

glog FLAGS_minloglevel

FLAGS_minloglevel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日志消息的最低级别。通过设置这个标志,你可以控制只记录高于或等于指定级别的日志消息,低于指定级别的日志消息将被忽略。

glog 定义了以下几个级别,可用于设置 FLAGS_minloglevel

  • google::GLOG_INFO:信息级别(INFO)
  • google::GLOG_WARNING:警告级别(WARNING)
  • google::GLOG_ERROR:错误级别(ERROR)
  • google::GLOG_FATAL:致命级别(FATAL)

默认情况下,FLAGS_minloglevel 被设置为 google::GLOG_INFO,即记录所有级别的日志消息。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minloglevel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最低日志级别为 WARNING
FLAGS_minloglevel = google::GLOG_WARNING;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not be logged due to the higher level threshold.";
LOG(WARNING) << "This warning message will be logged.";
LOG(ERROR) << "This error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o.";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minloglevel 被设置为 google::GLOG_WARNING,因此 INFO 级别的日志消息将被忽略,而 WARNINGERROR 级别的日志消息将会被记录。

根据你的需求,调整 FLAGS_minloglevel 可以有效控制日志输出的粒度,只记录重要级别以上的日志,忽略较低级别的日志消息。

glog FLAGS_stderrthreshold

FLAGS_stderrthreshold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控制在标准错误流(stderr)中输出的日志消息的最低级别阈值。这个标志允许你指定日志消息在输出到标准错误流时的最低级别,低于指定级别的日志消息将不会输出到 stderr。

FLAGS_minloglevel 不同的是,FLAGS_stderrthreshold 控制的是日志消息输出到标准错误流的级别阈值,而不是输出到日志文件的级别阈值。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stderrthreshold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输出到 stderr 的最低日志级别为 WARNING
FLAGS_stderrthreshold = google::GLOG_WARNING;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not be logged to stderr due to the higher level threshold.";
LOG(WARNING) << "This warning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stderr.";
LOG(ERROR) << "This error message will also be logged to stderr.";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stderrthreshold 被设置为 google::GLOG_WARNING,因此 INFO 级别的日志消息将不会被输出到 stderr,而 WARNINGERROR 级别的日志消息将会输出到标准错误流。

通过调整 FLAGS_stderrthreshold,你可以控制在标准错误流中输出的日志消息的级别,使得只有指定级别及以上的日志消息才会被输出到 stderr。

glog FLAGS_stop_logging_if_full_disk

FLAGS_stop_logging_if_full_disk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控制当磁盘空间不足时是否停止日志记录。当设置为 true 时,如果检测到磁盘空间不足,glog 将停止写入日志消息,以避免将日志写入失败并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默认情况下,FLAGS_stop_logging_if_full_disk 未设置,这意味着即使磁盘空间不足,glog 仍会尝试继续写入日志消息,可能会导致日志写入失败或磁盘被填满。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stop_logging_if_full_disk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当磁盘空间不足时停止日志记录
FLAGS_stop_logging_if_full_disk = true;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until disk space becomes full.";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stop_logging_if_full_disk 被设置为 true,如果检测到磁盘空间不足,glog 将停止写入日志消息,以避免进一步填满磁盘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标志可以帮助避免因磁盘空间不足而导致的日志写入失败,但停止日志记录可能会导致遗漏重要信息。因此,在设置这个标志时需要权衡考虑应用程序的需求和对日志可靠性的要求。

glog FLAGS_timestamp_in_logfile_name

FLAGS_timestamp_in_logfile_name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控制在日志文件名中是否包含时间戳信息。当设置为 true 时,glog 会将时间戳信息添加到生成的日志文件名中。

默认情况下,FLAGS_timestamp_in_logfile_name 未设置,日志文件名不会包含时间戳信息。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timestamp_in_logfile_name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在日志文件名中包含时间戳信息
FLAGS_timestamp_in_logfile_name = true;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LOG(INFO) << "This message will be logged to a file with a timestamp in the filename.";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timestamp_in_logfile_name 被设置为 true,这意味着日志文件名将包含时间戳信息,例如 program_name.yyyy-mm-dd.hhmmss.hostname.username.log

设置这个标志可以帮助识别日志文件并根据时间戳进行排序或管理。但需要注意,这样的设置会导致生成的日志文件名较长且包含时间戳信息,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管理方式进行合理设置。

glog FLAGS_v

FLAGS_v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设置 VLOG() 的最低日志级别。VLOG()glog 库提供的一个用于记录调试信息的宏,可以根据设置的级别来控制输出不同级别的调试信息。

FLAGS_v 的值控制了 VLOG() 宏输出的最低日志级别。当 VLOG() 中指定的级别大于或等于 FLAGS_v 设置的级别时,对应的调试信息将会被输出。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v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void SomeFunction() {
VLOG(1) << "Verbose log message at level 1";
VLOG(2) << "Verbose log message at level 2";
VLOG(3) << "Verbose log message at level 3";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 VLOG() 的最低日志级别为 2
FLAGS_v = 2;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SomeFunction();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v 被设置为 2,意味着当调用 VLOG() 时指定的级别为 2 或更高时,对应的调试信息将被输出。因此,VLOG(2)VLOG(3) 的日志消息将被输出,而 VLOG(1) 不会被输出。

通过调整 FLAGS_v,可以控制调试信息的输出级别,有助于筛选和输出特定级别及以上的调试信息,便于调试和问题定位。

glog FLAGS_vmodule

FLAGS_vmoduleglog 库中的一个标志(flag),用于指定模块化的调试日志级别。通过 FLAGS_vmodule,你可以根据模块的名称设置不同的日志级别,以便更精细地控制输出不同模块的调试信息。

这个标志的设置格式为 module_name1=level,module_name2=level,...,其中 module_name 是模块的名称,level 是指定的日志级别。当 VLOG() 中指定的级别大于或等于 FLAGS_vmodule 设置的级别时,对应模块的调试信息将会被输出。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 FLAGS_vmodule 的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glog/logging.h>

void FunctionA() {
VLOG(1) << "Verbose log message in FunctionA";
}

void FunctionB() {
VLOG(2) << "Verbose log message in FunctionB";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初始化 glog
google::InitGoogleLogging(argv[0]);

// 设置模块化的调试日志级别
FLAGS_vmodule = "module_a=1,module_b=2";
FLAGS_log_dir = "/path/to/logs"; // 设置日志输出目录

FunctionA(); // 模块名为 module_a,级别为 1,该日志消息将被输出
FunctionB(); // 模块名为 module_b,级别为 2,该日志消息将被输出
VLOG(3) << "Verbose log message with level 3"; // 不属于模块,级别为 3,不会被输出

// 关闭 glog
google::ShutdownGoogleLogging();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FLAGS_vmodule 设置为 "module_a=1,module_b=2",这表示 module_a 模块的调试信息级别为 1,module_b 模块的调试信息级别为 2。因此,通过 VLOG() 输出的模块化调试信息将会根据模块的设置进行输出。

这种模块化设置可以帮助你针对特定模块控制调试信息的输出级别,便于精确地调试和定位问题。

glog 日志级别最低的

glog 中,日志级别最低的是 INFO 级别。

LOG(INFO) 记录的是一般的信息性消息,通常用于输出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一般性提示或信息,不涉及错误或警告。相比于其他级别,INFO 级别的日志信息意味着程序正常运行,无需关注。

在默认情况下,FLAGS_minloglevel 被设置为 google::GLOG_INFO,这意味着 INFO 级别是日志记录器的最低级别。所有级别高于或等于 INFO 的日志消息都会被记录,而低于 INFO 级别的日志消息将被忽略。

需要注意的是,你可以通过设置 FLAGS_minloglevel 来调整日志记录的最低级别,使得只有指定级别及以上的日志消息才会被记录。

简介

  • grpc库笔记

C++ grpc是什么

gRPC(g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s)是由Google开发的开源远程过程调用(RPC)框架,使用Protocol Buffers作为接口描述语言。它允许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通信,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以下是对 gRPC 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特性的解释:

核心概念:

  1. 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gRPC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作为接口描述语言(IDL)。IDL定义服务的接口、数据类型和服务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syntax = "proto3";

    service MyService {
    rpc MyMethod (MyRequest) returns (MyResponse);
    }

    message MyRequest {
    string message = 1;
    }

    message MyResponse {
    string reply = 1;
    }
  2. 服务端和客户端: gRPC 的通信模式涉及服务端和客户端。服务端提供具体的服务实现,而客户端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方法。

  3. Stub(存根): 在客户端,gRPC 自动生成的 Stub 是一个用于调用远程服务的代理类。Stub 封装了底层的网络通信细节。

  4. 序列化: gRPC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进行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以便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传递消息。

  5. 流: gRPC 支持单一请求-单一响应、单一请求-流式响应、流式请求-单一响应和流式请求-流式响应四种消息流模式。

特性:

  1. 高性能: gRPC 使用 HTTP/2 作为底层的通信协议,具有低延迟、多路复用等特性,提供更高效的网络通信。

  2. 跨语言支持: gRPC 自动生成的 Stub 可以用于多种编程语言,包括 C++, Java, Python, Go, Ruby, Node.js 等。

  3. 多平台: gRPC 提供对多种平台的支持,包括 Linux、Windows、macOS 等。

  4. 拦截器: 可以使用拦截器在 gRPC 的通信过程中对消息进行拦截、修改和监控。

  5. TLS/SSL 安全: gRPC 支持基于 TLS/SSL 的安全通信,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6. 服务发现: gRPC 提供了服务发现的机制,允许客户端通过负载均衡器动态发现可用的服务节点。

  7. 流控制: 在流式通信中,gRPC 提供了流控制机制,防止过多的数据被发送到网络中。

使用步骤:

  1. 定义服务接口: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编写服务的接口定义。

  2. 生成代码: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编译器生成客户端和服务端的 Stub 代码。

  3. 实现服务端: 编写服务端的实现,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4. 实现客户端: 编写客户端代码,使用 Stub 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方法。

  5. 启动服务: 启动 gRPC 服务,使其处于监听状态。

  6. 运行客户端: 运行客户端,调用 gRPC 服务的方法。

gRPC 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特性,使得开发者能够方便地构建分布式系统中的服务通信。其设计注重性能、可扩展性和跨语言支持,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

C++ grpc库 详解

gRPC(g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s)是由Google开源的高性能远程过程调用(RPC)框架,基于HTTP/2协议和Protocol Buffers(Protobuf)IDL。gRPC 提供了一种简单且强大的方法,使得在分布式系统中的不同服务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通信。以下是对 gRPC 库的详细解释:

核心组件:

  1. 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gRPC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作为接口描述语言,用于定义服务接口、消息格式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syntax = "proto3";

    service MyService {
    rpc MyMethod (MyRequest) returns (MyResponse);
    }

    message MyRequest {
    string message = 1;
    }

    message MyResponse {
    string reply = 1;
    }
  2. 代码生成: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编译器(protoc)生成客户端和服务端的 Stub 代码,使得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调用服务。

  3. 服务端: 服务端负责实现 gRPC 定义的服务接口,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返回响应。

    1
    2
    3
    4
    5
    6
    7
    class MyServiceImpl final : public MyService::Service {
    public:
    grpc::Status MyMethod(grpc::ServerContext* context, const MyRequest* request, MyResponse* response) override {
    // 实现服务方法逻辑
    return grpc::Status::OK;
    }
    };
  4. 客户端: 客户端使用生成的 Stub 代码调用远程服务方法。

    1
    2
    3
    4
    5
    6
    7
    MyService::Stub stub(grpc::CreateChannel("localhost:50051", grpc::InsecureChannelCredentials()));

    MyRequest request;
    request.set_message("Hello, gRPC!");

    MyResponse response;
    grpc::Status status = stub.MyMethod(&context, request, &response);

特性和优势:

  1. 跨语言支持: gRPC 提供对多种编程语言的支持,包括 C++, Java, Python, Go, Ruby, Node.js 等。

  2. 高性能: 使用基于 HTTP/2 的协议,支持多路复用,头部压缩等特性,以提供低延迟和高吞吐量的通信。

  3. IDL 和代码生成: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进行接口定义,能够生成易用的 Stub 代码,降低开发者的工作量。

  4. 强类型: 使用 Protobuf 提供的强类型消息,避免了手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麻烦。

  5. 流式处理: 支持流式请求和响应,允许建立流式的 RPC 连接。

  6. 服务发现: gRPC 支持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使得服务能够动态地发现和调用其它服务。

  7. 安全性: 提供基于 TLS/SSL 的安全通信,确保通信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使用步骤:

  1. 定义服务接口: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编写服务的接口定义。

  2. 生成代码: 使用 Protocol Buffers 编译器生成客户端和服务端的 Stub 代码。

  3. 实现服务端: 编写服务端的实现,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4. 实现客户端: 编写客户端代码,使用 Stub 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方法。

  5. 启动服务: 启动 gRPC 服务,使其处于监听状态。

  6. 运行客户端: 运行客户端,调用 gRPC 服务的方法。

gRPC 提供了现代化的 RPC 机制,广泛应用于微服务架构和分布式系统中。其强大的特性和跨语言支持使得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远程服务调用框架。

简介

  • gflags库笔记

C++ gflags是什么

gflags 是一个用于处理命令行参数的C++库。它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来定义、解析和访问命令行参数,并且支持丰富的功能,如帮助信息生成、参数验证等。

主要特点和用途包括:

  1. 定义命令行参数: gflags 允许程序员通过简单的宏定义来声明和初始化命令行参数。这样可以轻松地将程序的配置选项暴露给用户,并且代码中的参数信息会变得更加清晰。

  2. 解析命令行参数: 一旦定义了命令行参数,gflags 提供了函数来解析命令行参数,并将它们的值存储在相应的变量中。这使得处理命令行参数变得非常方便。

  3. 帮助信息生成: gflags 能够自动生成包含程序的命令行参数信息的帮助文档。这对于用户了解程序可用选项和配置项是非常有帮助的。

  4. 参数验证: 支持对命令行参数进行验证,确保它们满足特定的条件或约束。

  5. 支持命令行标志(flags): 命令行标志是可以在程序运行时通过命令行传递的特殊选项,例如 --verbose--help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 gflags 定义和解析命令行参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include <gflags/gflags.h>
#include <iostream>

DEFINE_bool(verbose, false, "Enable verbose mode");
DEFINE_int32(num, 42, "Number parameter");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gflags::ParseCommandLineFlags(&argc, &argv, true);

if (FLAGS_verbose) {
std::cout << "Verbose mode enabled\n";
}

std::cout << "Number parameter: " << FLAGS_num << "\n";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使用 DEFINE_bool 定义了一个布尔型的命令行参数 verboseDEFINE_int32 定义了一个整数型的参数 num。程序在启动时解析命令行参数,并根据参数值执行相应的逻辑。

C++ gflags库 详解

gflags(也称为 Google Flags)是一个用于处理命令行参数的C++库,由Google开发。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方式来定义、解析和使用命令行参数,以及生成帮助文档。以下是对gflags库的详细解释:

定义命令行参数

使用gflags定义命令行参数是通过宏来实现的。主要的宏有:

  • DEFINE_bool(name, default, description):定义一个布尔类型的参数。
  • DEFINE_int32(name, default, description):定义一个32位整数类型的参数。
  • DEFINE_uint32(name, default, description):定义一个32位无符号整数类型的参数。
  • DEFINE_double(name, default, description):定义一个双精度浮点数类型的参数。
  • DEFINE_string(name, default, description):定义一个字符串类型的参数。

这些宏在程序中的全局作用域内使用,用于声明并初始化命令行参数。

解析命令行参数

gflags::ParseCommandLineFlags 函数用于解析命令行参数。通常在 main 函数的开始处调用,它接受 argcargv 作为参数,解析命令行参数,并更新定义的参数的值。

1
2
3
4
5
6
7
8
9
#include <gflags/gflags.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gflags::ParseCommandLineFlags(&argc, &argv, true);

// Your code here...

return 0;
}

使用定义的参数

在程序中可以直接使用定义的参数。例如:

1
2
3
4
5
6
if (FLAGS_verbose) {
// 执行在verbose模式下的逻辑
}

int num = FLAGS_num;
// 使用num变量

帮助信息生成

gflags支持自动生成包含命令行参数信息的帮助文档。在程序中调用 gflags::HandleCommandLineHelpFlags() 可以处理与帮助文档相关的命令行参数,例如 --help

