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工作笔记

Books

  • 概述:

    • 阅读电子书,网上资料,规整的笔记
  • 文件:

    • computer_system_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md
    • C++编程思想第一卷.md
    • structure_and_interpretation_of_computer_programs_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md
    • 程序设计语言原理.md
    • C++Primerplus.md
    • FFmpeg从入门到精通.md
    • Unix_system_programming.md
    • 算法导论.md
    • C++沉思录.md
    • offer_剑指offer.md
    • 代码风格-Google.md
    • 设计模式.md
    • C++现代C++.md
    • robotics_机器人学导论.md
    • 应用机器人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控制技术.md
    • 设计模式_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d

C

  • 概述:

    • C 语言相关的笔记
  • 文件

    • c_1_理论基础.md
    • c_2_重要函数.md
    • c_3_编程技巧.md

CPP

  • 概述:

    • C++编程基础和常用技巧
    • 内存管理,多线程编程笔记
  • 文件:

    • C++11_新特性.md
    • C-C++01_3_语言基础.md
    • C-C++03_2_常用函数.md
    • C-C++06_2_编程技巧.md
    • C-C++_Questions.md
    • C++_内存泄露.md
    • C++_惯用写法.md
    • C++_编译基础.md
    • C++17.md
    • C-C++02_1_常用函数.md
    • C-C++04_常用库.md
    • C-C++07_常用算法.md
    • C-C++_服务器开发.md
    • C++_多线程基础.md
    • C++抽象机制.md
    • C-C++01_1_语言基础.md
    • C-C++02_2_常用函数.md
    • C-C++05_理论基础.md
    • C-C++08_常用类.md
    • C++_std.md
    • C++_对象模型.md
    • C++_智能指针.md
    • C-C++01_2_语言基础.md
    • C-C++03_1_常用函数.md
    • C-C++06_1_编程技巧.md
    • C-C++09_后台开发理论基础.md
    • C++_内存池.md
    • C++常见错误.md
    • C++极客时间.md

CMake

  • 概述

    • CMake工具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文件

    • cmake_1_理论基础.md
    • cmake_2_常用技巧.md
    • cmake_3_杂项.md

Compiler

  • 概述

    • 编译器工具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文件

    • gcc_1_理论基础.md

Debugger

  • 概述

    • 调试工具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文件

    • gdb_1_理论基础.md
    • gdb_2_常用技巧.md
    • gdbserver_1_理论基础.md
    • gdbserver_2_常用技巧.md

DeepLearning

  • 概述:

    • 深度学习基础知识
  • 文件:

    • 1_1_理论基础.md
    • 2_1_NVIDIA_理论基础.md
    • Caffe.md
    • DL__AI-EDU.md
    • DL.md
    • YoloV3.md

Docker

  • 概述

    • Docker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文件

    • docker_1_理论基础.md
    • docker_2_基础语法.md
    • docker_3_常用技巧.md

Eigen3

  • 概述

    • Eigen3 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用于矩阵运算,线性代数相关
  • 文件

    • Eigen_1_理论基础.md
    • Eigen_2_常用技巧.md

EtherCat

  • 概述:

    • EtherCAT协议,实时系统,机械臂相关基础知识
  • 文件

    • ethercat_1_理论基础.md
    • ethercat_2_常用函数.md

FFmpeg

  • 概述:

    • FFmpeg开源库和视频流处理工具的基础知识和命令行使用
  • 文件:

    • ffmpeg_1_1_音视频理论基础.md
    • ffmpeg_1_2_基础知识.md
    • ffmpeg_2_1_常用命令.md
    • ffmpeg_3_1_常用技巧.md

Git

  • 概述:

    • Git 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用于项目管理
  • 文件

    • git_1_理论基础.md
    • git_2_语法基础.md
    • git_3_常用技巧.md

Grandhonor

Abandoned_Object_Detection

  • 概述:
    • 遗留物检测算法相关知识

Amlogic智能盒子

  • 概述:
    • A311D边缘计算盒子适配工作笔记

dynamic-face-recognize-动态人脸识别

  • 概述:
    • 动态人脸识别项目笔记

jingshi-晶视智能盒子

  • 概述:
    • 晶视边缘计算盒子视频编解码工作笔记

rk_工地盒子

  • 概述:
    • 基于rockchip平台的边缘计算盒子

Robot-协作机器人开发

  • 简介:
    • 协作机器人开发工作

vca_视频结构化引擎

  • 概述
    • 视频结构化产品的部署工作

com_公司常用笔记.md

  • 概述
    • 公司常用笔记

work_工作周记.md

  • 概述
    • 工作笔记

JSON

  • 概述

    • JSON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的第三方工具
  • 文件

    • json_1_理论基础.md
    • Nlohmann_json.md

Linux

  • 概述:

    • Linux系统的基础知识,shell脚本编程基础和工具
  • 文件:

    • linux_1_理论基础.md
    • linux_2_02_常用命令.md
    • linux_3_01_常用技巧.md
    • linux_4_内核编译_常见错误.md
    • shell_2_常用技巧.md
    • linux_2_01_常用命令.md
    • linux_2_03_常用命令.md
    • linux_3_02_常用技巧.md
    • shell_1_理论基础.md

Logger

  • 概述:
    • C++开源日志库学习

Easylogging++

  • 概述

    • easylogging++开源项目学习笔记
  • 文件

    • easylog-01.md

Spdlog

  • 概述

    • spdlog开源项目学习笔记
  • 文件

    • spdlog.md

Math

  • 概述

    • 数学相关的笔记
  • 文件

    • robot.md

Mongoose

  • 概述:

    • C++服务器开源库学习笔记
    • 用于协作机械臂的服务器开发
  • 文件:

    • HTTPMessage.png
    • mg_http_reply.png
    • mongoose_http.md
    • mongoose_rpc.md
    • mongoose_tls.md
    • mongoose_websocket.md
    • mg_http_next_multipart.png
    • mongoose_core.md
    • mongoose_io_buffers.md
    • mongoose_sntp.md
    • mongoose_url.md
    • Overview.md
    • mg_http_part.png
    • mongoose_file_system.md
    • mongoose_logging.md
    • mongoose_timer.md
    • mongoose_utility.md
    • question_问题与解决方案.md

Network

  • 概述:

    • 网络编程,Linux下服务器开发
  • 文件:

    • http_1_协议基础.md
    • network_1_网络理论基础.md
    • network_2_网络协议.md
    • UnixNetworkProgramming01.md
    • UnixNetworkProgramming02.md

NVIDIA

  • 概述:

    • 英伟达平台,硬件加速,cuda并行编程基础
  • 文件:

    • cuda_1_理论基础.md
    • nvcc_1_理论基础.md
    • nvidia_1_理论基础.md
    • nvidia_2_常用函数.md

OpenCV

  • 概述:

    • OpenCV工具的基础知识和编程
    • 图像,视频的基础知识和编程原理
  • 文件:

    • opencv_1_理论基础.md
    • opencv_2_数据结构.md
    • opencv_3_常用函数.md
    • opencv_4_编程技巧.md
    • opencv_5_图像理论基础.md
    • opencv_6_视频理论基础.md

PCL

  • 概述

    • PCL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用于点云处理,3D数据处理
  • 文件

    • PCL_1_理论基础.md
    • PCL_2_常用技巧.md

PDF

  • 概述:

    • 阅读的电子书
  • 文件

    • AP系列驱动器+EtherCAT+手册V1.0.pdf
    • Google_C++_Style_Guide.pdf
    • 应用机器人学_运动学_动力学与控制技术.pdf
    • 机器人学导论-第四版.pdf
    • 设计模式_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_.pdf
    • C++_code_standard_notes.pdf
    • JODELL_V1.0.pdf
    • 张俊意-C_C++.pdf
    • 程序员的数学1.pdf
    • CMake_Practive.pdf
    • LINUX内核技术手册.pdf
    • 张俊意–简历(基类).pdf
    • 程序员的数学2-概率统计.pdf
    • Cross-Platform_GUI_Programming_with_wxWidgets.pdf
    • UNIX_系统编程.pdf
    • 数据结构与STL_11261832.pdf
    • 程序员的数学3-线性代数.pdf
    • C++并发编程实战.pdf
    • windows-wsl.pdf
    • 机器人学导论_原书第三版_美_CRAIG.pdf
    • 算法导论_第三版.pdf

Personal

  • 概述

    • 私人笔记
  • 文件

    • Code_Life.md
    • C++_工程师.md
    • English.md
    • grandhonor.md
    • 人生观点.md
    • 求职技巧.md
    • 绩效考核.md
    • code_review.md
    • embedded_system_intermediate.md
    • fandeng_reading.md
    • 中年危机.md
    • 模型部署_算法落地.md
    • 求职简历.md
    • 资金.md

Python

  • 概述

    • python编程语言的学习笔记
  • 文件

    • gui_1_理论基础.md
    • gui_2_常用函数.md
    • kivy_1_理论基础.md
    • python_1_理论基础.md
    • python_2_编程技巧.md
    • python_3_常用模块.md

Qt

  • 概述:

    • QT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
    • C++的上位机应用程序开发
  • 文件

    • qt_1_理论基础.md

Robotics

  • 概述:

    • 机器人学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
    • 行业方向: AI + 机器人
  • 文件

    • robotics_1_理论基础.md

SQL

  • 概述

    • 数据库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技巧
  • 文件

    • sql_1_理论基础.md
    • sql_3_常用技巧.md
    • sqlite3_2_常用函数.md
    • sqlite3_4_常见问题.md
    • sqlpp11_2_编程技巧.md
    • sql_2_基本语法.md
    • sqlite3_1_理论基础.md
    • sqlite3_3_常用技巧.md
    • sqlpp11_1_理论基础.md

Tools

  • 概述:

    • 临时遇到的新知识,尚未归类
  • 文件:

    • auto-start.sh
    • Dbeaser.md
    • Hexo.md
    • Makefile_基础语法.md
    • NodeMCU.md
    • Robot_理论基础.md
    • VSCode.md
    • ZMQ.md
    • Avx_指令集.md
    • EditorConfig.md
    • hugo.md
    • Markdown.md
    • OpenGL.md
    • Software_development_base.md
    • WiFi.md
    • 后端设计.md
    • Boost.md
    • electron-ssr.md
    • ImGUI.md
    • ModBus.md
    • PlatformIO.md
    • Software_Development_Process_软件工程.md
    • Wps.md
    • 深入了解CPU的型号,代际架构与微架构.md
    • BT_种子下载.md
    • ESP8266.md
    • IOT.md
    • mount.sh
    • Redis_base.md
    • UML.md
    • XShell.md
    • 花生壳.md
    • Clang-llvm.md
    • Github.md
    • key_专业名词.md
    • Nginx.md
    • Repo.md
    • Unit_testing_单元测试.md
    • Yaml.md
    • 配置文件格式.md

VectorSearch

  • 概述
    • 向量检索工具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第三方工具

VideoDecode

  • 概述

    • 视频解码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
  • 文件

    • video_1_理论基础.md

VTK

  • 概述

    • VTK 理论基础知识笔记
  • 文件

    • VTK_1_理论基础.md
    • VTK_2_常用技巧.md

Windows

  • 概述

    • Windows系统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的技巧
  • 文件

    • windows_01_理论基础.md
    • windows_02_常用命令.md
    • windows_03_常用技巧.md

Xenomai

  • 概述

    • Xenomai 工具相关的理论基础笔记和常用的技巧
  • 文件

    • xenomai_1_理论基础.md
    • xenomai_2_常用函数.md

摘要

  • onnxruntime库相关学习笔记

onnxruntime库 是什么

ONNX Runtime 是一个高性能推理引擎,专门用于执行基于 ONNX(Open Neural Network Exchange) 格式的机器学习模型。它由 微软(Microsoft) 开发,旨在提供跨平台、高效、灵活的推理支持,支持从云到边缘设备的多种部署场景。


核心特点

  1. 跨平台支持

    • 可在 Windows、Linux、MacOS 上运行,也支持移动设备(iOS 和 Android)和嵌入式系统。
  2. 高性能

    • 提供高效的硬件加速,支持 CPU、GPU,以及特殊硬件(如 Intel OpenVINO、NVIDIA TensorRT)。
  3. 多语言支持

    • 提供 Python、C++、C# 等语言绑定,方便开发者集成到不同语言的项目中。
  4. 灵活性

    • 支持从多种框架(如 PyTorch、TensorFlow、Keras、MXNet)导出的模型。
    • 提供优化工具(如 onnxruntime-tools),帮助提升模型推理性能。
  5. 云与边缘兼容

    • 适用于云端服务和边缘设备(如 IoT 和移动端),满足多种场景的部署需求。

主要功能

  1. 模型推理(Inference)

    • 通过加载 ONNX 格式的模型,快速进行预测或分类。
    • 示例(Pyth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mport onnxruntime as ort

      # 加载模型
      session = ort.InferenceSession("model.onnx")

      # 准备输入数据
      input_data = {"input": some_numpy_array}

      # 推理
      output = session.run(None, input_data)
      print(output)
  2. 硬件加速支持

    • 自动选择最优的硬件执行提供程序(Execution Provider),如:
      • CPU(默认)
      • GPU(CUDA、DirectML)
      • 专用加速(TensorRT、OpenVINO 等)
  3. 动态与静态模型支持

    • 兼容静态计算图和动态计算图模型。
  4. 优化和量化

    • 提供模型优化工具(如模型裁剪、量化)以减少模型大小,提高推理速度。

使用场景

  1. Web 服务:部署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实时推理(如聊天机器人、图像分类服务)。
  2. 移动应用:将经过优化的 ONNX 模型嵌入到移动端以进行离线预测。
  3. 边缘设备:在嵌入式系统中运行 ONNX 模型(如工业物联网传感器)。
  4. 高性能计算:利用 GPU 或其他加速器大规模推理。

安装

使用 pip 安装 ONNX Runtime 的 Python 包:

1
pip install onnxruntime

如果需要 GPU 支持,可以安装 GPU 版本:

1
pip install onnxruntime-gpu

ONNX 的来源

ONNX 是一种开放的深度学习模型格式,支持不同框架间的模型互操作。通过将模型转换为 ONNX 格式,ONNX Runtime 能够高效加载并执行这些模型。


ONNX Runtime 的优势

  • 简化开发和部署流程:无需为每种硬件配置单独编写代码。
  • 兼容多框架模型:同一推理引擎支持从多个框架导出的模型。
  • 高效运行:内置优化能力,可在多种硬件上实现卓越性能。

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需求(如如何优化模型或特定硬件部署),可以告诉我,我会详细解答!

onnxruntime C++接口 详解

ONNX Runtime 提供了功能强大的 C++ 接口,用于高性能地加载和推理 ONNX 模型。以下是对其 C++ 接口的详细解析,包括核心概念、关键类、常用方法及完整示例。


核心概念与类

ONNX Runtime 的 C++ API 基于以下核心组件:

  1. **Ort::Env**:

    • 表示 ONNX Runtime 的环境,所有会话共享一个环境。
    • 主要负责初始化 ONNX Runtime,设置日志等。
  2. **Ort::Session**:

    • 表示一个模型会话,用于加载和执行 ONNX 模型。
    • 会话加载模型后可以多次推理。
  3. **Ort::MemoryInfo**:

    • 描述用于输入/输出张量的内存分配信息。
  4. **Ort::Allocator**:

    • 管理内存分配,用于推理中获取分配的结果张量。
  5. **Ort::Value**:

    • 表示 ONNX 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张量。

关键步骤与方法

  1. 初始化环境

    • 使用 Ort::Env 创建 ONNX Runtime 环境:
      1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
  2. 加载模型

    • 使用 Ort::Session 加载 .onnx 模型文件:
      1
      2
      3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1);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onnx", session_options);
  3. 准备输入和输出

    • 创建输入张量并指定维度和数据类型:
      1
      2
      3
      4
      5
      std::vector<int64_t> input_shape = {1, 3, 224, 224}; // Example shape for an image
      std::vector<float> input_data(1 * 3 * 224 * 224, 1.0f); // Initialize with dummy data
      Ort::MemoryInfo memory_info = Ort::MemoryInfo::CreateCpu(OrtArenaAllocator, OrtMemTypeDefault);
      Ort::Value input_tensor = 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
      memory_info, input_data.data(), input_data.size(), input_shape.data(), input_shape.size());
  4. 获取模型输入/输出名称

    • 用于绑定输入和输出:
      1
      2
      3
      size_t num_input_nodes = session.GetInputCount();
      const char* input_name = session.GetInputName(0, allocator);
      const char* output_name = session.GetOutputName(0, allocator);
  5. 执行推理

    • 调用 Run 方法执行推理:
      1
      2
      3
      4
      5
      6
      7
      8
      auto output_tensors = session.Run(
      Ort::RunOptions{nullptr}, // 默认运行选项
      &input_name, // 输入名称
      &input_tensor, // 输入张量
      1, // 输入数量
      &output_name, // 输出名称
      1 // 输出数量
      );
  6. 处理输出

    • 输出通常是一个张量,可以通过 GetTensorMutableData 获取数据指针:
      1
      float* output_data = output_tensors[0].GetTensorMutableData<float>();

完整示例代码

下面是一个完整的 C++ 程序,演示如何使用 ONNX Runtime 推理一个 ONNX 模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vector>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1);

// 加载 ONNX 模型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获取模型输入信息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const char* input_name = session.GetInputName(0, allocator);
std::vector<int64_t> input_shape = {1, 3, 224, 224};
std::vector<float> input_data(1 * 3 * 224 * 224, 1.0f); // Dummy input

// 创建输入张量
Ort::MemoryInfo memory_info = Ort::MemoryInfo::CreateCpu(OrtArenaAllocator, OrtMemTypeDefault);
Ort::Value input_tensor = 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
memory_info, input_data.data(), input_data.size(), input_shape.data(), input_shape.size());

// 获取模型输出信息
const char* output_name = session.GetOutputName(0, allocator);

// 执行推理
auto output_tensors = session.Run(
Ort::RunOptions{nullptr},
&input_name, &input_tensor, 1,
&output_name, 1);

// 获取输出张量数据
float* output_data = output_tensors[0].GetTensorMutableData<float>();

// 打印输出结果(示例)
std::cout << "Output value: " << output_data[0] << std::endl;

return 0;
}

优化与扩展

  1. 多线程优化

    • 使用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SetInterOpNumThreads() 配置多线程。
  2. GPU 支持

    • 安装 ONNX Runtime 的 GPU 版本,并通过 session_options.AppendExecutionProvider_CUDA() 启用 GPU。
  3. 动态输入支持

    • 对于不确定输入形状的模型,可在运行时动态设置张量维度。

常见问题

  1. 模型加载失败

    • 确保模型是有效的 ONNX 格式。
    • 检查模型是否包含动态维度(需要正确处理)。
  2. 输出数据为空

    • 确认输入张量的数据和维度与模型的预期一致。
  3. 硬件加速问题

    • 检查是否正确安装了支持 GPU 的 ONNX Runtime 版本。

如果有具体需求或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动态输入、支持特定硬件等,可以进一步讨论!

C++ onnxruntime Ort::Env 详解

Ort::Env 是 ONNX Runtime 的 C++ API 中的一个核心类,用于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并设置相关的全局配置。ONNX Runtime 是一个高性能的推理引擎,Ort::Env 是使用 C++ API 的入口点之一。

以下是关于 Ort::Env 的详细解析:


Ort::Env 的功能

  1. 初始化 ONNX Runtime

    • Ort::Env 是一个 RAII(资源获取即初始化)类,在创建时初始化 ONNX Runtime,销毁时释放相关资源。
    • 在一个应用中,只需创建一个 Ort::Env 实例即可。
  2. 配置日志和线程池

    • 允许设置日志级别、日志输出路径等全局配置。
    • 配置线程池的行为(如并行度)。
  3. 管理会话的上下文环境

    • 所有的推理会话 (Ort::Session) 都依赖于 Ort::Env 的存在。

Ort::Env 的构造函数

Ort::Env 提供多种构造方式,允许用户灵活设置日志和多线程相关的参数。

1. 简单构造

1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
  • 参数说明

    • 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日志级别,ONNX Runtime 只记录警告及更高级别的日志。
    • "ONNXRuntime":日志的默认记录器名称,用于区分日志源。
  • 日志级别选项

    1
    2
    3
    4
    5
    ORT_LOGGING_LEVEL_VERBOSE   // 记录所有日志
    ORT_LOGGING_LEVEL_INFO // 记录信息级别及以上的日志
    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 记录警告及以上的日志
    ORT_LOGGING_LEVEL_ERROR // 记录错误及以上的日志
    ORT_LOGGING_LEVEL_FATAL // 记录致命错误日志

2. 高级构造

1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VERBOSE, "ONNXRuntime", OrtThreadingOptions{});
  • 使用 OrtThreadingOptions 配置线程池行为。
  • OrtThreadingOptions 示例
    1
    2
    3
    OrtThreadingOptions* options = Ort::GetApi().CreateThreadingOptions();
    Ort::GetApi().SetGlobalIntraOpThreadAffinity(options, true);
    Ort::GetApi().ReleaseThreadingOptions(options);

常见用法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t main() {
// 初始化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Example");

// 其他操作,如创建会话等
return 0;
}

结合推理会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t main() {
// 初始化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Example");

// 创建推理会话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1); // 设置线程数
session_options.SetGraphOptimizationLevel(GraphOptimizationLevel::ORT_ENABLE_EXTENDED);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onnx", session_options);

return 0;
}

Ort::Env 的主要接口

设置日志级别

设置日志的输出级别。

1
env.SetLogLevel(ORT_LOGGING_LEVEL_INFO);

设置线程池选项

可以通过 OrtThreadingOptions 配置线程池行为,如线程数、线程亲和性等。


注意事项

  1. 单实例原则

    • 一个应用中通常只需要一个 Ort::Env 实例。
    • 多个实例可能导致资源冲突或性能问题。
  2. 线程安全性

    • Ort::Env 本身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中安全使用。
  3. 销毁时机

    • Ort::Env 实例销毁时,ONNX Runtime 的资源会被自动释放。

完整示例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推理流程,展示了如何使用 Ort::En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Example");

// 配置会话选项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2);
session_options.SetGraphOptimizationLevel(GraphOptimizationLevel::ORT_ENABLE_EXTENDED);

// 加载模型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模型输入输出信息
size_t num_input_nodes = session.GetInputCount();
size_t num_output_nodes = session.GetOutputCount();

std::cout << "Number of inputs: " << num_input_nodes << std::endl;
std::cout << "Number of outputs: " << num_output_nodes << std::endl;

return 0;
}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些特性(如日志配置、线程选项等)或其他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Ort::SessionOptions 详解