1
gflags::HandleCommandLineHelpFlags();

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gflags定义、解析和使用命令行参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gflags/gflags.h>
#include <iostream>

DEFINE_bool(verbose, false, "Enable verbose mode");
DEFINE_int32(num, 42, "Number parameter");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gflags::ParseCommandLineFlags(&argc, &argv, true);

if (FLAGS_verbose) {
std::cout << "Verbose mode enabled\n";
}

std::cout << "Number parameter: " << FLAGS_num << "\n";

gflags::HandleCommandLineHelpFlags();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verbose 是一个布尔型参数,--num 是一个32位整数型参数。程序会输出相应的信息,并支持 --help 选项以显示帮助文档。

C++ gflags SetUsageMessage()函数 详解

在C++中,gflags库提供了SetUsageMessage()函数,用于设置自定义的使用说明信息。这个函数可以在程序中用于提供更详细或自定义的帮助文档,而不是仅仅使用DEFINE_XXX宏定义的命令行参数默认帮助文档。

以下是对SetUsageMessage()函数的详细解释:

使用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include <gflags/gflags.h>
#include <iostream>

DEFINE_string(input_file, "", "Input file path");
DEFINE_bool(verbose, false, "Enable verbose mo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设置自定义的使用说明信息
gflags::SetUsageMessage("This is a custom usage message for my program.\n"
"It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usage.");

gflags::ParseCommandLineFlags(&argc, &argv, true);

// 在这里可以使用定义的命令行参数
std::cout << "Input file: " << FLAGS_input_file << std::endl;
std::cout << "Verbose mode: " << (FLAGS_verbose ? "enabled" : "disabled") << std::endl;

// 打印帮助文档
if (FLAGS_help) {
std::cout << "Usage: " << argv[0] << " [options]" << std::endl;
std::cout << gflags::ProgramUsage() << std::endl;
return 0;
}

// 程序的其他逻辑...

gflags::ShutDownCommandLineFlags();
return 0;
}

在上面的例子中,SetUsageMessage()函数在ParseCommandLineFlags之前调用,用于设置自定义的使用说明信息。这个信息会在用户请求帮助文档时显示。

注意事项:

  • 使用说明信息通常应该提供关于程序的更多详细信息,例如程序的用途、特殊的命令行参数或示例用法。

  • SetUsageMessage()通常在main()函数中的程序开始时调用,确保在解析命令行参数之前就设置好使用说明信息。

  • 如果没有调用SetUsageMessage()gflags库默认会使用DEFINE_XXX宏中的信息来生成帮助文档。

通过调用SetUsageMessage(),你可以定制帮助文档,以便更好地满足你程序的特定需求。

C++ gflags ProgramUsage()函数 详解

在C++中,gflags库提供了ProgramUsage()函数,用于获取带有使用说明信息的完整程序使用文本。这个函数通常与SetUsageMessage()一起使用,以提供自定义的、更详细的帮助文档。

以下是对ProgramUsage()函数的详细解释:

使用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include <gflags/gflags.h>
#include <iostream>

DEFINE_string(input_file, "", "Input file path");
DEFINE_bool(verbose, false, "Enable verbose mo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设置自定义的使用说明信息
gflags::SetUsageMessage("This is a custom usage message for my program.\n"
"It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usage.");

gflags::ParseCommandLineFlags(&argc, &argv, true);

// 在这里可以使用定义的命令行参数
std::cout << "Input file: " << git << std::endl;
std::cout << "Verbose mode: " << (FLAGS_verbose ? "enabled" : "disabled") << std::endl;

// 打印帮助文档
if (FLAGS_help) {
std::cout << "Usage: " << argv[0] << " [options]" << std::endl;
std::cout << gflags::ProgramUsage() << std::endl;
return 0;
}

// 程序的其他逻辑...

gflags::ShutDownCommandLineFlags();
return 0;
}

在上面的例子中,ProgramUsage()函数用于获取带有自定义使用说明信息的完整程序使用文本。这个信息会在用户请求帮助文档时显示。

注意事项:

  • ProgramUsage()通常在用户请求帮助文档时使用,以获取带有自定义使用说明信息的完整程序使用文本。

  • 如果没有调用SetUsageMessage()ProgramUsage()将默认使用DEFINE_XXX宏中的信息来生成帮助文档。

  • 通过结合使用SetUsageMessage()ProgramUsage(),你可以更灵活地定制帮助文档的内容,以适应你程序的需求。

总体而言,ProgramUsage()函数是gflags库用于获取程序使用文本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使帮助文档更加详细和定制化。

简介

  • gtest库笔记

C++ gtest是什么

gtest 是 Google Test 的简称,是一个由Google开发的C++测试框架。它用于编写和运行C++单元测试,旨在帮助开发人员进行测试驱动开发(TDD)和进行单元测试。以下是对 gtest 的一些主要特点和用法的简要说明:

主要特点:

  1. 模块化框架: gtest 提供了一个模块化的测试框架,可以轻松地编写和组织测试用例。

  2. 测试用例: 通过定义测试用例,可以将一组相关的测试组织在一起。每个测试用例可以包含多个测试。

  3. 断言: gtest 提供了一系列的断言宏,用于判断测试条件是否为真。例如,ASSERT_EQ 用于判断两个值是否相等,ASSERT_TRUE 用于判断条件是否为真等。

  4. 丰富的输出: 在测试运行时,gtest 提供详细的输出,显示测试通过或失败的信息,以及失败时的具体条件和值。

  5. 测试夹具(Fixture): 可以使用测试夹具在多个测试之间共享共同的设置和状态。测试夹具提供了 SetUp()TearDown() 方法,分别在测试开始和结束时执行。

  6. 参数化测试: gtest 支持参数化测试,允许使用不同的输入参数运行相同的测试用例。

使用方法:

  1. 安装 gtest 下载 gtest 源代码,编译生成库文件,并将其集成到你的项目中。或者,可以使用包管理工具(如CMake、Conan等)直接获取 gtest

  2. 编写测试用例: 创建一个或多个测试文件,定义测试用例和测试函数。在测试函数中使用 gtest 提供的断言宏进行测试。

    1
    2
    3
    4
    5
    6
    7
    8
    9
    #include <gtest/gtest.h>

    TEST(MyTestSuite, MyTestCase) {
    ASSERT_EQ(2 + 2, 4);
    }

    TEST(MyTestSuite, AnotherTestCase) {
    ASSERT_TRUE(true);
    }
  3. 运行测试: 使用测试框架运行测试。测试框架会执行所有测试用例,并输出测试结果。

    1
    2
    3
    4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esting::InitGoogleTest(&argc, argv);
    return RUN_ALL_TESTS();
    }
  4. 查看测试结果: 测试框架会输出详细的测试结果,显示每个测试用例的执行情况。

gtest 是一个强大而灵活的测试框架,被广泛用于C++项目中的单元测试。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确保代码的质量,检测潜在的问题,并提供可靠的单元测试基础。

C++ gtest库 详解

Google Test(gtest)是一个C++的单元测试框架,由Google开发。它允许你编写测试,进行断言和生成测试报告。以下是对gtest库的详细解释:

安装 gtest:

  1. 源代码下载:Google Test GitHub 下载最新的源代码。

  2. 编译 gtest: 使用CMake工具构建gtest库。在下载的gtest目录中创建一个build目录,进入该目录并运行:

    1
    2
    cmake ..
    make

    这将生成libgtest.a和libgtest_main.a库文件。

  3. 集成到项目: 将生成的库文件集成到你的C++项目中,并包含gtest头文件。你可以将gtest的 include 目录添加到你的项目中,同时链接到生成的库文件。

编写测试用例:

  1. 包含头文件: 在测试文件中,首先包含gtest头文件:

    1
    #include <gtest/gtest.h>
  2. 定义测试用例: 使用TEST宏定义测试用例:

    1
    2
    3
    4
    TEST(TestSuiteName, TestName) {
    // Your test logic and assertions go here
    ASSERT_EQ(2 + 2, 4);
    }
  3. 运行测试: 在主函数中调用 ::testing::InitGoogleTest 初始化gtest,并运行所有测试用例:

    1
    2
    3
    4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esting::InitGoogleTest(&argc, argv);
    return RUN_ALL_TESTS();
    }

常用断言宏:

  • ASSERT_TRUE(condition):如果条件为真,测试通过。
  • ASSERT_FALSE(condition):如果条件为假,测试通过。
  • ASSERT_EQ(expected, actual):如果两个值相等,测试通过。
  • ASSERT_NE(val1, val2):如果两个值不相等,测试通过。
  • ASSERT_LT(val1, val2):如果第一个值小于第二个值,测试通过。
  • ASSERT_LE(val1, val2):如果第一个值小于或等于第二个值,测试通过。
  • ASSERT_GT(val1, val2):如果第一个值大于第二个值,测试通过。
  • ASSERT_GE(val1, val2):如果第一个值大于或等于第二个值,测试通过。

测试夹具(Fixture):

测试夹具允许你在多个测试之间共享设置和状态。使用 TEST_F 宏定义测试用例,其中 F 表示测试夹具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lass MyTestFixture : public ::testing::Test {
protected:
void SetUp() override {
// 在测试用例执行前调用
}

void TearDown() override {
// 在测试用例执行后调用
}
};

TEST_F(MyTestFixture, TestName) {
// Your test logic and assertions go here
ASSERT_EQ(2 + 2, 4);
}

参数化测试:

gtest支持参数化测试,允许你以不同的参数运行相同的测试用例。使用 INSTANTIATE_TEST_SUITE_P 宏定义参数化测试:

1
2
3
4
5
6
7
8
9
class MyParameterizedTest : public ::testing::TestWithParam<int> {};

INSTANTIATE_TEST_SUITE_P(MyTestSuite, MyParameterizedTest, ::testing::Values(1, 2, 3));

TEST_P(MyParameterizedTest, TestName) {
int value = GetParam();
// Your test logic and assertions go here
ASSERT_GT(value, 0);
}

总结:

gtest 是一个强大的C++单元测试框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使得编写、运行和维护测试用例变得相对简单。通过良好的集成和文档,gtest被广泛用于C++项目的测试中。

简介

  • ImGUI 相关理论基础

ImGUI 详解

ImGui(Dear ImGui),全称为Immediate Mod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是一个开源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库,用于创建简单、高效的界面,主要用于调试工具和游戏开发中的调试目的。ImGui是由Omar Cornut创建的,并在游戏开发者中广受欢迎,特别是C++语言的开发者。

下面是ImGui的一些主要特点和概念:

  1. 即时模式GUI:与传统的GUI框架使用保留模式不同,ImGui遵循即时模式的思想。在即时模式中,GUI元素(小部件)在每一帧中直接在渲染循环中创建和绘制。这样可以简化GUI渲染过程,使其更加轻量级。

  2. 简单集成:ImGui设计易于集成到不同的渲染引擎和API中,例如OpenGL、DirectX、Vulkan等。它使用C++编写,并提供了C绑定,使得不同编程语言的开发者都能方便地使用。

  3. 小部件:ImGui提供了各种小部件,用于创建GUI元素,比如按钮、滑动条、输入框、复选框等。这些小部件可以轻松定制和样式化,以符合应用程序的视觉设计。

  4. 自定义:ImGui允许开发者创建自定义小部件,并修改现有小部件的外观,以满足特定需求。

  5. 调试工具:ImGui最初是为调试和开发工具而创建的。它提供了一种灵活方便的方式来在运行时可视化和修改变量、数据和设置。

  6. 轻量级和头文件库:ImGui设计为轻量级和仅包含头文件,这意味着您可以轻松地将ImGui头文件包含到项目中,而无需额外的库或依赖。

  7. 活跃的社区:ImGui拥有充满活力的社区,为库的开发做出贡献并向其他开发者提供支持。

总体而言,ImGu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用于创建快速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特别适用于调试场景和游戏开发环境。其简单性、易于集成和灵活性使其成为游戏开发者和图形编程人员中的首选。如果您正在开发一个需要即时模式GUI的项目,ImGui绝对值得考虑作为潜在的解决方案。

简介

  • JavaScript 编程语言相关笔记

JavaScript和threeJS有什么区别

JavaScript和Three.js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1. JavaScript
    JavaScript是一种高级、解释型的编程语言,用于实现网页交互和动态效果。它是Web开发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可以通过在HTML中嵌入 <script> 标签或外部文件来执行。JavaScript不仅限于网页开发,也可以用于服务器端(Node.js)、移动应用程序等。

  2. Three.js
    Three.js是一个基于JavaScript的3D图形库,用于创建和显示3D图形场景。它是建立在WebGL(Web图形库)之上的抽象层,简化了通过浏览器渲染3D图形所需的复杂性。Three.js提供了丰富的API和功能,使开发者能够轻松地创建各种3D场景、模型、动画等,并在Web上展示。

区别:

  • JavaScript是一种编程语言,而Three.js是建立在JavaScript之上的一个库或框架。
  • JavaScript是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可用于多种用途,包括但不限于网页开发;而Three.js专注于3D图形的创建和展示,特别是用于在网页上实现复杂的3D场景和动画效果。
  • 使用JavaScript可以进行各种编程任务,而Three.js主要用于处理和展示3D图形。

简而言之,JavaScript是一种编程语言,而Three.js是一个建立在JavaScript之上的专门用于处理3D图形的库,它们共同协作可以在Web上实现复杂的交互式3D场景。

JavaScript 和 VUE有什么区别

JavaScript 和 Vue.js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 JavaScript
    JavaScript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用于网页开发、应用程序、服务器端开发等。它是一种通用的脚本语言,能够实现丰富的交互和动态效果。JavaScript是前端开发的核心,可以用于控制网页的行为、处理用户输入、与服务器通信等。

  2. Vue.js
    Vue.js是一个流行的JavaScript框架,专注于构建用户界面。它是一个用于构建Web界面的渐进式框架,它的核心库专注于视图层,也能够轻松地与其他库或项目整合。Vue.js提供了诸多工具和库,使得构建大型、高性能的单页面应用(SPA)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区别:

  • JavaScript 是一种编程语言,而 Vue.js 是建立在 JavaScript 上的一个前端框架。
  • JavaScript 是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可以执行各种任务和操作;而 Vue.js 是专门用于构建交互式用户界面的框架,提供了组件化开发、响应式数据绑定、路由管理等功能。
  • 使用 JavaScript 可以进行各种编程任务,而 Vue.js 则更专注于前端界面的开发和管理。

总的来说,JavaScript是一种编程语言,而Vue.js是一个建立在JavaScript之上的专门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的前端框架,它们在前端开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node.js是什么

Node.js是一个基于Chrome V8引擎的JavaScript运行时环境,用于在服务器端运行JavaScript代码。Node.js允许开发者使用JavaScript编写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浏览器中运行的客户端代码。

主要特点和用途包括:

  1. 服务器端运行:Node.js允许使用JavaScript编写服务器端代码,使得开发者可以在后端处理HTTP请求、搭建Web服务器、执行文件操作等。

  2. 事件驱动和非阻塞I/O模型:Node.js采用事件驱动、非阻塞I/O模型,能够处理大量并发请求而不阻塞其他操作,使其在处理高并发请求时表现优异。

  3. 跨平台:Node.js可在多个操作系统上运行,例如Windows、macOS和Linux等。

  4. 构建Web应用:通过Node.js,开发者可以构建各种类型的Web应用,包括API服务器、实时聊天应用、博客平台等。

  5. 包管理工具npm:Node.js附带了npm(Node Package Manager),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注册表,开发者可以使用npm安装、分享和管理代码包。

Node.js在后端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适用于构建实时的、高度交互性的网络应用程序。通过其异步、事件驱动的特性,Node.js能够有效处理大量并发请求,因此常被用于构建高性能、可扩展的服务器端应用。

vscode 运行js单文件

在Visual Studio Code(VSCode)中运行JavaScript单文件非常简单。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安装Node.js
    确保你的计算机上安装了Node.js。你可以在 Node.js 官方网站上下载并安装最新版本:https://nodejs.org/

  2. 打开 VSCode
    打开你的Visual Studio Code编辑器。

  3. 创建或打开 JavaScript 文件
    创建一个新的JavaScript文件(.js扩展名),或者打开已经存在的JavaScript文件。

  4. 编写 JavaScript 代码
    在编辑器中编写你的JavaScript代码。

  5. 运行 JavaScript 文件

  • 在VSCode中使用快捷键 Ctrl + 反引号键(在大部分键盘上位于Tab键的左侧)或者 View -> Terminal 打开终端(Terminal)。
  • 在终端中,通过 cd 命令进入存储JavaScript文件的文件夹。
  • 使用 node 文件名.js 命令运行你的JavaScript文件。例如,如果你的文件名是 example.js,则命令是 node example.js

运行命令后,你将在终端中看到JavaScript文件的输出结果。

这样,你就可以在Visual Studio Code中运行JavaScript单文件了。记得在终端中使用Node.js的node命令,并提供你的JavaScript文件名来执行该文件。

简介

  • markdown文档的理论知识

插入图片

要在Markdown中插入图片,你可以使用以下的语法:

1
![替代文本](图片链接)

其中,替代文本是在图片无法显示时显示的文本描述,图片链接是指向你要插入的图片的URL。

请确保图片链接是公开可访问的,这样才能在Markdown中正确显示图片。

以下是一个示例:

1
![可爱的猫咪](https://example.com/cat.jpg)

当你将这段Markdown渲染成HTML时,它将显示一个名为”可爱的猫咪”的图片,图片的源自”https://example.com/cat.jpg"。

markdown 删除线 命令

在Markdown中,要创建删除线,你可以使用两个波浪线(~)将要删除的文本包围起来。具体来说,你可以按照以下格式编写Markdown删除线:

1
~~这是要删除的文本~~

在上面的示例中,”这是要删除的文本”会被渲染为删除线文本。在实际的Markdown预览中,它会看起来像这样:

这是要删除的文本

只要将要删除的文本用两个波浪线包围起来,Markdown渲染器就会将其呈现为删除线。

markdown 表格

  • 要添加表,请使用三个或多个连字符(—)创建每列的标题,并使用管道(|)分隔每列。您可以选择在表的任一端添加管道。

    Syntax Description
    Header Title
    Paragraph Text
  • 您可以通过在标题行中的连字符的左侧,右侧或两侧添加冒号(:),将列中的文本对齐到左侧,右侧或中心

    Syntax Description Test Text
    Header Title Here’s this
    Paragraph Text And more
  • 您可以在表格中设置文本格式。例如,您可以添加链接,代码(仅反引号(`)中的单词或短语,而不是代码块)和强调。

  • 您不能添加标题,块引用,列表,水平规则,图像或HTML标签。

简介

  • 物联网编程基础相关笔记

Arduino编程语言 ESP8266WiFi.h 详解

ESP8266WiFi.h 是用于连接Arduino设备到WiFi网络的Arduino库,特别适用于使用ESP8266模块的项目。ESP8266是一款常用于物联网(IoT)应用的低成本、高性能WiFi模块。以下是对 ESP8266WiFi.h 库的一些常见函数和功能的详细解释:

引入库
要使用 ESP8266WiFi.h 库,你需要在Arduino代码中包含以下语句:

1
#include <ESP8266WiFi.h>

WiFi连接

  1. WiFi.begin(ssid, password):连接到指定的WiFi网络。你需要提供网络的SSID(无线网络名称)和密码。

    1
    2
    3
    const char* ssid = "YourNetworkSSID";
    const char* password = "YourNetworkPassword";
    WiFi.begin(ssid, password);
  2. WiFi.disconnect():断开当前的WiFi连接。

WiFi状态

  • WiFi.status():返回WiFi连接的状态,可以是以下之一:
    • WL_IDLE:未连接到任何网络。
    • WL_CONNECTED:已连接到WiFi网络。
    • WL_CONNECT_FAILED:连接失败。

获取网络信息

  • WiFi.localIP():返回分配给Arduino设备的本地IP地址。
  • WiFi.macAddress():返回设备的MAC地址。

获取信号强度

  • WiFi.RSSI():返回与当前WiFi网络的信号强度。

扫描WiFi网络

  • WiFi.scanNetworks():扫描可用的WiFi网络并返回一个WiFi列表。这个函数可以用于查找周围可用的网络,并选择要连接的网络。

例子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Arduino代码示例,演示如何使用 ESP8266WiFi.h 连接到WiFi网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include <ESP8266WiFi.h>

const char* ssid = "YourNetworkSSID";
const char* password = "YourNetworkPassword";

void setup() {
Serial.begin(115200);
delay(10);

// 尝试连接到WiFi网络
WiFi.begin(ssid, password);

while (WiFi.status() != WL_CONNECTED) {
delay(1000);
Serial.println("Connecting to WiFi...");
}

Serial.println("Connected to WiFi");
Serial.print("IP address: ");
Serial.println(WiFi.localIP());
}

void loop() {
// 在这里执行主要的循环逻辑
}

这个示例演示了如何连接到WiFi网络,等待连接成功,然后输出本地IP地址到串口监视器。

使用 ESP8266WiFi.h 库,你可以创建连接到WiFi网络的Arduino应用,用于IoT项目、远程控制、数据传输等。此库支持与ESP8266模块的集成,并提供了一组函数来管理WiFi连接和网络通信。

Arduino编程语言 WiFi的函数库 详解

Arduino编程语言的WiFi库包括几个子库,如WiFi.hWiFiClient.h,用于连接Arduino设备到无线网络。这些库支持不同的WiFi模块,如ESP8266、ESP32以及其他WiFi模块,使Arduino设备能够进行无线通信。以下是一些常用的WiFi库函数和子库的详细解释:

  1. WiFi.h

    • WiFi.begin(ssid, password):用于连接到指定的WiFi网络,需要提供SSID(无线网络名称)和密码。
    • WiFi.disconnect():断开当前的WiFi连接。
    • WiFi.status():返回WiFi连接的状态,可以是WL_CONNECTED、WL_CONNECT_FAILED、WL_IDLE等。
    • WiFi.localIP():返回分配给Arduino设备的本地IP地址。
    • WiFi.macAddress():返回设备的MAC地址。
    • WiFi.RSSI():返回与当前WiFi网络的信号强度。
    • WiFi.scanNetworks():扫描可用的WiFi网络并返回一个列表。
  2. WiFiClient.h

    • WiFiClient client:创建一个WiFi客户端对象,用于建立和管理与远程服务器的连接。
    • client.connect(server, port):连接到指定的远程服务器和端口。
    • client.println(data):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服务器。
    • client.available():检查是否有可用的数据可读。
    • client.read():从远程服务器读取一个字节的数据。
    • client.stop():断开与远程服务器的连接。
  3. WiFiServer.h

    • WiFiServer server(port):创建一个WiFi服务器对象,用于侦听并接受客户端连接。
    • server.available():检查是否有客户端请求连接。
    • server.accept():接受客户端连接,并返回一个WiFiClient对象来处理连接。
    • server.begin():启动WiFi服务器。
  4. WiFiUDP.h

    • WiFiUDP udp:创建一个UDP连接对象,用于进行UDP通信。
    • udp.begin(localPort):开始UDP通信,指定本地端口。
    • udp.parsePacket():检查是否有数据包可用。
    • udp.read(data, length):读取接收到的UDP数据。
    • udp.beginPacket(ip, port):开始向指定IP地址和端口发送UDP数据包。
    • udp.write(data, length):将数据发送到指定IP地址和端口。
    • udp.endPacket():结束UDP数据包的发送。

这些函数和子库使Arduino设备能够轻松地连接到WiFi网络,执行数据通信、远程控制和监测等任务。使用WiFi库,你可以创建物联网设备、远程传感器、控制器等应用,从而实现无线连接和互联网通信。需要根据具体的Arduino板和WiFi模块,包括ESP8266、ESP32等,选择适合的库和函数来编写你的Arduino WiFi应用。

Arduino编程语言 常用的函数库 详解

Arduino编程语言与硬件平台结合使用,支持许多常用的函数库,以简化开发过程,包括与传感器、执行器、通信、显示等相关的库。以下是一些常用的Arduino函数库的详细解释:

  1. Wire(I2C库)Wire 库支持Arduino与I2C设备进行通信,如各种传感器、显示器、扩展板等。它提供了函数来初始化I2C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通过 Wire 库,你可以轻松连接和控制多个I2C设备。

  2. Servo库Servo 库用于控制舵机。它提供了函数来附加、解除附加、设置角度、读取角度等操作,使你能够控制舵机的位置和运动。

  3. SPI库SPI 库支持Arduino与SPI设备(如SD卡、显示器、无线模块)进行通信。它提供了函数来初始化SPI、发送和接收数据,以及操作SPI设备的其他功能。

  4. Ethernet库Ethernet 库用于连接Arduino到以太网网络。它支持网络通信,允许你创建IoT设备,访问Internet、远程服务器和云平台。

  5. WiFi库WiFi 库用于连接Arduino到Wi-Fi网络,实现无线通信。它支持连接到本地网络、远程服务器,以及进行云连接,使得创建Wi-Fi物联网设备更加容易。

  6. Adafruit NeoPixel库:这个库用于控制WS2812(NeoPixel)类型的彩色LED灯带。它提供了函数来控制LED的颜色、亮度、动画等,用于创建灯光效果和可视化。

  7. LiquidCrystal库LiquidCrystal 库用于控制液晶显示器(LCD)。它支持字符型和图形型LCD,提供函数来初始化LCD、显示文本和自定义字符,以及控制光标位置。

  8. DHT库DHT 库用于与DHT系列湿度和温度传感器通信。它提供函数来读取湿度和温度数据,以监测环境参数。

  9. Blynk库Blynk 库是一个物联网平台,允许你通过移动应用远程控制和监测Arduino设备。它提供了函数来与Blynk服务器通信,创建可视化控件和监控Arduino设备。

  10. Adafruit GFX库:这个库用于图形显示,支持各种显示器和屏幕。它提供了函数来绘制图形、文本和形状,以创建自定义用户界面。

这些函数库是Arduino编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处理各种任务,从传感器读取到显示和通信。Arduino社区也提供了许多其他库,适用于特定用途,使得开发和扩展Arduino应用更加容易。你可以通过Arduino IDE的库管理器轻松安装和更新这些库,以满足项目需求。

Arduino编程语言 详解

Arduino编程语言是基于C/C++的编程语言的子集,专门用于Arduino开发平台。它经过了一些简化和定制,以适应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IoT)应用的需求。以下是对Arduino编程语言的详细解释:

基本语法和结构

  1. 函数定义:Arduino程序从 setup() 函数开始执行,然后无限循环执行 loop() 函数。这是Arduino程序的基本结构,示例如下:

    1
    2
    3
    4
    5
    6
    7
    void setup() {
    // 初始化设置
    }

    void loop() {
    // 主程序逻辑
    }
  2. 注释:你可以使用双斜线 // 来添加注释,用于解释代码的作用。

    1
    // 这是一个注释
  3. 数据类型:Arduino支持整数(int)、浮点数(float)、字符(char)、布尔值(boolean)等数据类型。

  4. 变量声明:你可以使用 intfloatchar 等关键字来声明变量。

    1
    int sensorValue;
  5. 控制结构:Arduino支持条件语句(if-elseswitch-case)和循环语句(forwhile)来控制程序流程。

    1
    2
    3
    4
    5
    if (condition) {
    // 执行语句
    } else {
    // 执行其他语句
    }
  6. 函数调用:你可以定义和调用自定义函数,将一组操作封装在一个函数内。

    1
    2
    3
    void customFunction() {
    // 函数内的操作
    }
  7. 引脚操作:使用 pinMode()digitalWrite()digitalRead() 函数来控制数字引脚的工作模式和电平状态,以及使用 analogRead() 函数来读取模拟引脚的值。

    1
    2
    3
    pinMode(ledPin, OUTPUT);
    digitalWrite(ledPin, HIGH);
    int buttonState = digitalRead(buttonPin);
  8. 串口通信:通过使用 Serial.begin()Serial.println() 函数,你可以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串口通信。

    1
    2
    Serial.begin(9600);
    Serial.println("Hello, World!");

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Arduino程序示例,该程序控制一个LED灯的闪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t ledPin = 13; // 定义LED所连接的数字引脚

void setup() {
pinMode(ledPin, OUTPUT); // 设置LED引脚为输出模式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ledPin, HIGH); // 打开LED
delay(1000); // 延迟1秒
digitalWrite(ledPin, LOW); // 关闭LED
delay(1000); // 延迟1秒
}

这个示例演示了变量声明、函数调用、引脚控制、循环操作等基本的Arduino编程概念。

总之,Arduino编程语言是一种适用于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应用的C/C++子集,提供了一系列的函数和库来简化开发过程。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用于创建各种物联网应用,从简单的LED控制到复杂的传感器网络和自动化系统。Arduino的简单语法和丰富的社区支持使得学习和开发变得更加容易。

Arduino 编程 详解

Arduino编程是使用Arduino平台(硬件和软件)创建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IoT)应用的过程。Arduino是一种开源的硬件平台,配备了易于使用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和强大的编程库,使编程和原型设计变得更加简单。以下是对Arduino编程的详细解释:

Arduino平台的基本组成

  1. Arduino板:Arduino硬件平台通常包括一个微控制器板,如Arduino Uno、Arduino Mega、Arduino Nano等。这个板上有数字引脚和模拟引脚,可用于连接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外部设备。

  2. Arduino IDE:Arduino集成开发环境(IDE)是用于编程Arduino板的软件工具。它是基于Processing编程语言的,提供了简单的界面和丰富的库函数来开发Arduino应用。

  3. 编程语言:Arduino编程使用C/C++语言的一个子集。它是一种简化的编程语言,适用于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应用。

Arduino编程的基本概念

  • Setup 和 Loop 函数:每个Arduino程序包含两个主要函数:setup()loop()setup() 函数在程序开始时执行一次,通常用于初始化设置。loop() 函数是一个无限循环,其中包含主要的程序逻辑,会不断执行。
1
2
3
4
5
6
7
void setup() {
// 初始化设置
}

void loop() {
// 主程序逻辑,将不断执行
}
  • 引脚控制:通过使用 pinMode() 函数来设置引脚的工作模式,使用 digitalWrite()digitalRead() 函数控制数字引脚的电平状态,以及使用 analogRead()analogWrite() 函数来处理模拟引脚的数据。

  • 变量和数据类型:Arduino支持整数、浮点数、字符、布尔值等不同的数据类型。你可以使用变量来存储数据,执行数学运算,以及进行条件判断和控制流操作。

  • 控制结构:Arduino编程支持条件语句(if-else、switch-case)、循环语句(for、while)和函数定义。这些结构用于控制程序的执行流程。

  • 函数库:Arduino IDE提供了许多内置函数库,用于执行各种任务,例如与传感器通信、驱动执行器、执行通信操作等。你还可以创建自己的库以扩展功能。

示例 Arduino 编程任务

  1. LED控制:通过控制数字引脚上的LED,实现LED的闪烁或呼吸效果。

  2. 传感器读取:使用analogRead()函数从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读取数据,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处理。

  3. 通信:使用串口通信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通信,通过串口监视器查看和记录数据。

  4. 运动控制:使用舵机、步进电机或直流电机控制机械装置的运动,如机器人或遥控车辆。

  5. 网络通信:与Wi-Fi模块或以太网模块通信,实现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6. 数据存储:将传感器数据存储在SD卡或外部存储设备上,以后进行分析或查询。

  7. 显示:连接LCD、LED矩阵、OLED显示器或其他显示设备,以在屏幕上显示信息。

  8. 云连接:与云平台(如AWS IoT、Google Cloud IoT、Azure IoT)通信,将数据上传到云中进行存储和分析。

Arduino编程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用于创建各种物联网应用,从简单的LED控制到复杂的传感器网络和自动化系统。Arduino的社区和文档资源丰富,使得学习和开发更加容易。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开发者,Arduino都是一个强大的平台,可用于快速原型设计和物联网项目的开发。

IOT map() 函数 详解

map() 函数是Arduino编程中的一个重要函数,用于将一个值从一个数值范围映射到另一个数值范围。在物联网(IoT)应用中,map() 函数通常用于将传感器数据映射到实际物理值,进行范围缩放或单位转换等操作。以下是对 map() 函数的详细解释:

1
map(value, fromLow, fromHigh, toLow, toHigh);
  • value:要映射的输入值,通常是一个传感器读数或其他量测数据。
  • fromLowfromHigh:输入值的原始范围,fromLow 是原始范围的最小值,fromHigh 是原始范围的最大值。
  • toLowtoHigh:要映射到的目标范围,toLow 是目标范围的最小值,toHigh 是目标范围的最大值。