Ort::SessionOptions 是 ONNX Runtime C++ API 中的重要类,用于配置推理会话 (Ort::Session) 的运行行为。通过该类,可以设置线程数、优化级别、自定义执行提供程序等。

以下是对 Ort::SessionOptions 的详细解析:


Ort::SessionOptions 的功能

  1. 线程配置

    • 控制并行线程数。
    • 配置线程间的交互模式(单线程或多线程)。
  2. 图优化

    • 优化计算图以提升推理性能。
  3. 执行提供程序

    • 指定使用的计算设备(如 CPU、GPU)。
  4. 自定义选项

    • 支持自定义分配器、上下文、会话行为等。
  5. 内存分配和 IO 绑定

    • 允许用户自定义内存分配器和 IO 绑定。

构造和基本用法

默认构造函数

创建一个默认的 Ort::SessionOptions 对象:

1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主要成员函数

1. 设置线程数

SetIntraOpNumThreads
  • 设置单个运算操作(如矩阵乘法)的最大线程数。
  • 示例:
    1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4);
  • 默认值为 0,表示由 ONNX Runtime 自动决定线程数。
SetInterOpNumThreads
  • 设置多个操作之间的最大线程数。
  • 示例:
    1
    session_options.SetInterOpNumThreads(2);
  • 默认值为 0,表示自动决定线程数。

2. 设置优化级别

SetGraphOptimizationLevel
  • 设置 ONNX 模型图的优化级别。
  • 可用优化级别:
    1
    2
    3
    4
    ORT_DISABLE_ALL            // 禁用所有优化
    ORT_ENABLE_BASIC // 启用基本优化(默认值)
    ORT_ENABLE_EXTENDED // 启用扩展优化(包括内存优化)
    ORT_ENABLE_ALL // 启用所有优化
  • 示例:
    1
    session_options.SetGraphOptimizationLevel(GraphOptimizationLevel::ORT_ENABLE_EXTENDED);

3. 配置执行提供程序

CPU 提供程序
  • 默认情况下,ONNX Runtime 使用 CPU 提供程序。
  • 如果明确指定:
    1
    2
    3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session_options.AppendExecutionProvider_CPU(0); // 0 表示使用默认配置
GPU 提供程序(CUDA)
  • 需要安装 ONNX Runtime 的 CUDA 支持版本。
  • 示例:
    1
    2
    3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uda/cuda_provider_factory.h>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session_options.AppendExecutionProvider_CUDA(0); // 0 表示 GPU ID

4. 配置内存分配

EnableMemPattern
  • 启用/禁用内存模式优化(默认启用)。
  • 示例:
    1
    session_options.EnableMemPattern(true);
DisableMemPattern
  • 禁用内存模式优化。
  • 示例:
    1
    session_options.DisableMemPattern();

5. 使用分配器

设置分配器(可选)

用户可以指定自定义的内存分配器:

1
2
3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OrtAllocator* custom_allocator = ...; // 用户自定义分配器
session_options.AddConfigEntry("memory.custom_allocator", custom_allocator);

6. 打开和关闭调试选项

启用调试

用于调试模型推理的配置。

1
session_options.EnableProfiling("profiling_file.json");
禁用调试
1
session_options.DisableProfiling();

综合示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 Ort::SessionOptions 的完整示例,展示了如何配置线程数、优化级别以及提供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uda/cuda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Example");

// 创建会话选项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 配置线程数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4);
session_options.SetInterOpNumThreads(2);

// 设置优化级别
session_options.SetGraphOptimizationLevel(GraphOptimizationLevel::ORT_ENABLE_EXTENDED);

// 添加执行提供程序(使用 CUDA 或 CPU)
session_options.AppendExecutionProvider_CPU(0); // 使用 CPU 提供程序
// session_options.AppendExecutionProvider_CUDA(0); // 若有 CUDA 支持,则使用 GPU

// 加载模型并创建会话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输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信息
size_t num_inputs = session.GetInputCount();
size_t num_outputs = session.GetOutputCount();

std::cout << "Model Inputs: " << num_inputs << std::endl;
std::cout << "Model Outputs: " << num_outputs << std::endl;

return 0;
}

注意事项

  1. 线程配置

    • 如果设置了不合理的线程数(如过大或过小),可能导致性能下降或内存问题。
  2. 执行提供程序的顺序

    • ONNX Runtime 会按照添加的顺序选择第一个支持的提供程序。
  3. 图优化

    • 高级优化(如 ORT_ENABLE_ALL)可能导致模型行为的细微变化,需要进行充分测试。
  4. CUDA 提供程序的依赖

    • 使用 GPU 时,请确保系统正确配置了 CUDA 和 cuDNN。
  5. 资源释放

    • Ort::SessionOptions 在生命周期结束时会自动释放资源。

如果需要更深入了解某个功能或遇到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

Ort::Session 详解

Ort::Session 是 ONNX Runtime C++ API 的核心类之一,负责加载 ONNX 模型并执行推理操作。一个 Ort::Session 对象对应一个加载的 ONNX 模型,并提供接口来查询模型信息和执行推理。

以下是对 Ort::Session 的详细解析:


Ort::Session 的主要功能

  1. 加载模型

    • 使用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和会话选项 (Ort::SessionOptions) 加载一个 ONNX 模型文件。
  2. 获取模型元信息

    • 查询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节点、数据类型、维度等。
  3. 执行推理

    • 使用模型的输入数据进行推理,并返回结果。
  4. 管理资源

    • Ort::Session 在其生命周期内负责维护模型相关的资源,并在销毁时自动释放。

构造和基本用法

构造函数

1. 默认构造

1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onnx", session_options);
  • 参数说明
    • env:一个有效的 Ort::Env 实例。
    • "model.onnx":ONNX 模型文件的路径。
    • session_options:一个 Ort::SessionOptions 对象,用于配置推理行为。

主要成员函数

1. 获取模型输入输出信息

GetInputCountGetOutputCount

  • 分别返回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节点数量。
  • 示例:
    1
    2
    size_t num_inputs = session.GetInputCount();
    size_t num_outputs = session.GetOutputCount();

GetInputNameGetOutputName

  • 返回指定输入或输出节点的名称。
  • 示例:
    1
    2
    3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const char* input_name = session.GetInputName(0, allocator);
    const char* output_name = session.GetOutputName(0, allocator);

GetInputTypeInfoGetOutputTypeInfo

  • 返回输入或输出节点的数据类型和维度信息。
  • 示例:
    1
    2
    3
    auto input_info = session.GetInputTypeInfo(0);
    auto input_shape = input_info.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auto input_dims = input_shape.GetShape(); // 获取输入的维度

2. 推理操作

Run

  • 使用输入数据执行推理并返回结果。
  • 原型
    1
    2
    3
    4
    5
    6
    7
    8
    std::vector<Ort::Value> Run(
    Ort::RunOptions& run_options,
    const char* const* input_names,
    const Ort::Value* input_tensors,
    size_t input_count,
    const char* const* output_names,
    size_t output_count
    );
  • 参数说明
    • run_options:推理选项,通常可以传入默认值。
    • input_names:输入节点名称数组。
    • input_tensors:输入数据张量数组。
    • input_count:输入节点数量。
    • output_names:输出节点名称数组。
    • output_count:输出节点数量。
  • 返回值
    • 推理结果的 Ort::Value 对象数组。

综合示例:执行推理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加载模型并执行推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RuntimeExample");

// 配置会话选项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session_options.SetIntraOpNumThreads(1);
session_options.SetGraphOptimizationLevel(GraphOptimizationLevel::ORT_ENABLE_EXTENDED);

// 加载模型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查询模型输入信息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const char* input_name = session.GetInputName(0, allocator);
auto input_info = session.GetInputTypeInfo(0);
auto input_shape = input_info.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Shape();

std::cout << "Input Name: " << input_name << std::endl;
std::cout << "Input Shape: ";
for (auto dim : input_shape) std::cout << dim << " ";
std::cout << std::endl;

// 创建输入数据
std::vector<float> input_tensor_values = {1.0f, 2.0f, 3.0f, 4.0f};
std::vector<int64_t> input_dims = {1, 4}; // 假设输入是一个 1x4 的张量
Ort::Value input_tensor = 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
allocator, input_tensor_values.data(), input_tensor_values.size(),
input_dims.data(), input_dims.size()
);

// 执行推理
const char* output_name = session.GetOutputName(0, allocator);
std::vector<Ort::Value> output_tensors = session.Run(
Ort::RunOptions{nullptr}, // 默认推理选项
&input_name, &input_tensor, 1, // 输入名和输入张量
&output_name, 1 // 输出名
);

// 解析输出
float* output_data = output_tensors[0].GetTensorMutableData<float>();
auto output_shape = output_tensors[0].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Shape();

std::cout << "Output Shape: ";
for (auto dim : output_shape) std::cout << dim << " ";
std::cout << std::endl;

std::cout << "Output Values: ";
for (size_t i = 0; i < output_tensors[0].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ElementCount(); ++i) {
std::cout << output_data[i] << " ";
}
std::cout << std::endl;

return 0;
}

注意事项

  1. 线程安全性

    • Ort::Session 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中同时使用。
  2. 内存管理

    • 使用 ONNX Runtime 的默认分配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来管理内存。
    • 所有使用分配器分配的内存需要显式释放或交由分配器管理。
  3. 推理性能

    • 使用 Ort::SessionOptions 配置优化选项(如线程数和图优化级别)可以显著提升推理性能。
  4. 模型输入/输出验证

    • 在执行推理之前,确保输入数据的维度和类型与模型的输入定义一致。
  5. 错误处理

    • 如果模型文件路径错误或输入数据不匹配,ONNX Runtime 会抛出异常,需要进行捕获和处理。

如果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 Ort::Session 或相关操作(如自定义提供程序、动态输入处理等),可以继续提问!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详解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是 ONNX Runtime C++ API 提供的一个简化工具类,用于分配和管理内存资源,尤其在操作模型输入输出信息时非常常用。

它封装了 ONNX Runtime 的默认分配器,简化了内存分配、释放的操作,是处理 Ort::Session 返回的字符串、张量等动态内存资源时的重要工具。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的主要功能

  1. 动态分配内存

    • 用于获取模型的输入输出名称、类型信息等,这些信息通常是动态分配的内存。
  2. 简化内存管理

    •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自动处理分配的内存释放,避免手动管理内存的复杂性。
  3. 轻量级

    • 这是一个无状态的 RAII(资源获取即初始化)类,创建和销毁的开销非常小。

用法和接口

1. 构造函数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无需任何参数即可默认构造:

1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2. 常用方法

operator OrtAllocator*

  • 提供一个隐式转换操作符,将对象转换为底层的 OrtAllocator* 类型。
  • 示例:
    1
    OrtAllocator* raw_allocator = allocator;

内存管理功能

  •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自动调用 ONNX Runtime 的默认分配器接口,例如分配和释放内存:
    • 分配内存allocator 在调用 API(如 GetInputName)时会自动分配内存。
    • 释放内存:当 allocator 作用域结束时,分配的内存会被自动释放。

使用场景

1. 获取输入输出名称

在获取模型输入和输出名称时,返回的名称是动态分配的内存,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自动管理这部分内存。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Example");

// 加载模型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创建默认分配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 获取输入名称
const char* input_name = session.GetInputName(0, allocator);
std::cout << "Input Name: " << input_name << std::endl;

// 获取输出名称
const char* output_name = session.GetOutputName(0, allocator);
std::cout << "Output Name: " << output_name << std::endl;

return 0;
}

2. 与动态分配相关的 API

许多 ONNX Runtime 的 C++ API 使用动态内存分配,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是处理这些 API 的关键工具。例如:

获取输入输出类型信息

1
2
3
4
5
auto input_info = session.GetInputTypeInfo(0);
auto input_tensor_info = input_info.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 获取输入的维度信息
auto input_dims = input_tensor_info.GetShape();

获取分配器指针

当需要与 ONNX Runtime 的低层 API 交互时,可以通过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提供的 OrtAllocator* 指针:

1
OrtAllocator* raw_allocator = allocator;

内部工作原理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基于 ONNX Runtime 的默认分配器实现,以下是它的工作机制:

  1. 初始化默认分配器

    • 使用 ONNX Runtime 的 OrtCreate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方法创建分配器。
    • 该分配器负责分配和释放内存。
  2. 自动管理内存

    • 通过 RAII 模式,确保分配器的生命周期与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实例绑定。
    • 在分配器超出作用域时,自动释放所有相关资源。

注意事项

  1. 作用域管理

    • 确保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的生命周期覆盖所有需要使用其分配内存的地方。
    • 在使用动态内存后,分配器超出作用域时会自动释放内存。
  2. 多线程使用

    • ONNX Runtime 的默认分配器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中使用。
  3. 避免手动释放

    • 如果已经使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进行内存分配,无需手动释放内存,否则可能导致重复释放的错误。

完整示例:从模型中提取输入输出信息

以下是一个综合示例,展示如何使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获取输入输出名称和类型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Example");

// 加载模型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创建默认分配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 获取输入信息
size_t num_inputs = session.GetInputCount();
std::cout << "Number of inputs: " << num_inputs << std::endl;

for (size_t i = 0; i < num_inputs; ++i) {
const char* input_name = session.GetInputName(i, allocator);
auto input_info = session.GetInputTypeInfo(i);
auto tensor_info = input_info.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auto input_shape = tensor_info.GetShape();

std::cout << "Input " << i << ": " << input_name << std::endl;
std::cout << " Shape: ";
for (auto dim : input_shape) std::cout << dim << " ";
std::cout << std::endl;
}

// 获取输出信息
size_t num_outputs = session.GetOutputCount();
std::cout << "Number of outputs: " << num_outputs << std::endl;

for (size_t i = 0; i < num_outputs; ++i) {
const char* output_name = session.GetOutputName(i, allocator);
auto output_info = session.GetOutputTypeInfo(i);
auto tensor_info = output_info.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auto output_shape = tensor_info.GetShape();

std::cout << "Output " << i << ": " << output_name << std::endl;
std::cout << " Shape: ";
for (auto dim : output_shape) std::cout << dim << " ";
std::cout << std::endl;
}

return 0;
}

总结

  •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是处理动态分配内存的便捷工具类,尤其在获取输入输出名称等操作中必不可少。
  • 它与 ONNX Runtime 的默认分配器紧密集成,简化了内存管理。
  • 使用时只需关注业务逻辑,分配器的内存生命周期会自动管理。

如果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工作机制或更多使用场景,可以继续提问!