工作原理

  • map() 函数将输入值 value 从原始范围 [fromLow, fromHigh] 映射到目标范围 [toLow, toHigh]
  • 映射后的值将位于目标范围内,它的大小和位置与原始值成比例。
  • 映射公式为:mappedValue = (value - fromLow) * (toHigh - toLow) / (fromHigh - fromLow) + toLow

示例用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 map() 函数的示例用法:

  1. 从模拟传感器读取温度值,并将其映射到摄氏度范围:

    1
    2
    int sensorValue = analogRead(sensorPin); // 读取传感器值
    float temperatureC = map(sensorValue, 0, 1023, -10, 40); // 映射到温度范围-10°C到40°C
  2. 从光线传感器读取光线强度,并将其映射到百分比范围:

    1
    2
    int lightValue = analogRead(lightSensorPin); // 读取光线传感器值
    int lightPercentage = map(lightValue, 0, 1023, 0, 100); // 映射到百分比范围
  3. 从电池电压传感器读取电压值,并将其映射到电池状态:

    1
    2
    int voltageValue = analogRead(voltageSensorPin); // 读取电压传感器值
    int batteryStatus = map(voltageValue, 0, 1023, 0, 100); // 映射到电池状态百分比

注意事项

  • 使用 map() 函数时,确保输入值和目标范围都在你的预期范围内。
  • 如果输入值超出原始范围,或目标值超出目标范围,映射可能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
  • map() 函数常用于将传感器数据转换为易于理解和处理的物理单位,以及将值映射到显示或控制范围。

map() 函数是在IoT应用中进行数据转换和映射的有用工具。它使你能够轻松地将传感器数据映射到实际物理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据。这对于监测、控制和显示IoT应用中的传感器数据非常有帮助。

IOT analogRead() 函数 详解

analogRead() 函数是Arduino编程中的一个常用函数,用于读取模拟引脚(Analog Pin)上的模拟信号,并返回其数字表示。在物联网(IoT)应用中,analogRead() 函数通常用于从传感器读取模拟数据,如光线强度、温度、湿度等。以下是对 analogRead() 函数的详细解释:

1
analogRead(pin);
  • pin:要读取的模拟引脚的引脚号。

工作原理

  • analogRead() 函数用于读取指定模拟引脚上的电压值,并返回一个介于0和1023之间的整数,表示模拟信号的数字值。
  • 这个返回值是通过将模拟电压转换为数字值的结果,通常称为模数转换(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简称ADC)。
  • 返回值0表示模拟引脚上的电压接近于0V,返回值1023表示电压接近于板上的参考电压(通常是5V或3.3V)。

示例用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 analogRead() 函数的示例用法:

  1. 读取光线传感器数据:

    • 使用 analogRead() 函数来读取连接到模拟引脚的光线传感器的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int lightSensorPin = A0;
      int sensorValue = 0;
      void setup() {
      // 初始化设置
      }
      void loop() {
      sensorValue = analogRead(lightSensorPin);
      // 处理传感器值
      }
  2. 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

    • 使用 analogRead() 函数来读取连接到模拟引脚的温度传感器的数据,然后进行温度转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t tempSensorPin = A1;
      int sensorValue = 0;
      float temperature = 0.0;
      void setup() {
      // 初始化设置
      }
      void loop() {
      sensorValue = analogRead(tempSensorPin);
      // 进行温度转换
      temperature = map(sensorValue, 0, 1023, -10, 40); // 例子:将传感器值映射到温度范围
      }
  3. 读取电池电压:

    • 使用 analogRead() 函数来读取连接到模拟引脚的电池电压,以监测电池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t batteryVoltagePin = A2;
      int sensorValue = 0;
      float batteryVoltage = 0.0;
      void setup() {
      // 初始化设置
      }
      void loop() {
      sensorValue = analogRead(batteryVoltagePin);
      // 计算电池电压
      batteryVoltage = (sensorValue / 1023.0) * referenceVoltage; // 假设使用5V参考电压
      }

注意事项

  • 读取模拟信号时,需要了解模拟引脚的参考电压(reference voltage),因为它会影响 analogRead() 的返回值。通常,Arduino板的参考电压为5V或3.3V,但也可以通过编程设置其他值。
  • analogRead() 返回的数值范围是0到1023,你可能需要将其映射到实际物理量(如温度、湿度等)的范围。
  • 使用模拟传感器数据时,通常需要将其校准和转换为实际物理值,具体取决于传感器和应用需求。

analogRead() 函数是物联网应用中常用的函数,它允许你读取传感器数据,监测环境参数,从传感器获取信息,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在IoT开发中,了解如何使用 analogRead() 函数可以帮助你实现各种传感器相关的应用。

IOT delay() 函数 详解

delay() 函数是Arduino编程中的一个重要函数,用于暂停程序的执行,延迟一定的时间。在物联网(IoT)应用中,delay() 函数通常用于创建时间间隔,控制执行时间,或在不需要实时操作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定时任务。以下是对 delay() 函数的详细解释:

1
delay(ms);
  • ms:要延迟的时间,以毫秒(milliseconds)为单位。例如,delay(1000) 表示要延迟1秒。

工作原理

  • delay() 函数将程序的执行暂停(挂起)指定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在延迟期间,程序不执行任何其他操作,只是等待指定的时间过去。
  • 当延迟时间结束后,程序将继续执行后续的代码。

示例用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 delay() 函数的示例用法:

  1. 简单的定时任务:

    • delay() 函数可用于创建简单的定时任务,例如每隔一定时间执行某个操作。
      1
      2
      3
      4
      5
      6
      7
      8
      void setup() {
      // 初始化设置
      }
      void loop() {
      // 执行任务A
      delay(1000); // 延迟1秒
      // 执行任务B
      }
  2. 控制LED闪烁:

    • delay() 可用于控制LED的闪烁频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int ledPin = 13;
      void setup() {
      pinMode(ledPin, OUTPUT);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ledPin, HIGH); // 打开LED
      delay(1000); // 延迟1秒
      digitalWrite(ledPin, LOW); // 关闭LED
      delay(1000); // 延迟1秒
      }
  3. 时间测量:

    • delay() 可用于测量某个操作的执行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void setup() {
      // 初始化设置
      }
      void loop() {
      unsigned long startTime = millis();
      // 执行需要测量时间的操作
      unsigned long endTime = millis();
      unsigned long executionTime = endTime - startTime;
      delay(1000 - executionTime); // 延迟剩余时间,以确保总时间达到1秒
      }

注意事项

  • 在使用 delay() 函数时,程序会在延迟期间一直暂停,无法执行其他任务,这可能会导致程序的实时性问题。因此,在需要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或实现实时操作的应用中,通常建议使用非阻塞的编程方法,例如使用 millis() 函数来管理时间。
  • 长时间的延迟可能会导致程序的响应时间较差,因此应小心使用。

delay() 函数是一个简单但有用的工具,可以用于创建时间间隔、控制定时任务和暂停程序的执行。在某些IoT应用中,例如LED控制、简单传感器读取和简单任务执行,delay() 函数是一个方便的工具。但对于需要更高级的时间管理和实时性的应用,通常建议使用非阻塞的编程技术。

IOT digitalWrite() 函数 详解

digitalWrite() 函数是Arduino编程中的一个常用函数,用于控制数字引脚(Digital Pin)的电平状态,使其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在物联网(IoT)应用中,digitalWrite() 函数通常用于控制LED、继电器、传感器模块等外部设备,以实现各种功能。以下是对 digitalWrite() 函数的详细解释:

1
digitalWrite(pin, value);
  • pin:要控制的数字引脚的引脚号。
  • value:要设置的电平值,可以是 HIGH(高电平,通常表示3.3V或5V)或 LOW(低电平,通常表示0V)。

工作原理

  • digitalWrite() 函数用于将指定引脚的电平状态设置为高电平或低电平。
  • 当指定 pin 为某个数字引脚后,value 参数用于控制该引脚的电平状态。如果 valueHIGH,则引脚电平为高电平;如果 valueLOW,则引脚电平为低电平。

示例用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 digitalWrite() 函数的示例用法:

  1. 控制LED:

    • 通过 digitalWrite() 函数,你可以控制数字引脚上连接的LED的开和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int ledPin = 13;
      void setup() {
      pinMode(ledPin, OUTPUT);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ledPin, HIGH); // 打开LED
      delay(1000); // 等待1秒
      digitalWrite(ledPin, LOW); // 关闭LED
      delay(1000); // 等待1秒
      }
  2. 控制继电器:

    • digitalWrite() 可以用于控制继电器,实现开关控制电路的连接和断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int relayPin = 9;
      void setup() {
      pinMode(relayPin, OUTPUT);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relayPin, HIGH); // 打开继电器,连接电路
      delay(1000); // 等待1秒
      digitalWrite(relayPin, LOW); // 关闭继电器,断开电路
      delay(1000); // 等待1秒
      }
  3. 读取开关状态:

    • digitalWrite() 可以与 digitalRead() 结合使用,以控制开关状态并读取其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int buttonPin = 2;
      int ledPin = 13;
      void setup() {
      pinMode(buttonPin, INPUT);
      pinMode(ledPin, OUTPUT);
      }
      void loop() {
      int buttonState = digitalRead(buttonPin); // 读取开关状态
      if (buttonState == HIGH) {
      digitalWrite(ledPin, HIGH); // 如果开关打开,点亮LED
      } else {
      digitalWrite(ledPin, LOW); // 如果开关关闭,关闭LED
      }
      }

digitalWrite() 函数是物联网应用中常用的函数,它允许你控制外部设备的电平状态,从而实现各种控制和交互功能。它可以用于控制LED、继电器、传感器和其他外部设备,使你的IoT设备能够与环境互动并执行特定任务。

IOT Servo类 详解

Servo 类是Arduino编程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类,用于控制舵机(Servo)。舵机是一种旋转执行器,可以精确控制其轴的位置和角度。以下是对Arduino的 Servo 类的详细解释:

创建 Servo 对象
要使用 Servo 类,首先需要创建一个 Servo 对象。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完成:

1
Servo myservo;

这将创建一个名为 myservoServo 对象,用于控制一个舵机。

附加舵机
在使用舵机之前,需要将舵机附加到Arduino板的一个特定引脚上。这可以通过 attach() 函数完成:

1
myservo.attach(pinNumber);

其中 pinNumber 是你想要连接舵机的引脚编号。附加后,myservo 对象将与该引脚相关联,允许你控制舵机的位置。

设置舵机位置
你可以使用 write() 函数设置舵机的目标位置。位置的范围通常在0到180度之间,具体取决于舵机型号。以下是如何使用 write() 设置舵机位置的示例:

1
myservo.write(angle);

其中 angle 是目标位置的角度值。

读取舵机位置
你可以使用 read() 函数来读取当前舵机的位置。这可以帮助你了解舵机当前所在的角度:

1
int pos = myservo.read();

解除附加
当你完成使用舵机后,可以使用 detach() 函数解除舵机与引脚的连接:

1
myservo.detach();

这将释放舵机,使其不再受到控制。

多个舵机控制
如果你需要控制多个舵机,可以创建多个 Servo 对象,并分别将它们附加到不同的引脚上。这样,你可以独立控制多个舵机。

Servo 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用于控制舵机的位置和角度,从而实现各种物联网应用,如机器人、相机控制、门锁、遮阳帘等。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控制和调整舵机的位置,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

IOT Servo.h 头文件 详解

在Arduino编程环境中,Servo.h 头文件用于支持和控制舵机(Servo)。这个头文件提供了一系列函数和类,使你能够轻松地控制舵机的位置和角度。以下是关于 Servo.h 头文件的详细解释:

包括头文件

1
#include <Servo.h>

Servo 类

  • Servo.h 头文件引入了 Servo 类,它允许你创建一个或多个舵机对象并与它们进行交互。
  • 使用 Servo 类,你可以附加、解除附加和控制舵机的位置。

创建 Servo 对象

1
Servo servo;

附加舵机

  • 在你使用舵机之前,需要将舵机附加到一个特定的引脚。
  • 使用 attach() 函数将舵机对象与指定的引脚相连。
  • 示例:
    1
    servo.attach(pinNumber);

设置舵机位置

  • 你可以使用 write() 函数设置舵机的目标位置。位置的范围通常在0到180度之间,具体取决于舵机型号。
  • 示例:
    1
    servo.write(angle);

解除附加

  • 当你完成使用舵机后,可以使用 detach() 函数解除舵机与引脚的连接。
  • 示例:
    1
    servo.detach();

读取舵机位置

  • 你可以使用 read() 函数读取当前舵机的位置。
  • 示例:
    1
    int pos = servo.read();

注意事项

  • 要使用 Servo 类,你需要确保你的Arduino板支持舵机控制。不是所有的引脚都可以用于舵机控制,因此请查阅你的Arduino板的文档以确定可用的引脚。
  • 使用 Servo 类控制多个舵机时,你可以创建多个 Servo 对象,每个对象代表一个舵机。

总之,Servo.h 头文件提供了在Arduino中控制舵机的功能,包括附加舵机、设置位置、读取位置等。这使得在物联网应用中实现舵机控制变得更加容易,无论是用于相机控制、机器人运动、门锁或其他应用。使用 Servo 类,你可以精确地控制舵机的位置,以满足特定应用需求。

IOT Servo 详解

在物联网(IoT)应用中,舵机(Servo)是一种常用的执行器,用于控制机械装置的位置或方向。舵机通常用于控制摄像头、机器人、门锁、遮阳帘等物理装置。以下是有关IoT中的舵机的详细解释:

舵机(Servo)

  • 舵机是一种特殊的旋转执行器,可以精确控制其轴的位置和角度。
  • 舵机通常由电机、电子电路和控制系统组成。
  • 舵机通常用于需要精确控制的应用,例如机器人运动、相机方向控制、门锁控制等。

IoT中的舵机应用

  • 在IoT应用中,舵机可以与各种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一起使用,以实现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功能。
  • 以下是一些IoT中常见的舵机应用示例:
    1. 摄像头控制:在智能监控摄像头中,舵机可用于控制摄像头的方向和视野,使其能够远程调整视角。
    2. 门锁控制:IoT门锁系统可以使用舵机控制门锁的开关,允许远程开锁或关闭。
    3. 遮阳帘控制:IoT系统可以使用舵机控制窗帘或遮阳帘的开合,以自动适应光线或用户需求。
    4. 机器人运动:IoT中的机器人可以使用舵机控制其关节,实现各种运动和任务。
    5. 天线方向调整:在IoT通信应用中,舵机可用于远程控制天线的方向,以优化信号接收。

舵机的控制

  • 舵机的控制通常涉及到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
  • 控制舵机时,通过发送不同脉冲宽度的PWM信号,可以指定舵机的位置或角度。
  • 典型的PWM信号范围通常在1毫秒到2毫秒之间,其中1毫秒表示一个极限位置,2毫秒表示另一个极限位置,1.5毫秒通常是中间位置。
  • 舵机的角度范围取决于其型号和设计。

舵机的选择

  • 在IoT应用中,你需要根据特定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舵机。
  • 选择舵机时需要考虑其扭矩、工作范围、速度、精度和控制接口等因素。
  • 你还需要考虑电源供应和控制器与IoT系统的集成。

总之,舵机是IoT应用中的常见执行器,用于精确控制机械装置的位置和方向。通过与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集成,舵机可以用于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应用,如监控、安全系统、机器人和智能家居。选择适合特定应用需求的舵机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舵机具有不同的性能特征和控制接口。

IOT pinMode()函数 详解

pinMode() 函数是用于控制物联网(IoT)设备上的数字引脚(GPIO引脚)的Arduino编程函数。它用于配置特定引脚的工作模式,以指定是作为输入还是输出引脚。以下是对 pinMode() 函数的详细解释:

1
pinMode(pin, mode);
  • pin:要配置的引脚的引脚号(数字引脚的编号)。
  • mode:要设置的工作模式,可以是 INPUTOUTPUTINPUT_PULLUPINPUT_PULLDOWN

下面是关于 pinMode() 函数中不同工作模式的详细解释:

  1. INPUT

    • pinMode(pin, INPUT) 用于将指定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在输入模式下,引脚将用于接收外部传感器数据或其他外部信号。
    • 通常情况下,你会使用这个模式来读取传感器数据或接收其他外部设备的输入。
  2. OUTPUT