Session::GetInputTypeInfo() 详解

Session::GetInputTypeInfo() 是 ONNX Runtime C++ API 中的一个重要方法,用于获取模型某个输入节点的类型和形状信息。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详细了解模型输入的张量数据类型和维度,从而确保输入数据格式符合模型的要求。


函数原型

1
Ort::TypeInfo GetInputTypeInfo(size_t index) const;

参数

  • index:输入节点的索引,从 0 开始。

返回值

  • 返回一个 Ort::TypeInfo 对象,包含输入节点的数据类型和形状信息。

Ort::TypeInfo 的功能

Ort::TypeInfo 是 ONNX Runtime 用于描述节点数据类型和形状的类。通过 TypeInfo 对象,你可以进一步获取以下信息:

  1. 节点是否为张量
  2. 张量的数据类型
  3. 张量的形状

使用方法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示例,展示如何使用 GetInputTypeInfo() 获取模型输入节点的类型和形状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Example");

// 加载模型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获取模型的输入节点数量
size_t num_inputs = session.GetInputCount();
std::cout << "Number of inputs: " << num_inputs << std::endl;

// 创建默认分配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 遍历输入节点,获取类型和形状信息
for (size_t i = 0; i < num_inputs; ++i) {
// 获取输入节点名称
const char* input_name = session.GetInputName(i, allocator);
std::cout << "Input Name: " << input_name << std::endl;

// 获取输入节点类型信息
Ort::TypeInfo input_type_info = session.GetInputTypeInfo(i);
auto tensor_info = input_type_info.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 获取数据类型
ONNXTensorElementDataType input_data_type = tensor_info.GetElementType();
std::cout << "Data Type: " << input_data_type << std::endl;

// 获取输入形状
auto input_shape = tensor_info.GetShape();
std::cout << "Shape: ";
for (auto dim : input_shape) {
std::cout << dim << " ";
}
std::cout << std::endl;
}

return 0;
}

Ort::TensorTypeAndShapeInfo 的功能

通过 TypeInfo 对象的 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方法,可以获取输入节点的详细张量信息,返回的是一个 Ort::TensorTypeAndShapeInfo 对象。

1. 获取张量数据类型

1
ONNXTensorElementDataType GetElementType() const;
  • 返回值是一个枚举值,表示张量的数据类型。例如:
    •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FLOAT 表示 float 类型。
    •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INT64 表示 int64_t 类型。

2. 获取张量形状

1
std::vector<int64_t> GetShape() const;
  • 返回一个包含张量每个维度大小的 std::vector<int64_t>
  • 对于动态维度,返回的值为 -1

3. 获取元素总数

1
size_t GetElementCount() const;
  • 返回张量中元素的总数量,等于所有维度大小的乘积。
  • 如果张量包含动态维度,无法计算总数时会抛出异常。

输出示例

假设我们加载的模型有一个输入节点,名称为 input_0,数据类型为 float,形状为 [1, 3, 224, 224]。运行上述代码的输出如下:

1
2
3
4
Number of inputs: 1
Input Name: input_0
Data Type: 1
Shape: 1 3 224 224
  • 数据类型 1 对应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FLOAT
  • 形状 [1, 3, 224, 224] 表示张量的维度。

注意事项

  1. 动态维度

    • 如果模型的某个维度是动态的,返回的值将是 -1。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具体推理场景动态确定实际的维度。
  2. 节点索引越界

    • 如果输入 index 超出范围(大于或等于输入节点数量),会抛出异常,需要确保索引有效。
  3. 数据类型匹配

    • 确保推理时提供的输入张量数据类型与模型的输入要求一致,否则会导致运行时错误。
  4. 多输入模型

    • 如果模型有多个输入,需要分别对每个输入调用 GetInputTypeInfo() 获取信息。

综合小结

  • Session::GetInputTypeInfo() 是了解模型输入节点属性的核心方法。
  • 它返回一个 Ort::TypeInfo 对象,进一步提供张量的数据类型和形状信息。
  • 使用时需要注意动态维度的处理和数据类型的匹配。

如需进一步了解 Ort::TypeInfo 或动态输入处理,可以继续提问!

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Shape() 详解

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Shape() 是 ONNX Runtime C++ API 中的一个方法,主要用于获取 ONNX 模型的张量输入或输出的形状信息。它返回一个包含张量维度大小的 std::vector<int64_t>,这些维度可以是静态或动态的。


函数原型

1
std::vector<int64_t> GetShape() const;

参数

  • 此方法无参数,它直接作用于 TensorTypeAndShapeInfo 对象。

返回值

  • 返回一个 std::vector<int64_t>,其中每个元素表示张量在该维度上的大小。如果维度是动态的,该维度的大小为 -1

功能和用途

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Shape() 方法的主要作用是返回张量的形状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输入数据的格式化和验证至关重要。它允许你获取张量在各个维度上的大小,通常用于确定输入数据或输出数据是否符合模型的要求。

  • 静态维度:对于静态维度(在模型加载时确定的维度),返回的是实际的维度大小。
  • 动态维度:如果张量的某些维度是动态的(例如在模型训练时,模型的输入维度没有固定大小),返回的维度值为 -1,表示该维度的大小是动态变化的,通常需要根据输入数据在推理时动态确定。

使用示例

假设你已经加载了一个 ONNX 模型并且调用了 GetInputTypeInfo()GetOutputTypeInfo() 来获取模型输入或输出的张量类型信息。接下来,你可以使用 GetShape() 获取张量的形状。

示例代码:获取输入形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include <onnxruntime/core/session/onnxruntime_cxx_api.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Example");

// 加载模型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const char*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session(env, model_path, session_options);

// 创建默认分配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 获取输入数量
size_t num_inputs = session.GetInputCount();
std::cout << "Number of inputs: " << num_inputs << std::endl;

// 遍历输入节点,获取形状
for (size_t i = 0; i < num_inputs; ++i) {
// 获取输入类型信息
Ort::TypeInfo input_type_info = session.GetInputTypeInfo(i);
auto tensor_info = input_type_info.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 获取张量形状
std::vector<int64_t> input_shape = tensor_info.GetShape();
std::cout << "Input " << i << " shape: ";
for (auto dim : input_shape) {
std::cout << dim << " ";
}
std::cout << std::endl;
}

return 0;
}

输出示例

假设模型的输入是一个 4D 张量,形状为 [1, 3, 224, 224],那么输出将类似于:

1
2
Number of inputs: 1
Input 0 shape: 1 3 224 224

如果输入的某个维度是动态的,例如批量大小(batch size)是动态的,那么输出可能是:

1
Input 0 shape: -1 3 224 224

-1 表示批量大小是动态的,推理时由输入数据的批量大小来确定。


GetShape() 的返回值解析

GetShape() 返回的 std::vector<int64_t> 每个元素表示一个维度的大小。下面是关于维度和返回值的一些常见情况:

1. 静态维度

如果模型的输入或输出具有固定的维度,则 GetShape() 返回的是该张量的具体形状。例如:

  • 对于一个 1x3x224x224 的图像张量(通常用于图像分类任务),GetShape() 返回:

    1
    {1, 3, 224, 224}
  • 对于一个二维张量(例如一个大小为 100x50 的矩阵),GetShape() 返回:

    1
    {100, 50}

2. 动态维度

如果模型的某些维度是动态的,则返回值中的该维度将是 -1,表示该维度在推理时会根据实际输入数据动态确定。常见的动态维度包括批量大小(batch size)。

  • 假设模型的输入形状是 [batch_size, 3, 224, 224],其中 batch_size 是动态的。GetShape() 可能返回:

    1
    {-1, 3, 224, 224}

    在这个例子中,-1 表示 batch_size 是动态的,具体的值将在实际推理时由输入数据的大小确定。

  • 如果模型具有 sequence_length 等动态维度,类似地,返回的形状可能为:

    1
    {10, -1}  // 10 是固定维度,-1 表示第二维是动态的

3. 无效维度

如果张量没有形状(例如是一个标量),GetShape() 返回的向量为空:

1
{}  // 无形状的张量

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1. 动态维度的处理

    • 对于动态维度,返回的形状中相应位置的值为 -1,你无法直接知道该维度的大小。通常,实际的维度会在推理时根据输入的大小动态确定。
  2. 如何获取元素数量

    • 如果模型的输入具有静态形状,可以通过 GetShape() 返回的维度大小计算张量的元素数量。
    • 例如,假设返回的形状是 [1, 3, 224, 224],那么元素总数为 1 * 3 * 224 * 224 = 150528
  3. 性能优化

    • 当处理动态维度时,你可能需要动态调整输入的大小。通过 GetShape() 获取输入形状后,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输入数据的维度。
  4. 错误处理

    • 如果在尝试获取形状时遇到问题(如 session.GetInputTypeInfo() 返回错误),确保模型输入的维度与预期一致。

总结

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Shape() 是 ONNX Runtime 中获取张量形状信息的关键方法。它返回张量的维度信息,帮助你在执行推理之前确认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结构。了解如何处理静态和动态维度,对于正确地为模型准备输入数据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 GetShape() 或其他 ONNX Runtime 方法有进一步的疑问,欢迎继续提问!