    • pinMode(pin, OUTPUT) 用于将指定引脚配置为输出模式。在输出模式下,引脚可以通过编程控制输出电压高低,驱动外部设备。
    • 你可以使用这个模式来控制LED、电机、继电器或其他执行器。
  3. INPUT_PULLUP

    • pinMode(pin, INPUT_PULLUP) 用于将指定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并启用上拉电阻。上拉电阻会将引脚拉高,除非外部设备将引脚连接到地(GND)。
    • 这个模式常用于读取开关状态,因为当开关关闭时,引脚将被上拉,当开关打开时,引脚将变为高电平。
  4. INPUT_PULLDOWN

    • pinMode(pin, INPUT_PULLDOWN) 类似于 INPUT_PULLUP,但它启用下拉电阻,将引脚拉低,除非外部设备将引脚连接到电源电压。
    • 这个模式也常用于读取开关状态,但它会在开关打开时将引脚拉低。

pinMode() 函数是Arduino编程中的一个重要函数,它允许你配置引脚以适应特定的应用需求。通过设置不同的工作模式,你可以实现输入、输出、开关检测和外部设备控制等功能。这对于物联网设备开发非常重要,因为它允许你与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交互,并实现各种IoT应用。

IOT Serial 函数 详解

在物联网(IoT)应用中,串口(Serial)函数通常用于进行串口通信,允许物联网设备与其他设备、计算机或外部模块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串口通信通常涉及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以便传输命令、数据、状态信息等。以下是串口函数的详细解释,通常用于IoT设备的开发:

  1. **Serial.begin(baud_rate)**:

    • Serial.begin() 函数用于初始化串口通信,并设置波特率(baud rate)。
    • 波特率是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表示每秒传输的位数。通常用来匹配通信的双方,以确保数据正确传输。
    • 例如,Serial.begin(9600) 初始化串口通信,并将波特率设置为9600 bps。
  2. **Serial.print() 和 Serial.println()**:

    • Serial.print()Serial.println() 函数用于将数据发送到串口。
    • Serial.print() 可以用于发送文本、数字和其他数据,而 Serial.println() 会在发送数据后自动添加换行符,使输出更易读。
    • 例如,Serial.println("Hello, IoT!") 会发送字符串 “Hello, IoT!” 到串口,并在末尾添加一个换行符。
  3. **Serial.available()**:

    • Serial.available() 函数用于检查串口缓冲区中是否有可用的数据。
    • 它返回可用的字节数,以便你可以知道是否有数据可读取。
    • 你可以使用此函数来避免在没有可用数据时读取串口,以避免阻塞。
  4. **Serial.read()**:

    • Serial.read() 函数用于从串口接收一个字节的数据,并返回其ASCII值(0-255)。
    • 你可以使用这个函数来读取从串口接收的数据。
  5. **Serial.write()**:

    • Serial.write(data) 函数用于将数据以字节形式发送到串口。
    • data 可以是一个数字(0-255),也可以是一个字符或字节数组。
  6. **Serial.flush()**:

    • Serial.flush() 函数用于等待输出缓冲区中的所有数据都被发送完毕。这可以确保在关闭串口之前所有数据都被完全发送。
  7. 实际应用

    • 串口通信在IoT应用中广泛用于与传感器、执行器、外部设备或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 通过串口,IoT设备可以接收传感器数据、发送控制命令、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以及与云服务进行数据传输。

串口函数是物联网设备开发中的重要工具,它们用于建立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使设备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数据交换。通过适当使用串口函数,你可以实现各种IoT应用,包括数据采集、遥控操作、监控和云连接。

IOT 常用的串口函数 详解

在物联网(IoT)应用中,串口函数通常用于与传感器、外部设备、计算机或其他微控制器进行数据通信。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串口函数,它们在IoT设备开发中非常有用:

  1. **Serial.begin(baud_rate)**:

    • Serial.begin() 函数用于初始化串口通信,并设置波特率(baud rate)。
    • 波特率是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表示每秒传输的位数。它需要与通信的对端设备匹配。
    • 例如,Serial.begin(9600) 初始化串口通信,并将波特率设置为9600 bps。
  2. **Serial.print() 和 Serial.println()**:

    • Serial.print()Serial.println() 函数用于将数据发送到串口。
    • Serial.print() 可以用于发送文本、数字和其他数据,而 Serial.println() 会在发送数据后自动添加换行符,使输出更易读。
    • 例如,Serial.println("Hello, IoT!") 会发送字符串 “Hello, IoT!” 到串口,并在末尾添加一个换行符。
  3. **Serial.available()**:

    • Serial.available() 函数用于检查串口缓冲区中是否有可用的数据。
    • 它返回可用的字节数,以便你可以知道是否有数据可读取。
    • 你可以使用此函数来避免在没有可用数据时读取串口,以避免阻塞。
  4. **Serial.read()**:

    • Serial.read() 函数用于从串口接收一个字节的数据,并返回其ASCII值(0-255)。
    • 你可以使用这个函数来读取从串口接收的数据。
  5. **Serial.write()**:

    • Serial.write(data) 函数用于将数据以字节形式发送到串口。
    • data 可以是一个数字(0-255),也可以是一个字符或字节数组。
  6. **Serial.flush()**:

    • Serial.flush() 函数用于等待输出缓冲区中的所有数据都被发送完毕。这可以确保在关闭串口之前所有数据都被完全发送。
  7. 其他串口函数

    • 串口库通常还提供其他功能,如设置数据位数、奇偶校验、停止位数等。这些功能可以根据通信需求进行配置。

这些串口函数是物联网设备开发中的常用工具,用于与其他设备、传感器或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它们允许设备接收传感器数据、发送控制指令、与云服务通信,以及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在IoT开发中,熟练掌握这些函数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实现各种IoT应用的基础。通过串口通信,IoT设备可以实现数据采集、遥控操作、监控和与其他设备的连接。

简介

在 Makefile 中,有一些内置的变量可以用于表示常见的目录路径。以下是一些常用的 Makefile 内置变量相关的目录:

  1. $(CURDIR): 当前工作目录的绝对路径。
  2. $(SRCDIR): 源代码目录的路径。
  3. $(INCDIR): 头文件目录的路径。
  4. $(BINDIR): 可执行文件目录的路径。
  5. $(LIBDIR): 库文件目录的路径。

这些内置变量可以用于指定源代码、头文件、可执行文件和库文件的目录路径。你可以根据需要在 Makefile 中使用这些变量,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当前工作目录
CURRENT_DIR := $(CURDIR)

# 源代码目录
SRC_DIR := $(CURRENT_DIR)/src

# 头文件目录
INC_DIR := $(CURRENT_DIR)/include

# 可执行文件目录
BIN_DIR := $(CURRENT_DIR)/bin

# 库文件目录
LIB_DIR := $(CURRENT_DIR)/lib

# 编译选项
CXXFLAGS := -std=c++11 -Wall -I$(INC_DIR)

# 目标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名
TARGET := $(BIN_DIR)/myapp
OBJS := $(SRC_DIR)/main.o $(SRC_DIR)/foo.o $(SRC_DIR)/bar.o

# 默认目标
all: $(TARGET)

# 生成可执行文件
$(TARGET): $(OBJS)
$(CXX) $(CXXFLAGS) -o $@ $(OBJS)

# 编译每个源文件
$(SRC_DIR)/%.o: $(SRC_DIR)/%.cpp
$(CXX) $(CXXFLAGS) -c $< -o $@

# 清理生成的文件
clean:
rm -f $(OBJS) $(TARGET)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使用了 $(CURDIR) 变量获取当前工作目录的路径,并根据它构建了其他目录的路径。然后,我们使用这些路径变量来设置源代码、头文件、可执行文件和库文件的路径。

示例

编写 Makefile 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来管理和构建 C++ 项目。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Makefile,展示了如何编写一个基本的 C++ 项目的 Makefil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编译器设置
CXX = g++
CXXFLAGS = -std=c++11 -Wall

# 目标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名
TARGET = myapp
OBJS = main.o foo.o bar.o

# 默认目标
all: $(TARGET)

# 生成可执行文件
$(TARGET): $(OBJS)
$(CXX) $(CXXFLAGS) -o $@ $(OBJS)

# 编译每个源文件
%.o: %.cpp
$(CXX) $(CXXFLAGS) -c $< -o $@

# 清理生成的文件
clean:
rm -f $(OBJS) $(TARGET)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以下内容:

  • CXXCXXFLAGS 变量用于设置编译器和编译选项。
  • TARGET 变量用于指定最终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名。
  • OBJS 变量用于指定目标文件(即编译后的中间文件)。
  • all 是默认目标,用于构建整个项目。它依赖于 $(TARGET)
  • $(TARGET) 目标用于生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它依赖于 $(OBJS)
  • %.o 是一个模式规则,用于编译每个源文件。它依赖于对应的 .cpp 文件,并使用 $<$@ 分别表示依赖和目标文件。
  • clean 目标用于清理生成的目标文件和可执行文件。

你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进行修改和扩展。例如,你可以添加更多的源文件、头文件目录、链接库等。

要使用上述 Makefile,只需在项目根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 Makefile(注意大小写),并将上述内容粘贴到文件中。然后,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 make 命令即可构建项目。执行 make clean 可以清理生成的文件。

请注意,Makefile 的编写可能会因具体的项目需求和构建环境而有所差异。上述示例仅为一个简单的起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定制和优化。同时,还可以考虑使用更高级的构建工具和自动化构建系统(如 CMake、Autotools 等)来管理更复杂的项目。

书写规则:

  • 依赖关系:生成目标的方法

规则语法:

1
2
3
4
5
6
targets:prerequisites
command
targets:文件名,以空格分开,可以使用通配符
command:命令行,如果不与prerequisites在一行,必须在下一行以Tab键开头,如果在一行,用分号做分割
prerequisites:目标所依赖的文件
反斜杠(\):换行符

参数

  • make -C dir, --directory=dir : Change to directory dir before reading the makefiles or doing anything else.

变量:

  • 变量在声明时,需要给予初值,而在使用时,需要给变量名前加上$符号,并且用小括号括起来

  • makefile中变量分为环境变量,内置变量和自动变量

  • 环境变量

    • DESKTOP_SESSION : ubuntu
    • XDG_SESSION_TYPE: x11
    • XAUTHORITY : /run/user/1000/gdm/Xauthority
    • _ : /usr/bin/make
  • 自动变量

    • $@ : 表示规则的目标文件名
    • $< : 规则的第一个依赖文件名。如果是一个目标文件使用隐含规则来重建,则代表由隐含规则加入的第一个依赖文件
    • $^ : 规则的所有依赖文件列表,使用空格分隔。如果目标是静态库文件,它所代表的只能是所有库成员(.0文件)名。一个文件可重复的出现在目标的依赖中,变量$^只记录它的一次引用情况。就是说变量$^会去掉重复的依赖文件。
    • $+ : 类似于$^,但是它保留了依赖文件中重复出现的文件。主要用在程序链接时库的交叉引用场合
  • 内置变量

    • $(CURDIR) : 显示当前路径
    • $(SHELL) : /bin/sh
    • $(CC) : cc , C语言编译器的名称
    • $(CPP) : $(CC) -E , C语言预处理器的名称
    • $(CXX) : g++ , C++语言的编译器的名称
    • $(RM) : rm -f , 删除文件程序的名称
    • $(CFLAGS) : C语言编译器的编译选项,无默认值
    • $(CXXFLAGS): C++语言编译器的编译选项,无默认值

运算符

  • ?=

    • 条件变量分配运算符,它仅在尚未定义的变量时具有效果
  • +=

    1
    2
    3
    4
    5
    6
    variable = main.o merge.o
    variable += delete.o
    # ALL:$(variable)
    all:
    @echo ${variable}
    # 输出: main.o merge.o delete.o

函数

  • $(abspath names...) : 获取文件的绝对地址

  • ifeq (condition1, condition2) ... endif

    • 如果condition1 等于 conditon2 , 则执行下面的操作,否则不执行
  • ${addprefix "前缀", filenames...}

    • 为文件加前缀
      1
      2
      3
      4
      5
      6
      variable = main.o merge.o
      variable += delete.o
      var = ${addprefix -x/, ${variable}}
      all:
      @echo ${var}
      # 输出: -x/main.o -x/merge.o -x/delete.o
  • ${wildcard /home/user/workspace/shell/*.sh}

    • 获取指定路径下的指定文件
      1
      2
      3
      4
      5
      var = ${wildcard ./*.txt}
      all:
      @echo ${var}
      # 输出: ./foo.txt ./bar.txt

  • ${patsubst pattern, replacement, text}

    • 根据相应规则替换文件名
      1
      2
      3
      4
      5
      6
      var = ${wildcard ./*.txt}
      pat = ${patsubst %.txt, %.md, ${var}}
      all:
      @echo ${var}
      @echo ${pat}
      # 输出: ./foo.txt ./bar.txt \ ./foo.md ./bar.md

技巧

Makefile中获取当前执行的Makefile所在路径

  • Linux下我们可以用pwd命令来获取当前所执行命令的目录,在Makefile中对应可用PWD := $(shell pwd)来获取。

  • 但是如果子Makefile 文件是从别处执行的(通过make -f .../Makefile 执行),那么$(shell pwd)得到的目录即为执行make -f命令的当前目录

  • 在这种情况下

    • 根据gnu make定义,gnu make 会自动将所有读取的makefile路径都会加入到MAKEFILE_LIST变量中,而且是按照读取的先后顺序添加
    • 所以可以通过$(abspath $(lastword $(MAKEFILE_LIST)))返回当前正在被执行的Makefile的绝对路径,然后通过patsubst去掉文件名得到绝对目录
  • 代码:

    1
    2
    3
    4
    5
    6
    makefile_path:=$(abspath $(lastword $(MAKEFILE_LIST)))
    cur_makefile_path:=$(patsubst %/makefile, %/, ${shell ls $(makefile_path)})

    all:
    @echo ${makefile_path}
    @echo ${cur_makefile_path}

简介

  • ModBus 相关理论知识

Contexts 上下文 资源句柄

  • 使用 modbus_new_rtu 申请,返回一个 modbus_t ,它包含所有必要的数据

modbus 协议 详解

Modbus(Mod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是一种通信协议,用于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和控制。它通常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用于连接和控制各种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Modbus协议的详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议类型

    • Modbus RTU:基于串行通信,以二进制格式传输数据。
    • Modbus ASCII:也是基于串行通信,但以ASCII字符形式传输数据。
    • Modbus TCP:基于TCP/IP网络通信,用于以太网连接。
  2. 通信方式

    • Modbus是主从(Master-Slave)协议,其中有一个主设备(主站)可以向多个从设备(从站)发送请求,并接收它们的响应。
    • 主站发出请求,从站回应请求,并提供所需的数据。
  3. 数据格式

    • Modbus通信包括读(读取从站的数据)和写(向从站写入数据)操作。
    • 请求和响应消息通常包括功能码、数据字段、CRC校验等部分。
  4. 寄存器

    • Modbus协议使用寄存器来表示数据,寄存器可以是输入寄存器、保持寄存器、输入状态、线圈状态等不同类型。
    • 输入寄存器通常用于表示只读数据,如传感器读数。
    • 保持寄存器通常用于表示读写数据,如控制器的设置参数。
  5. 功能码

    • 功能码用于指定要执行的操作,如读取输入寄存器、写入保持寄存器等。
    • 常见的功能码包括读操作(功能码 3 和功能码 4)和写操作(功能码 6 和功能码 16)。
  6. 异常处理

    • Modbus协议包括异常码,用于指示错误情况,如无效功能码、寄存器不可用等。
    • 异常响应通常包含一个特殊的异常功能码,以及一个描述异常的代码。
  7. 通信速率

    • Modbus RTU和Modbus ASCII的通信速率通常在9600、19200、38400等不同速率之间选择。
    • Modbus TCP通常使用以太网连接,通信速率由以太网规范确定。
  8. 安全性

    • Modbus协议在设计上没有内置安全性,因此在需要安全通信的环境中,通常需要使用其他协议或方法来加强安全性。

总的来说,Modbus协议是一种用于在工业自动化环境中进行设备间通信和控制的标准化协议。它有多种变体和实现,可以根据不同的通信需求和硬件来选择合适的协议类型。 Modbus协议的详细规范可以在Modbus.org等资源中找到。如果需要使用Modbus协议,通常需要查看相关设备的文档以了解如何配置和使用它。

CRC 详解

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是一种错误检测码,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它是一种快速且广泛应用的校验算法,常用于通信协议、存储设备、网络传输等领域。

CRC 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多项式计算来生成校验值,这个校验值称为 CRC 值。发送方在传输数据前,会计算数据的 CRC 值,并将该值附加到数据后面一并传输。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也会计算接收到的数据的 CRC 值,并与接收到的 CRC 值进行比较。如果两个 CRC 值匹配,表示数据没有出现错误;如果 CRC 值不匹配,表示数据可能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或被篡改。

CRC 的特点包括:

  1. 快速:CRC 是一种非常快速的校验算法,适用于实时数据传输和处理。

  2. 简单:CRC 的实现相对简单,通常用位操作来处理数据和多项式计算。

  3. 检测能力:CRC 能够检测不少常见的错误,但并不是绝对可靠,无法检测所有错误。

  4. 冗余:CRC 增加了一定的冗余数据,用于检测错误。

在使用 CRC 时,需要事先定义一个生成多项式。不同的 CRC 标准使用不同的多项式,常见的标准有 CRC-16、CRC-32 等。选择合适的 CRC 标准取决于具体应用的要求。

总体而言,CRC 是一种简单、高效且广泛应用的错误检测码。它在数据传输和存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linux libmodbus 库 详解

libmodbus 是一个用于通信协议 Modbus 的开源C库,用于实现 Modbus 协议的通信。Modbus 是一种通信协议,用于连接工业自动化设备,使它们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下是关于 libmodbus 库的详细信息:

安装 libmodbus 库

你可以使用你的 Linux 发行版的包管理器来安装 libmodbus 库。例如,如果你使用的是 Ubuntu,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安装:

1
sudo apt-get install libmodbus-dev

使用 libmodbus 库

以下是一些关于 libmodbus 库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功能:

  1. 创建 modbus 上下文

    1
    modbus_t* ctx = modbus_new_rtu("/dev/ttyUSB0", 9600, 'N', 8, 1);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用于串口通信的 Modbus 上下文。

  2. 连接到 Modbus 设备

    1
    2
    3
    4
    5
    if (modbus_connect(ctx) == -1) {
    perror("Connection failed");
    modbus_free(ctx);
    return -1;
    }

    使用 modbus_connect 函数连接到 Modbus 设备。

  3. 读取和写入 Modbus 寄存器

    1
    2
    3
    4
    5
    uint16_t data[5];
    int num = modbus_read_registers(ctx, 0, 5, data);

    uint16_t value = 1234;
    modbus_write_register(ctx, 10, value);

    使用 modbus_read_registers 函数读取寄存器数据,使用 modbus_write_register 函数写入寄存器数据。

  4. 关闭连接并释放资源

    1
    2
    modbus_close(ctx);
    modbus_free(ctx);

    在完成通信后,使用 modbus_close 函数关闭连接,并使用 modbus_free 函数释放资源。

  5. 其他功能

    libmodbus 还提供了其他一些功能,如 Modbus TCP/IP 支持、异常处理、不同寄存器类型的读写等。

libmodbus 库使得在 Linux 下实现 Modbus 协议通信变得更加容易。你可以查阅官方文档或在线教程,深入了解 libmodbus 库的更多功能和用法。在编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函数来实现 Modbus 通信,并根据通信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和处理。

linux libmodbus 库 使用 详解 示例

下面是一个使用 libmodbus 库进行 Modbus 通信的简单示例。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将使用 Modbus RTU 通信协议通过串口与 Modbus 设备通信,并读取一些寄存器的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odbus.h>

int main() {
modbus_t *ctx;
uint16_t data[5];

// 创建 Modbus 上下文,串口路径为 "/dev/ttyUSB0",波特率为 9600
ctx = modbus_new_rtu("/dev/ttyUSB0", 9600, 'N', 8, 1);
if (ctx == NULL) {
fprintf(stderr, "Unable to create Modbus context\n");
return 1;
}

// 连接到 Modbus 设备
if (modbus_connect(ctx) == -1) {
fprintf(stderr, "Connection failed: %s\n", modbus_strerror(errno));
modbus_free(ctx);
return 1;
}

// 读取寄存器数据,起始地址为 0,读取 5 个寄存器
int num = modbus_read_registers(ctx, 0, 5, data);
if (num == -1) {
fprintf(stderr, "Read error: %s\n", modbus_strerror(errno));
modbus_close(ctx);
modbus_free(ctx);
return 1;
}

// 打印读取的寄存器值
for (int i = 0; i < num; i++) {
printf("Register %d: %d\n", i, data[i]);
}

// 关闭连接并释放资源
modbus_close(ctx);
modbus_free(ctx);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 Modbus 上下文 ctx,然后使用 modbus_connect 函数连接到 Modbus 设备。接着,使用 modbus_read_registers 函数读取起始地址为 0 的连续 5 个寄存器的值。最后,我们打印出读取的寄存器值,并在完成通信后关闭连接和释放资源。

请注意,此示例是一个基本的用法演示。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需要根据 Modbus 设备的配置和通信需求进行适当的设置和处理。

简介

  • OpenGL和图形应用程序开发相关基础知识笔记

GLFW 是什么

GLFW (Graphics Library Framework) 是一个用于创建图形用户界面(GUI)和窗口管理的开源库。它提供了一个跨平台的、简单易用的接口,用于创建窗口、处理输入、处理OpenGL上下文和渲染等功能。

主要特性包括:

  1. 创建窗口:GLFW 允许开发人员创建窗口和上下文,用于图形渲染。

  2. 处理输入:它提供了对键盘、鼠标和其他输入设备的处理,以便开发人员可以轻松地获取用户的输入。

  3. 多窗口和多监视器支持:GLFW 支持在多个窗口和多个监视器上创建和管理图形界面。

  4. 时间处理:GLFW 提供了一种机制来处理时间,比如定时器和时间间隔。

  5. OpenGL 上下文管理:它可以与OpenGL图形库很好地集成,为OpenGL提供一个合适的渲染上下文。

  6. 跨平台:GLFW 被设计为跨平台的库,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Windows、macOS、Linux和其他一些系统。

GLFW 是游戏开发、图形应用程序和其他需要图形界面的项目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它简化了窗口和输入处理的复杂性,让开发人员能够更专注于图形渲染和应用逻辑的实现。


OpenGL 详解

OpenGL (Open Graphics Library) 是一种用于渲染2D和3D图形的跨平台图形库。它提供了一组用于绘制图形的函数,可以让开发人员利用计算机的GPU来生成高性能的图形效果。OpenGL 最初由SGI (Silicon Graphics, Inc.) 开发,并于1992年首次发布。如今,OpenGL 已成为图形编程中广泛使用的标准,并得到了许多硬件厂商和开发者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概念和特性,帮助你更详细地了解 OpenGL:

  1. 三维图形:OpenGL 是一种专门用于渲染三维图形的图形库。它支持在三维空间中创建和渲染复杂的图形场景。

  2. 着色器:OpenGL 使用着色器来控制图形的绘制过程。着色器是运行在GPU上的小程序,包括顶点着色器(Vertex Shader)和片段着色器(Fragment Shader)。顶点着色器负责处理顶点的变换和光照计算,而片段着色器则负责计算像素的颜色。

  3. 缓冲区对象:OpenGL 使用缓冲区对象来管理图形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顶点坐标、颜色、法向量和纹理坐标等。缓冲区对象将数据存储在GPU的显存中,以便更快地访问。

  4. 纹理映射:OpenGL 支持纹理映射,可以将图片或图案映射到三维对象的表面,以增加细节和逼真感。

  5. 坐标系:OpenGL 使用右手坐标系来表示三维空间。X轴指向右边,Y轴指向上方,Z轴指向屏幕内部。

  6. 状态机:OpenGL 是一个基于状态机的图形库,意味着绘制图形之前需要设置一些状态,比如颜色、深度测试、剔除等。然后,OpenGL 根据当前状态来绘制图形。

  7. 执行管线:OpenGL 执行图形渲染的过程被称为图形管线。它包括几个阶段,比如顶点处理、几何处理、光栅化和片段处理等。

  8. 扩展和版本:OpenGL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图形库,每个版本都会引入新的特性和扩展。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OpenGL版本。

虽然OpenGL在图形编程中非常强大且广泛应用,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使用更高级的图形库或API,比如Vulkan或DirectX,以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更高的性能。

简介

platformIO 详解

PlatformIO 是一个开源的跨平台的物联网(IoT)开发生态系统,它用于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开发。PlatformIO 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IDE),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包括Arduino、ESP8266、ESP32、Raspberry Pi等,以及多种开发框架,如Arduino、Mbed、FreeRTOS等。以下是 PlatformIO 的主要特点和功能的详细解释:

  1. 多平台支持:PlatformIO 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 Windows、macOS 和 Linux,因此可以轻松迁移到不同的开发环境。

  2. 多硬件平台支持:PlatformIO 支持多种硬件平台,使开发人员能够在不同的嵌入式设备上进行开发,而无需为每个平台使用不同的开发工具。

  3. 多框架支持:PlatformIO 支持多种开发框架和库,包括 Arduino、Mbed、ESP-IDF、STM32Cube等,使开发人员能够选择适合其项目的最佳框架。

  4. **集成开发环境 (IDE)**:PlatformIO 提供了一个集成开发环境,使开发人员能够方便地编写、构建、上传和调试嵌入式应用程序。PlatformIO 支持 Visual Studio Code(VSCode)等流行的文本编辑器和IDE。

  5. 自动依赖管理:PlatformIO 自动处理项目依赖关系,包括库、框架和工具链,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构建和运行。

  6. 自动固件升级:PlatformIO 具有内置的固件升级工具,使嵌入式设备的固件更新变得更加容易。

  7. 强大的命令行工具:PlatformIO 还提供了命令行工具,使开发人员能够自动化和自定义开发流程,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8. 丰富的插件生态系统:PlatformIO 的插件系统使开发人员能够扩展其功能,添加新硬件平台、框架、工具等。

  9. 跨平台固件开发:PlatformIO 使开发人员能够开发跨不同平台的嵌入式固件,从单片机到嵌入式Linux系统。

总的来说,PlatformIO 是一个强大且灵活的工具,适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它简化了开发流程,提供了一体化的开发环境,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和开发框架,以及自动化依赖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嵌入式开发的效率。如果您是嵌入式开发人员或对嵌入式系统感兴趣,PlatformIO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工具。

platformIO VSCode插件 使用 详解

PlatformIO 在 Visual Studio Code(VSCode)中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插件,使嵌入式系统开发变得更加便捷。以下是详细的 PlatformIO VSCode 插件的使用说明:

1. 安装 PlatformIO 插件:

  • 打开 Visual Studio Code (VSCode)。
  • 在左侧的 Extensions (扩展) 面板中,搜索 “PlatformIO IDE” 并安装该插件。

2. 创建或打开 PlatformIO 项目:

  • 如果您已有一个 PlatformIO 项目,可以直接在 VSCode 中打开它,或者您可以使用 File -> New Project 创建一个新项目。

3. 配置项目:

  • 在项目文件夹中,打开 platformio.ini 文件。这个文件用于配置项目的硬件平台、框架、依赖库等。
  • platformio.ini 文件中,您可以指定目标硬件板([env] 部分)、选择框架、添加依赖库等。

4. 编写代码:

  • 在 VSCode 中创建或打开源代码文件(通常是 .cpp.ino 文件),然后开始编写嵌入式代码。

5. 构建项目:

  • 使用 PlatformIO 插件,您可以构建项目。在 VSCode 中,点击底部工具栏的构建按钮(绿色的勾号),或者使用快捷键(通常是 Ctrl + Alt + B)来构建项目。

6. 上传固件:

  • 构建成功后,您可以将固件上传到目标硬件板。在 VSCode 中,点击底部工具栏的上传按钮(右边的右箭头),或使用快捷键(通常是 Ctrl + Alt + U)来上传固件。

7. 调试项目(可选):

  • 如果您需要调试嵌入式应用程序,PlatformIO 插件支持硬件调试器。您可以配置调试器,设置断点,以及使用 VSCode 的调试功能进行嵌入式代码的调试。

8. 库管理:

  • PlatformIO 插件支持库管理。您可以搜索、安装、升级和删除依赖库,以简化项目的依赖管理。这可以在 VSCode 中的 PlatformIO Sidebar(侧边栏)中完成。

9. 终端和监控:

  • PlatformIO 插件集成了终端和监控功能。您可以在 VSCode 中的 PlatformIO Sidebar 中打开终端,以运行特定的命令。监控功能可用于查看串口输出。

10. 插件设置:

  • 您可以通过点击 VSCode 左下角的齿轮图标(设置按钮)来访问 PlatformIO 插件的设置。这里您可以进行各种自定义设置,包括构建选项、上传速度、调试器配置等。

PlatformIO 插件在 VSCode 中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嵌入式开发环境,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和开发框架。通过 VSCode 的集成性和 PlatformIO 的功能,您可以在一个集成的环境中完成项目配置、编码、构建、上传和调试,提高了嵌入式开发的效率。如果您是嵌入式开发人员或对嵌入式系统感兴趣,PlatformIO 插件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使您能够更轻松地进行开发和调试。

platformio.ini文件 常见的配置参数

platformio.ini 文件是PlatformIO项目的配置文件,用于指定项目的构建、上传、目标设备以及其他参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platformio.ini配置参数:

  1. 平台和框架选择:
    • platform:指定目标平台,如Arduino、Espressif、Raspberry Pi等。
    • framework:指定项目使用的框架,如Arduino、Mbed、ESP-IDF等。
1
2
3
[env:my_target]
platform = espressif8266
framework = arduino
  1. 目标环境配置:
    • board:选择目标开发板型号。
    • board_build.mcu:指定目标微控制器型号。
    • board_build.f_cpu:指定目标CPU的时钟频率。
1
2
3
4
[env:my_target]
board = nodemcu
board_build.mcu = esp8266
board_build.f_cpu = 80000000L
  1. 串口配置:
    • upload_port:指定上传固件时的串口端口。
    • monitor_port:指定监控串口端口。
1
2
3
[env:my_target]
upload_port = COM3
monitor_port = COM3
  1. 编译参数:
    • build_flags:添加编译选项,如宏定义、编译标志等。
    • extra_scripts:引用自定义脚本以进行更高级的构建操作。
1
2
3
[env:my_target]
build_flags = -D DEBUG_MODE
extra_scripts = custom_script.py
  1. 库依赖:
    • lib_deps:指定项目所需的库依赖。
1
2
3
4
[env:my_target]
lib_deps =
Wire
Adafruit Unified Sensor
  1. 上传和调试工具配置:
    • upload_protocol:指定上传协议,如stlinkespotaavr109等。
    • debug_tool:指定调试工具,如stlink, esp-prog, jlink等。
1
2
3
[env:my_target]
upload_protocol = espota
debug_tool = esp-prog
  1. 上传速度和端口配置:
    • upload_speed:指定上传速度,如115200
    • monitor_speed:指定监控串口的波特率。
1
2
3
[env:my_target]
upload_speed = 921600
monitor_speed = 115200
  1. 其他项目设置:
    • platform_packages:指定特定平台的软件包。
    • extra_configs:引用其他配置文件。
1
2
3
[env:my_target]
platform_packages = framework-arduinoespressif8266
extra_configs = additional_config.ini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platformio.ini配置参数,您可以根据您的项目需求进行自定义。platformio.ini文件使您能够轻松配置PlatformIO项目的各个方面,以适应特定的硬件和软件需求。

简介

  • NodeMCU 固件相关笔记

NodeMCU开发板 常见的内置宏

NodeMCU开发板在Arduino编程环境中通常具有以下常见的内置宏和引脚映射:

  1. LED_BUILTIN:这个宏用于指代NodeMCU开发板上的内置LED引脚。通常映射到板上的一个特定引脚(如D4或GPIO2),用于方便控制内置LED。

  2. D0D8:这些宏表示NodeMCU开发板上的数字引脚,从D0到D8。它们通常映射到相应的GPIO引脚,可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3. A0:这个宏表示NodeMCU开发板上的模拟引脚A0,通常用于模拟输入。