[1, 3, 224, 224] 表示的什么

[1, 3, 224, 224] 是一个形状(Shape)表示,通常用于描述图像张量的维度。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任务中,这种表示方法是非常常见的。让我们逐步分析它:

[1, 3, 224, 224] 解释

  • 1:批量大小(Batch Size)

    • 这个数字表示图像数据批次中包含的图像数量。在这个例子中,批量大小为 1,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单独的图像。批量大小是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常用的概念。
  • 3:颜色通道数(Channels)

    • 这个数字表示图像的颜色通道数。在这种情况下,3 代表图像是 RGB 彩色图像,意味着图像包含三个颜色通道:红色(Red)、绿色(Green)和蓝色(Blue)。每个通道包含一个灰度值,表示颜色的强度。
  • 224:图像的高度(Height)

    • 这个数字表示图像的垂直尺寸,单位是像素。在这个例子中,图像的高度为 224 像素,表示图像的垂直方向有 224 个像素点。
  • 224:图像的宽度(Width)

    • 这个数字表示图像的水平尺寸,单位也是像素。在这个例子中,图像的宽度为 224 像素,表示图像的水平方向有 224 个像素点。

综合解释

  • 1:批量大小为 1,意味着只有一个图像。
  • 3:该图像为彩色图像,采用 RGB 色彩空间,因此有 3 个颜色通道。
  • 224224:该图像的尺寸为 224x224 像素,表示图像的高度和宽度都是 224 像素。

因此,[1, 3, 224, 224] 表示一个单独的 RGB 彩色图像,尺寸为 224x224 像素,具有 3 个颜色通道(红、绿、蓝)。这种形状常见于深度学习任务,特别是图像分类或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输入。


使用场景

这个张量形状通常用于深度学习框架,如 PyTorch、ONNX 或 TensorFlow,在图像数据的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例如,如果你使用一个深度学习模型来分类图像,模型通常期望输入的形状是 [B, C, H, W],其中:

  • B 是批量大小。
  • C 是颜色通道数。
  • H 是图像的高度。
  • W 是图像的宽度。

总结

  • [1, 3, 224, 224] 表示一个具有 224x224 像素尺寸的 RGB 彩色图像,批量大小为 1。

什么是图像张量

图像张量(Image Tensor)是一个用于表示图像数据的多维数组(张量),通常用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其他机器学习任务。张量是一个数学概念,广泛用于表示高维数据。图像张量是张量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具体应用,它通过数值数组的形式表示图像。

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图像通常作为输入数据,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处理和分析。为了能够处理图像,图像数据需要以一种数值形式表示,而这正是张量的作用所在。


图像张量的基本结构

图像张量的维度(Shape)通常与图像的表示方式、颜色通道数、分辨率和数据类型等因素相关。常见的图像张量表示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彩色图像张量

对于彩色图像,通常采用RGB(红绿蓝)颜色空间来表示。每个颜色通道的值通常是一个整数(比如 0255 之间)或浮动的值(例如标准化到 [0, 1] 的浮动值)。

  • 形状[C, H, W]
    • C:颜色通道数(通常是 3,表示 RGB 三个颜色通道)。
    • H:图像的高度(即图像的行数,表示图像的垂直尺寸)。
    • W:图像的宽度(即图像的列数,表示图像的水平尺寸)。

例如,一个大小为 224x224 像素的 RGB 彩色图像可以用一个形状为 [3, 224, 224] 的张量表示。

2. 灰度图像张量

对于灰度图像,通常只有一个颜色通道,即每个像素只有一个灰度值,表示图像的亮度。

  • 形状[1, H, W]
    • 1:表示灰度图像只有一个颜色通道。
    • H:图像的高度。
    • W:图像的宽度。

例如,一个 28x28 像素的灰度图像可以用一个形状为 [1, 28, 28] 的张量表示。

3. 批量图像张量

在深度学习中,通常一次性处理多个图像。因此,图像张量通常以批量(batch)的形式输入到神经网络中。

  • 形状[B, C, H, W]
    • B:批量大小(batch size),表示一次处理多少图像。
    • C:颜色通道数(通常是 3 表示 RGB,或 1 表示灰度)。
    • H:图像的高度。
    • W:图像的宽度。

例如,一个包含 32 张 224x224 的 RGB 彩色图像的批量张量,可以表示为形状为 [32, 3, 224, 224] 的张量。


图像张量的存储格式

图像张量的存储格式依赖于数据的顺序和布局。最常见的两种存储格式是:

  1. CHW(Channel, Height, Width)格式

    • 这是深度学习框架如 PyTorch、ONNX、Caffe 中常见的图像张量格式。颜色通道在前,接着是高度和宽度。
    • 示例:[3, 224, 224] 表示一个 RGB 彩色图像,具有 3 个通道,尺寸为 224x224
  2. HWC(Height, Width, Channel)格式

    • 这是图像处理库如 OpenCV 和 TensorFlow 中常见的图像表示格式。图像的高度和宽度在前,颜色通道在后。
    • 示例:[224, 224, 3] 表示一个 RGB 彩色图像,具有 3 个通道,尺寸为 224x224

不同框架和工具可能采用不同的存储格式,但它们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工具进行转换。


图像张量的用途

图像张量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包括:

  1. 输入神经网络

    • 图像张量是深度学习模型,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输入数据。通过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模型会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分类、检测、分割等任务。
  2. 图像预处理

    • 在将图像输入神经网络之前,通常会进行一些预处理操作,如调整图像的大小、标准化颜色值、数据增强(例如旋转、裁剪、翻转等)。这些操作通常会改变图像张量的形状或数值。
  3. 图像生成

    • 在生成模型(如生成对抗网络 GAN)中,图像张量不仅作为输入,还作为模型的输出,生成新的图像。
  4. 图像变换

    • 图像张量在图像处理任务中,涉及图像的各种变换操作,比如图像的滤波、边缘检测、图像增强等。

图像张量的示例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如何使用 Python 和 NumPy 创建图像张量(以 NumPy 为例,虽然 Python 是常见的深度学习语言,但 ONNX Runtime 或 PyTorch 等框架也使用类似的张量表示方法):

1
2
3
4
5
6
import numpy as np

# 创建一个 224x224 的 RGB 图像张量(3 个颜色通道)
image_tensor = np.random.rand(3, 224, 224) # 随机生成一个图像张量

print(image_tensor.shape) # 输出张量的形状,应该是 (3, 224, 224)

如果是批量图像(例如批量大小为 32):

1
2
3
4
# 创建一个包含 32 张 224x224 RGB 图像的张量
batch_image_tensor = np.random.rand(32, 3, 224, 224)

print(batch_image_tensor.shape) # 输出张量的形状,应该是 (32, 3, 224, 224)