  4. MISOMOSISCKSS:这些宏表示SPI总线上的引脚,用于与SPI外设通信。NodeMCU开发板上通常有SPI接口。

这些宏通常用于编程NodeMCU开发板,以便更轻松地访问和控制内置引脚和外部设备。请注意,NodeMCU开发板的具体引脚映射可能因不同版本和制造商而异,因此在编程时最好查看您使用的具体NodeMCU开发板的引脚映射表,以确保正确的引脚使用。

nodemcu编程 LED_BUILTIN宏是什么 详解

LED_BUILTIN 是一个常用于编程NodeMCU开发板的宏,通常在Arduino环境下使用。这个宏用于指代NodeMCU开发板上的内置LED引脚。

NodeMCU开发板通常内置了一个LED,它位于板子上的某个特定引脚。使用LED_BUILTIN 宏可以让您在编程中引用这个LED而不必记住实际引脚编号。这对于快速编程和示例代码非常方便,因为不同的NodeMCU版本可能具有不同的LED引脚。

在Arduino编程环境中,您可以使用LED_BUILTIN 宏来控制NodeMCU开发板上的内置LED,例如点亮或熄灭它。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void setup() {
pinMode(LED_BUILTIN, OUTPUT); // 将LED引脚设置为输出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LED_BUILTIN, HIGH); // 点亮LED
delay(1000); // 延时1秒
digitalWrite(LED_BUILTIN, LOW); // 熄灭LED
delay(1000); // 延时1秒
}

上述示例中,LED_BUILTIN 宏会自动映射到NodeMCU开发板上的内置LED引脚,无需手动指定引脚编号。这样,代码在不同NodeMCU版本之间通常可以通用。

请注意,不同版本的NodeMCU开发板可能具有不同的LED引脚映射,因此使用LED_BUILTIN 宏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移植性,而不必担心特定引脚编号。

用于lua脚本上传到IOT开发板的工具 详解

为了将Lua脚本上传到物联网(IoT)开发板,你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具体取决于你的开发板类型和连接方式。以下是一些通用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它们的简要说明:

  1. NodeMCU工具 - ESPlorer

    • ESPlorer是一个用于NodeMCU开发板的跨平台Lua文件上传工具。
    • 它提供了文件管理、上传、下载、运行和调试Lua脚本的功能。
    • ESPlorer是一个开源工具,可以从GitHub上获得。
  2. NodeMCU工具 - NodeMCU Flasher

    • NodeMCU Flasher是一个用于NodeMCU开发板的固件烧写工具,但它也允许上传Lua脚本。
    • 你可以将Lua脚本文件添加到NodeMCU Flasher中,然后将它们上传到NodeMCU开发板。
    • 这个工具适用于Windows环境。
  3. Luatool

    • Luatool是一个命令行工具,用于上传Lua脚本到ESP8266(NodeMCU)开发板。
    • 你可以使用命令行来指定要上传的Lua脚本文件以及开发板的串口端口。
    • Luatool支持Windows、Linux和macOS。
  4. PlatformIO

    • 如果你使用PlatformIO开发环境,你可以使用其内置的功能来上传Lua脚本到支持ESP8266的开发板。
    • PlatformIO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工具,包括代码编辑、编译、上传和监视。
  5. Arduino IDE

    • 如果你在Arduino IDE中编写Lua脚本,可以使用Arduino IDE的ESP8266支持来上传脚本。
    • 你需要在Arduino IDE中选择适当的开发板和端口,然后将Lua脚本上传。
  6. 其他工具

    • 根据你使用的硬件开发板和环境,还可以找到其他工具和方法来上传Lua脚本。请查看你的硬件制造商或社区的支持资源。

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前,确保已正确配置串口端口、波特率和其他通信参数,以便与开发板进行通信。上传Lua脚本后,你可以通过串口监视器或其他方法运行和调试它们。请查看相关工具的文档和示例,以确保顺利上传和执行Lua脚本。

IOT中的硬件开发板是什么 详解

在物联网(IoT)应用中,硬件开发板是一种特殊的硬件设备,通常用于构建和测试物联网设备和应用。这些硬件开发板提供了一种用于开发、原型制作和测试物联网项目的平台,通常包括微控制器、传感器、通信接口和其他必要的组件。以下是有关IoT中硬件开发板的详细解释:

  1. 硬件开发板的组成

    • 微控制器:硬件开发板通常包括一款嵌入式微控制器,如ESP8266、ESP32、Arduino、Raspberry Pi等。微控制器是硬件的大脑,用于控制和管理连接的设备、传感器和通信模块。
    • 传感器:硬件开发板通常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用于监测环境和设备数据。
    • 通信接口:硬件开发板通常具备Wi-Fi、蓝牙、LoRa、Zigbee等通信接口,以便设备与其他设备或云服务进行通信。
    • GPIO引脚:通用输入输出引脚可用于连接其他硬件组件,如执行器、LED、继电器等。
  2. 开发环境

    • 硬件开发板通常与特定的开发环境(如Arduino IDE、PlatformIO、MicroPython、Raspberry Pi OS等)兼容,以便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来编写和测试代码。
    • 这些开发环境提供了用于编程和调试硬件的库、示例代码和工具。
  3. 应用领域

    • 硬件开发板广泛应用于各种IoT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农业、医疗保健、智能城市、车联网等。
    • 它们可以用于监测环境数据、控制设备、收集传感器信息、与云服务通信等各种任务。
  4. 原型开发

    • 硬件开发板是快速原型制作的理想选择,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构建和测试物联网设备的初始版本,无需进行大规模的硬件设计和制造。
    • 开发人员可以在硬件开发板上快速验证其创意和概念。
  5. 生态系统

    • 许多硬件开发板都有庞大的社区支持和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和示例代码,使得IoT项目开发更容易。

总之,硬件开发板在物联网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用于构建、测试和原型制作物联网设备的平台。这些硬件开发板具有各种传感器和通信接口,可用于满足不同IoT应用的需求,并提供了相应的开发环境和资源,以简化IoT项目的开发流程。硬件开发板使得IoT的原型开发更加容易,促进了创新和新产品的推出。

NodeMCU 详解

NodeMCU是一款开源的物联网(IoT)开发板,它使用了Espressif Systems的ESP8266模块,并提供了易于使用的硬件和软件接口,使得开发物联网项目变得非常方便。以下是有关NodeMCU的详细信息:

  1. 硬件特性

    • 微控制器:NodeMCU使用ESP8266模块,其中包括一个Tensilica L106 32位处理器,闪存(Flash)和SRAM内存。
    • Wi-Fi:NodeMCU支持802.11b/g/n标准的Wi-Fi连接,允许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互联网。
    • GPIO引脚:NodeMCU具有多个通用输入输出引脚,可用于连接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外部设备。
    • USB接口:NodeMCU板上集成了Micro USB接口,用于供电和连接到计算机。
    • 开发者友好:NodeMCU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具有易于使用的引脚标签,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连接和测试不同的传感器和设备。
  2. 开发环境

    • Lua:NodeMCU最初以Lua编程环境为基础,使得编程变得简单。
    • Arduino:NodeMCU还支持Arduino IDE,使用ESP8266核心,允许使用C/C++编程语言进行开发。
    • MicroPython:通过MicroPython,你可以使用Python语言进行NodeMCU开发。
  3. 电源供应:NodeMCU可以通过Micro USB接口供电,也可以通过外部电源供电。

  4. 内置固件:NodeMCU通常预装了NodeMCU固件,该固件提供了Lua编程环境,因此开发人员可以通过串口监视器轻松执行Lua脚本。

  5. 应用领域

    • 物联网(IoT)项目:NodeMCU广泛用于开发智能家居设备、传感器网络、监控系统和其他物联网应用。
    • 原型开发:它是快速原型开发的理想选择,因为它易于编程和集成。
    • 教育和学习:NodeMCU适用于学习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和编程,因为它提供了友好的硬件和软件界面。
  6. 社区和支持:NodeMCU拥有庞大的开发者社区,你可以在各种论坛、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站上找到关于NodeMCU的帮助、教程和示例代码。

总之,NodeMCU是一款强大且易于使用的开发板,适用于开发物联网和嵌入式应用。它的灵活性、低成本和广泛的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学习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的理想选择,也是原型开发的好工具。如果你有兴趣开发与NodeMCU相关的项目,可以使用支持的编程环境,如Lua、Arduino或MicroPython,来编写和测试你的代码。

NodeMCU和ESP8266的关系 详解

NodeMCU和ESP8266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混淆,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概念和产品。下面是有关NodeMCU和ESP8266之间关系的详细解释:

  1. ESP8266

    • ESP8266是一个由乐鑫(Espressif Systems)开发制造的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的Wi-Fi模块。
    • ESP8266模块内部包括一个Tensilica L106 32位微控制器、闪存(Flash)存储器和SRAM内存,以及Wi-Fi模块。
    • ESP8266模块可用于连接设备到Wi-Fi网络,并允许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它常常被嵌入到各种硬件设备中,从传感器到智能家电,以实现物联网连接。
  2. NodeMCU

    • NodeMCU是一款开源的硬件平台,基于ESP8266模块构建。NodeMCU硬件板上集成了ESP8266模块,提供了额外的硬件支持,如USB接口、电源管理电路和GPIO引脚。
    • NodeMCU还预装了NodeMCU固件,该固件基于Lua编程语言,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编程环境,可以通过串口监视器直接执行Lua脚本。
    • NodeMCU是一种开发板,使得基于ESP8266的应用程序开发变得更加容易,无需额外的硬件设计。
  3. 关系

    • NodeMCU是一种硬件开发板,而ESP8266是一款Wi-Fi模块。
    • NodeMCU基于ESP8266,通过提供额外的硬件和固件支持,简化了ESP8266的开发和编程。
    • 开发人员可以选择使用NodeMCU硬件板,也可以直接使用ESP8266模块进行开发。NodeMCU是一种加速开发的工具,它提供了便捷的开发环境,尤其适用于初学者和原型开发。

总之,NodeMCU是基于ESP8266的硬件开发板,它提供了额外的硬件支持和易于使用的编程环境,使得ESP8266的应用程序开发更加容易。ESP8266是NodeMCU的核心,而NodeMCU是一种简化开发流程的工具。你可以选择使用其中之一,具体取决于你的需求和经验水平。

nodemcu 使用lua开发

NodeMCU是一款支持Lua编程的开源硬件平台,通常基于ESP8266模块构建。使用NodeMCU和Lua编程,你可以轻松地开发物联网(IoT)应用程序,而无需太多的低级硬件编程知识。以下是一些基本步骤,演示如何在NodeMCU上使用Lua进行开发:

  1. 准备NodeMCU硬件

    • 获取NodeMCU开发板。
    • 通过Micro USB线连接NodeMCU开发板到计算机,以供电和进行数据传输。
  2. 安装驱动程序

    • 在连接NodeMCU到计算机后,可能需要安装相应的USB驱动程序,以便计算机能够识别NodeMCU设备。
  3. 安装LuaLoader

    • 为了编写、上传和运行Lua脚本,你可以使用名为”LuaLoader”的开发工具,它是NodeMCU Lua的一个集成开发环境(IDE)。
    • 下载和安装LuaLoader,并确保它能够识别你的NodeMCU设备。
  4. 编写Lua脚本

    • 使用LuaLoader或任何文本编辑器编写Lua脚本。示例Lua脚本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 Blink LED on NodeMCU
    led_pin = 4 -- GPIO4 on NodeMCU

    gpio.mode(led_pin, gpio.OUTPUT)
    while true do
    gpio.write(led_pin, gpio.LOW)
    tmr.delay(1000000) -- 1 second
    gpio.write(led_pin, gpio.HIGH)
    tmr.delay(1000000)
    end

    这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如何让NodeMCU上的LED闪烁。

  5. 上传Lua脚本

    • 使用LuaLoader将编写的Lua脚本上传到NodeMCU设备。通常,你需要连接到NodeMCU,选择要上传的脚本文件,并将其上传到设备。
  6. 运行Lua脚本

    • 一旦上传完成,你可以运行Lua脚本。NodeMCU将执行脚本中的指令,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 在这个示例中,NodeMCU将使连接到GPIO 4的LED灯闪烁。

这些是基本的步骤,演示如何在NodeMCU上使用Lua进行开发。你可以通过编写自定义Lua脚本来实现各种物联网应用,如传感器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物联网通信等。LuaLoader提供了许多工具和示例代码,以帮助你开始编写和调试Lua脚本。请注意,NodeMCU还支持Arduino和MicroPython等编程环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开发工具。

简介

  • nginx 相关理论知识

nginx 是什么

Nginx(发音为”engine-x”)是一个开源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和反向代理服务器。它最初由伊戈尔·赛索耶夫(Igor Sysoev)创建,并于2004年首次发布。Nginx专注于高并发性能、低资源消耗和稳定性,使其成为许多互联网公司和网站的首选Web服务器。

主要特点包括:

  1. 高性能: Nginx被设计为能够处理大量并发连接而不陷入性能问题。它采用事件驱动、非阻塞的架构,能够高效地处理数千个同时连接。

  2. 低资源消耗: 相比一些传统的Web服务器,Nginx使用较少的内存和CPU资源,这使其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表现出色。

  3. 反向代理: Nginx可以作为反向代理服务器,将请求从客户端传递到后端服务器,然后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这使得它在负载均衡和提高应用程序性能方面非常有用。

  4. 静态文件服务: Nginx优化了对静态文件的服务,能够快速地提供图片、CSS、JavaScript等静态文件,减轻了动态内容生成的压力。

  5. 模块化设计: Nginx的模块化结构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扩展其功能,添加新的特性和功能。

由于其性能和灵活性,Nginx常被用于搭建高流量的网站和应用,同时也广泛用于反向代理、负载均衡、缓存等场景。

nginx 详解

Nginx(发音为“engine-x”)是一个高性能的开源Web服务器软件,也可以用作反向代理服务器、负载均衡器和HTTP缓存等。在进行Nginx配置时,主要是编辑Nginx的配置文件,通常是nginx.conf,以及可能的其他配置文件,如虚拟主机配置文件等。以下是一个简要的Nginx配置详解:

  1. 基本语法和结构
    Nginx的配置文件使用简单的语法,主要由指令和块构成,块内可以包含多个指令。配置文件通常分为全局配置、http块和server块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全局配置
    user nginx;
    worker_processes auto;

    # http块
    http {
    # http全局配置
    ...

    # server块
    server {
    # server配置
    ...
    }
    }
  2. 监听端口和虚拟主机
    使用server块可以配置虚拟主机,允许在同一台服务器上通过不同的域名或IP地址提供不同的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example.com;

    location / {
    # 配置处理请求的规则
    ...
    }
    }
  3. 反向代理和负载均衡
    Nginx经常被用作反向代理服务器,将客户端请求代理到后端服务器,并可以进行负载均衡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myapp.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backend_servers;
    }
    }

    upstream backend_servers {
    server backend1.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2.example.com;
    }
  4. 静态文件服务
    Nginx可以高效地提供静态文件,从而减轻后端服务器的负担。

    1
    2
    3
    4
    5
    6
    7
    8
    9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static.example.com;

    location / {
    root /path/to/static/files;
    index index.html;
    }
    }
  5. SSL/TLS加密
    配置Nginx支持安全的SSL/TLS连接,用于加密数据传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erver {
    listen 443 ssl;
    server_name secure.example.com;

    ssl_certificate /path/to/cert.crt;
    ssl_certificate_key /path/to/cert.key;

    location / {
    # SSL配置
    ...
    }
    }
  6. 重定向和URL重写
    Nginx可以执行URL的重定向和重写,以实现网站访问路径的优化和规范化。

    1
    2
    3
    4
    5
    6
    7
    8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old-example.com;

    location / {
    rewrite ^ https://new-example.com$request_uri permanent;
    }
    }

以上只是Nginx配置的一些常见方面,实际上Nginx提供了丰富的配置选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更复杂的配置。在编写Nginx配置文件时,建议参考官方文档以及其他可靠的资源,以确保正确配置并确保服务器的安全和性能。

nginx 配置代理转发 示例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Nginx配置示例,用于将客户端请求代理转发到后端服务器。在这个示例中,Nginx将监听80端口,将客户端请求代理到名为backend_server的后端服务器。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

  1. 安装和启动Nginx
    在安装和启动Nginx之前,请确保您已经正确安装了Nginx,并且配置文件位于/etc/nginx/nginx.conf。以下是示例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user nginx;
    worker_processes auto;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pid /run/nginx.pid;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
    http {
    include /etc/nginx/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access_log /var/log/nginx/access.log main;
    sendfile on;
    keepalive_timeout 65;
    include /etc/nginx/conf.d/*.conf;
    }
  2. 配置代理转发
    在配置文件夹中创建一个新的文件,例如/etc/nginx/conf.d/proxy.conf,并添加以下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our_domain.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backend_server;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Proto $scheme;
    }
    }

    在上面的示例中,将your_domain.com替换为您的域名,backend_server替换为实际的后端服务器地址(可以是IP地址或域名)。

  3. 重新加载Nginx配置
    在进行任何配置更改后,都需要重新加载Nginx配置,以便使更改生效。使用以下命令重新加载Nginx配置:

    1
    2
    sudo nginx -t   # 检查配置是否正确
    sudo systemctl reload nginx

    如果没有错误,Nginx将重新加载配置。

这样,当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您的域名(例如http://your_domain.com),Nginx将会代理转发请求到指定的后端服务器。在实际应用中,您可能还需要配置SSL/TLS以实现安全的HTTPS连接,以及其他一些高级配置,取决于您的需求。

nginx 模块化编程

Nginx支持模块化编程,允许您根据需求添加自定义功能和扩展。Nginx模块可以分为核心模块和第三方模块。核心模块是Nginx自带的,而第三方模块则是由社区或个人开发的。

下面是一个简要的Nginx模块化编程概述:

  1. 核心模块
    Nginx的核心模块包括各种基本功能,如HTTP、事件处理、文件I/O等。核心模块在编译Nginx时包含在内,无需额外安装。例如:

    • ngx_http_core_module:处理HTTP请求、URI解析和请求分发。
    • ngx_http_proxy_module:实现反向代理功能。
    • ngx_event_core_module:管理事件循环和异步I/O。
    • ngx_http_ssl_module:提供SSL/TLS支持等。
  2. 第三方模块
    第三方模块是由Nginx社区或个人开发的扩展,可以添加额外的功能和定制化选项。您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三方模块添加到Nginx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第三方模块示例:

    • ngx_http_geoip_module:使用GeoIP数据库进行地理位置识别。
    • ngx_http_lua_module:在Nginx配置中嵌入Lua脚本。
    • ngx_http_gzip_static_module:提供静态Gzip压缩功能。
    • ngx_http_upstream_module:扩展负载均衡选项等。
  3. 编写自定义模块
    如果您需要添加特定的自定义功能,您可以编写自己的Nginx模块。编写Nginx模块需要对C语言编程有一定的了解。基本的步骤包括:

    • 编写模块代码:创建一个C文件,并实现模块的处理逻辑,例如请求处理、配置解析等。
    • 修改配置:在Nginx配置文件中添加模块相关的配置指令。
    • 编译安装:将模块源代码编译到Nginx中。

    请注意,编写自定义模块可能需要深入理解Nginx的内部机制和事件处理流程。在编写模块之前,建议您详细阅读Nginx的模块开发文档和示例。

总之,Nginx的模块化架构使其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求轻松添加或定制功能。无论是使用核心模块还是第三方模块,都能够扩展Nginx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linux下nginx配置 详解

在Linux系统下,Nginx的配置文件通常是nginx.conf。下面是一个简单的Nginx配置文件的详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 全局块
user nginx; # Nginx worker进程运行的用户
worker_processes 4; # 启动的worker进程数

# error_log定义错误日志的路径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warn;

# events块定义Nginx的事件模型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 每个worker进程允许的最大连接数
}

# http块是配置HTTP服务器的主要部分
http {
# server块定义具体的虚拟主机
server {
listen 80; # 监听的端口

server_name example.com; # 域名

# location块定义不同URL的行为
location / {
root /path/to/your/files; # 根目录
index index.html; # 默认首页
}

# location块可以有多个,用于处理不同的URL
location /api {
proxy_pass http://backend-server; # 反向代理到后端服务器
}

# 静态文件缓存
location ~* \.(jpg|jpeg|png|gif|ico|css|js)$ {
expires 1y;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public, max-age=31536000";
}

# 错误页面配置
error_page 404 /404.html;
location = /404.html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internal;
}

# SSL配置
listen 443 ssl;
ssl_certificate /path/to/your/ssl_certificate.crt;
ssl_certificate_key /path/to/your/ssl_certificate.key;
ssl_protocols TLSv1 TLSv1.1 TLSv1.2;
ssl_ciphers 'EECDH+AESGCM:EDH+AESGCM:AES256+EECDH:AES256+EDH';
ssl_prefer_server_ciphers on;
}
}

上述配置文件简单地说明了Nginx的一些基本配置,包括全局配置、事件模型、HTTP服务器、虚拟主机、URL处理、反向代理、静态文件缓存、错误页面和SSL配置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扩展。

请注意,实际配置可能会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和需求有所不同。详细的配置可以查阅Nginx官方文档

linux web服务器 nginx反向代理是什么

Nginx的反向代理是一种服务器架构,其中Nginx服务器接收客户端的请求,并将这些请求转发给后端的一组服务器。反向代理隐藏了真实的服务器,使得客户端无法直接访问到后端服务器,而是通过反向代理服务器进行中转。

具体来说,Nginx反向代理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客户端发送请求: 客户端发送HTTP请求到Nginx服务器。

  2. Nginx接收请求: Nginx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

  3. 反向代理处理: 根据配置,Nginx决定将请求转发给后端的哪个服务器。这个后端服务器可以是一个应用服务器、负载均衡器,或者其他类型的服务器。

  4. 向后端服务器发送请求: Nginx将接收到的请求转发给后端服务器。

  5. 后端服务器处理请求: 后端服务器处理请求,并生成响应。

  6. 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后端服务器将生成的响应返回给Nginx。

  7. Nginx返回响应给客户端: Nginx将接收到的响应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认为是直接从Nginx获取的响应。

反向代理的优点包括:

  • 负载均衡: 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发到多个后端服务器,防止单一服务器负载过大。

  • 隐藏后端服务器: 客户端无法直接访问到后端服务器,增加了安全性。

  • 缓存和压缩: Nginx可以对后端服务器的响应进行缓存和压缩,提高性能。

  • SSL终结: 可以在Nginx上进行SSL终结,解密加密的流量,减轻后端服务器的负担。

反向代理是一种常见的服务器架构,特别适用于需要提高可用性、安全性和性能的场景。

常见的服务器架构有哪些?

有许多常见的服务器架构,每种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服务器架构类型:

  1. 单层架构(Single-Tier Architecture):

    • 单层架构是最简单的架构形式,将应用程序、数据库和用户界面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单一的层中。
    • 适用于小型应用和测试环境,但在大型和复杂应用中使用较少。
  2. 两层架构(Two-Tier Architecture):

    • 由客户端层和服务器层组成,客户端负责用户界面,而服务器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
    • 常见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应用,例如数据库应用。
  3. 三层架构(Three-Tier Architecture):

    • 包括客户端层、应用服务器层和数据库服务器层。
    • 分离业务逻辑、数据处理和用户界面,提高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4.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 将应用程序拆分成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专注于特定的业务功能。
    • 提供弹性、可伸缩性和独立部署的优势,适用于大型、复杂的分布式系统。
  5. 服务导向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 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可重用的服务,这些服务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 促进了松耦合和模块化,使得系统更易于维护和扩展。
  6. 反向代理架构(Reverse Proxy Architecture):

    • 使用反向代理服务器作为前端,将请求转发给后端服务器,隐藏真实的服务器。
    • 常用于负载均衡、安全性增强和性能优化。
  7. 无服务器架构(Serverless Architecture):

    • 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无需关心底层的服务器和基础设施。
    • 利用云服务提供商的无服务器计算服务,按需执行代码。

这些架构类型根据应用程序的规模、需求和特点选择,每种架构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混合架构,结合不同的组件和服务来满足特定的需求。

在linux下使用nginx构建反响代理架构服务器

在Linux下使用Nginx构建反向代理架构的服务器是相对简单的。以下是基本步骤:

步骤一:安装Nginx

确保你的Linux系统中已经安装了Nginx。使用包管理工具,如aptyumdnf,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1
2
3
4
5
6
7
# 对于基于Debian的系统(例如Ubuntu)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nginx

# 对于基于Red Hat的系统(例如CentOS)
sudo yum install epel-release
sudo yum install nginx

步骤二:编辑Nginx配置文件

Nginx的主配置文件通常位于 /etc/nginx/nginx.conf/etc/nginx/conf.d/default.conf。你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如nanovim)编辑该文件:

1
sudo nano /etc/nginx/nginx.conf

或者

1
sudo nano /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在配置文件中,你需要配置反向代理的相关设置。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our_domain.com; # 替换成你的域名或服务器IP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backend_server; # 替换成你的后端服务器地址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Proto $scheme;
}
}

确保替换 your_domain.com 为你的域名或服务器IP,并将 http://backend_server 替换为你的后端服务器地址。

步骤三:重启Nginx

完成配置后,保存并退出编辑器。然后,重新启动Nginx以使配置生效:

1
sudo systemctl restart nginx

注意事项:

  • 你可能需要调整防火墙规则,确保Nginx监听的端口是开放的。
  • 确保后端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正常运行,并且Nginx能够访问它。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反向代理配置示例。实际应用中,你可能还需要考虑负载均衡、SSL/TLS设置、缓存等其他配置,具体根据你的需求进行调整。请查阅Nginx官方文档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简介

  • PostgreSQL数据库

postgreSQL 数据库是什么

PostgreSQL是一个免费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它采用了PostgreSQL许可证,允许用户免费使用、修改和分发它。PostgreSQL经常被简称为”Postgres”。它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可扩展性,被广泛用于开发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

一些 PostgreSQL 的关键特性包括:

  1.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PostgreSQL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允许用户以表格的形式存储和管理数据。

  2. 免费且开源:PostgreSQL是免费的,用户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它。

  3. 支持多种数据类型:除了常见的数据类型如整数、字符和日期等,PostgreSQL还支持JSON、数组、几何数据类型等多种复杂数据类型。

  4. 支持SQL语言:它支持标准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允许用户进行数据查询、操作和管理。

  5. 扩展性:PostgreSQL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支持插件和扩展模块,允许用户添加额外的功能和特性。

  6. 事务支持:它支持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属性,确保数据操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7. 触发器和存储过程:PostgreSQL支持触发器和存储过程,使得用户能够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自动执行操作。

  8. 复制和高可用性:提供复制功能,可以创建备份以及实现高可用性和故障容错。

PostgreSQL是一个功能强大、稳定可靠且高度可定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从个人项目到大型企业级应用都可以使用它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PostgreSQL 详解

PostgreSQ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具有许多特性和优势,适用于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应用。以下是对PostgreSQL的一些详细解释:

特性和功能:

  1. 数据类型支持:除了标准的数据类型(整数、字符、日期等),PostgreSQL支持复杂数据类型如数组、JSON、几何数据等。

  2. 多种编程语言扩展:允许使用多种编程语言编写存储过程、函数和触发器,如PL/pgSQL、PL/Python、PL/Perl、PL/Java等。

  3. ACID兼容:支持事务的ACID属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扩展性: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支持插件和扩展模块,可添加额外功能以满足特定需求。

  5. 复杂查询优化:支持复杂的查询语句和联合查询,提供了强大的优化功能以提高查询性能。

  6. 完整性约束:支持各种完整性约束,如主键约束、外键约束、唯一约束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7. 触发器和存储过程:允许开发者定义触发器和存储过程,以实现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自动执行的操作。

  8. 并发控制:提供有效的并发控制机制,支持多个用户同时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

  9. 复制和高可用性:支持数据复制功能,可创建备份以及实现高可用性和故障容错。

  10. 安全性:提供多种安全功能,包括访问控制、SSL支持、数据加密等,保护数据库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应用领域:

  1. Web应用程序:用于存储和管理Web应用程序的数据,如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网站等。

  2. 企业级应用:被广泛用于企业级应用,用于数据分析、报告生成、客户关系管理等。

  3. 地理信息系统(GIS):由于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支持,常用于开发GIS应用。

  4. 科学研究:用于处理大量数据和进行复杂查询,满足科学研究领域的需求。

  5. 物联网(IoT):适用于存储和管理大量物联网设备生成的数据。

社区和生态系统:

  1. 活跃的社区支持:拥有一个活跃的开发社区,提供广泛的文档、教程和支持。

  2. 丰富的第三方工具和扩展:有许多第三方工具和扩展可用于简化开发、监控和管理PostgreSQL数据库。

总的来说,PostgreSQL是一个功能强大、稳定可靠且高度可定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特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许多应用程序开发者和企业的首选数据库之一。

PostgreSQL 可以用哪些编程语言开发

PostgreSQL本身是用C语言开发的,但它提供了许多支持扩展的方式,允许使用多种编程语言来开发扩展功能。这些扩展可以作为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等与数据库交互的组件,其中一些常用的开发语言包括:

  1. PL/pgSQL:这是PostgreSQL的内置过程式语言,类似于Oracle的PL/SQL。它与SQL语句紧密集成,允许开发者编写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

  2. PL/Python:允许使用Python语言编写存储过程、函数和触发器。它使得开发者可以利用Python的强大功能来扩展数据库功能。

  3. PL/Perl:允许使用Perl语言编写存储过程、函数和触发器。对于熟悉Perl的开发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 PL/Java:允许使用Java语言编写存储过程、函数和触发器。这个扩展允许开发者利用Java的强大功能来扩展数据库。

  5. PL/SQL:通过第三方扩展,允许在PostgreSQL中使用Oracle的PL/SQL语言,从而方便那些熟悉Oracle数据库的开发者。

  6. 其他语言扩展:除了上述常用的语言外,PostgreSQL还支持其他一些语言的扩展,如PL/R(R语言)、PL/V8(JavaScript)等。这些扩展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编程语言来开发数据库功能。

通过这些扩展,开发者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编程语言来扩展PostgreSQL的功能,使其适应各种需求和场景。

PostgreSQL 语法

  • 默认情况下 PostgreSQL 安装完成后,自带了一个命令行工具 SQL Shell(psql)。

  • Linux 系统可以直接切换到 postgres 用户来开启命令行工具:

    • sudo -i -u postgres

  • 进入命令行工具,我们可以使用 \help 来查看各个命令的语法 :

    • postgres-# \help
  • SQL 语句

    • 一个 SQL 语句通常包含了关键字、标识符(字段)、常量、特殊符号等,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SQL 语句:
    • SELECT id, name FROM runoob
  • PostgreSQL 命令

    • ABORT
      • ABORT 用于退出当前事务。
      • ABORT [ WORK | TRANSACTION ]
    • ALTER AGGREGATE
      • 修改一个聚集函数的定义 。
        1
        2
        3
        ALTER AGGREGATE _name_ ( _argtype_ [ , ... ] ) RENAME TO _new_name_
        ALTER AGGREGATE _name_ ( _argtype_ [ , ... ] ) OWNER TO _new_owner_
        ALTER AGGREGATE _name_ ( _argtype_ [ , ... ] ) SET SCHEMA _new_schema_
    • ALTER COLLATION
      • 修改一个排序规则定义 。
        1
        2
        3
        ALTER COLLATION _name_ RENAME TO _new_name_
        ALTER COLLATION _name_ OWNER TO _new_owner_
        ALTER COLLATION _name_ SET SCHEMA _new_schema_
    • ALTER CONVERSION
      1
      2
      ALTER CONVERSION name RENAME TO new_name
      ALTER CONVERSION name OWNER TO new_owner
    • ALTER DATABASE
      • 修改一个数据库。
        1
        2
        3
        4
        ALTER DATABASE name SET parameter { TO | = } { value | DEFAULT }
        ALTER DATABASE name RESET parameter
        ALTER DATABASE name RENAME TO new_name
        ALTER DATABASE name OWNER TO new_owner
    • ALTER DEFAULT PRIVILEGES
      • 定义默认的访问权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LTER DEFAULT PRIVILEGES
        [ FOR { ROLE | USER } target_role [, ...] ]
        [ IN SCHEMA schema_name [, ...] ]
        abbreviated_grant_or_revoke

        where abbreviated_grant_or_revoke is one of:

        GRANT { { SELECT | INSERT | UPDATE | DELETE | TRUNCATE | REFERENCES | TRIGGER }
        [, ...] | ALL [ PRIVILEGES ] }
        ON TABLES
        TO { [ GROUP ] role_name | PUBLIC } [, ...] [ WITH GRANT OP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