总结

  • 图像张量是一个多维数组,表示图像的数值数据,通常用于深度学习中的输入数据。
  • 图像张量的常见形状包括 [C, H, W](单张图像)和 [B, C, H, W](批量图像)。
  • 图像张量可以是彩色图像(RGB)或灰度图像,并通过颜色通道、图像的高度和宽度来表示。
  • 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图像张量是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形式。

图像张量为机器学习模型提供了可以处理的格式,是许多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基础。

C++ onnxruntime Ort::Value 详解

在 ONNX Runtime 中,Ort::Value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用于表示张量(tensor)数据。它封装了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提供了一种与 ONNX Runtime 进行交互的方式。

Ort::Value 介绍

Ort::Value 是 ONNX Runtime API 中用于表示数据的一个类,它可以用于存储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为数据提供访问接口。你可以将数据包装到 Ort::Value 中,从而通过 ONNX Runtime 执行推理操作。它提供了对张量的访问、内存管理以及各种用于操作张量数据的功能。

主要功能

  1. 张量表示Ort::Value 用于表示和存储模型的输入、输出数据,这些数据通常是多维数组,表示为张量(Tensor)。

  2. 数据类型支持Ort::Value 支持各种数据类型,如浮动类型(floatdouble)、整数类型(intlong)、布尔类型等。它也支持不同的张量格式,例如:float32int64 等。

  3. 内存管理Ort::Value 内部管理内存,并负责在不再需要时释放内存。ONNX Runtime 会通过 RAII(资源获取即初始化)管理内存的生命周期。

创建 Ort::Value

Ort::Value 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创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从原始数据创建
    使用 Ort::Value::CreateTensor 或类似函数,可以从原始内存或数组创建一个张量。常见的场景是创建张量并作为输入传递给模型。

    1
    2
    3
    4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std::vector<float> input_data = {1.0f, 2.0f, 3.0f};
    std::array<int64_t, 1> input_shape = {3};
    Ort::Value input_tensor = 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allocator, input_data.data(), input_data.size(), input_shape.data(), input_shape.size());
  2. 从现有的内存(例如:std::vector)创建
    可以直接使用 Ort::Value 来包装现有的数据。可以通过 Ort::Value::CreateTensor 方法指定数据类型和形状。

  3. 从 C++ 标准容器(如 std::vectorstd::array)创建张量
    Ort::Value 可以直接从容器对象创建张量,方便快速构建推理的输入数据。

常用方法

1. 获取数据类型

Ort::Value 提供了方法来获取存储的数据类型。例如,获取张量的数据类型(如 float32int64 等):

1
ONNXTensorElementDataType type = input_tensor.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ElementType();

2. 获取张量的形状

通过 Ort::Value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方法,你可以获取张量的形状(即它的维度)。

1
2
Ort::TensorTypeAndShapeInfo tensor_info = input_tensor.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std::vector<int64_t> shape = tensor_info.GetShape();

3. 获取数据指针

Ort::Value 也允许你访问底层数据。可以使用 GetTensorData 来获取存储张量数据的指针:

1
float* float_data = input_tensor.GetTensorData<float>();

4. 设置张量的值

你可以通过 Ort::Value 设置张量的数据:

1
input_tensor.SetTensorData<float>(input_data.data());

5. 转换为其他类型

通过 ONNX Runtime 提供的 API,你可以将 Ort::Value 转换为其他类型(例如:从张量转为 NumPy 数组,或通过其他方式访问数据)。

示例代码:推理输入和输出

下面是一个基本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 Ort::Value 来执行 ONNX 模型推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shared_ptr.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tensor/ort_value.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tensor/tensor.h>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Model");

// 创建一个 SessionOptions 对象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 加载 ONNX 模型
std::string model_path = "model.onnx";
Ort::Session onnx_session(env, model_path.c_str(), session_options);

// 准备输入数据 (例如: 3x3 数字)
std::vector<float> input_data = {1.0f, 2.0f, 3.0f, 4.0f, 5.0f, 6.0f, 7.0f, 8.0f, 9.0f};
std::array<int64_t, 2> input_shape = {1, 9}; // 假设这是一个 1x9 的输入

// 创建 Ort::Value 对象作为输入张量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Ort::Value input_tensor = 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allocator, input_data.data(), input_data.size(), input_shape.data(), input_shape.size());

// 创建 Ort::Value 对象作为输出张量
std::vector<Ort::Value> output_tensors;

// 执行推理
onnx_session.Run(Ort::RunOptions{nullptr},
&input_name, &input_tensor, 1, // 输入
&output_name, &output_tensors, 1); // 输出

// 输出结果
float* output_data = output_tensors[0].GetTensorData<float>();
std::cout << "Inference result: " << output_data[0] << std::endl;

return 0;
}

总结

  • Ort::Value 是 ONNX Runtime 用于表示和操作张量的核心类之一。
  • 它提供了一种接口来管理输入和输出数据,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形状。
  • 你可以通过 Ort::Value 来包装原始数据(如 std::vector),并将其传递给模型进行推理。
  • 通过 Ort::Value 提供的接口,你可以方便地访问张量的数据、形状以及数据类型。

Ort::Value 的使用使得与 ONNX Runtime 进行交互变得简便而高效,能够帮助开发者轻松处理模型推理所需的各种数据。

Ort::Value::CreateTensor 详解

Ort::Value::CreateTensor 是 ONNX Runtime 中用于创建张量(Tensor)数据的一个静态函数。张量是 ONNX Runtime 中数据的核心表示形式,通常用于表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通过 CreateTensor,你可以将数据封装成 Ort::Value 对象,供模型推理使用。

函数原型

1
2
3
4
5
6
7
static Ort::Value CreateTensor(
Ort::Allocator& allocator,
void* data,
size_t size,
const int64_t* shape,
size_t shape_len,
ONNXTensorElementDataType type);

参数详解

  1. **allocator**(类型:Ort::Allocator&):

    • 用于分配内存的分配器,ONNX Runtime 会使用它来管理张量的内存。
    • 推荐使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来创建一个默认的内存分配器。
  2. **data**(类型:void*):

    • 一个指向存储数据的内存块的指针。数据将被存储在该指针指向的内存位置。
    • 你需要将数据放入这块内存中,数据的类型和结构应该符合所需的张量类型和形状。
  3. **size**(类型:size_t):

    • 数据的总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 size 应该等于张量的元素数量乘以每个元素的字节大小。例如,如果每个元素是 float(4 字节),而张量包含 100 个元素,那么 size 应该是 100 * 4
  4. **shape**(类型:const int64_t*):

    • 张量的形状,即每个维度的大小。形状是一个整型数组,表示张量的多维尺寸。
    • 例如,对于一个 2D 张量,形状可能是 {3, 4},表示该张量有 3 行 4 列。
  5. **shape_len**(类型:size_t):

    • 张量形状的维度数量,即 shape 数组的长度。
    • 例如,如果张量是 2D,shape_len 应该是 2;如果是 3D,shape_len 应该是 3,依此类推。
  6. **type**(类型:ONNXTensorElementDataType):

    • 张量的数据类型,指定张量中元素的类型。ONNX 允许多种数据类型,包括:
      •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FLOATfloat 类型)
      •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INT32int32 类型)
      •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INT64int64 类型)
      •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UINT8uint8 类型)
      • 等等。

返回值

  • 返回一个 Ort::Value 对象,表示创建的张量。
  • Ort::Value 对象封装了张量的数据和形状,并可以在后续的推理过程中作为输入或输出使用。

示例代码

以下是一个创建张量并将其用于模型推理的完整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tensor/ort_value.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tensor/tensor.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shared_ptr.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ommon.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onnxruntime_typeinfo.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Model");

// 创建一个默认分配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allocator;

// 创建一个简单的 2D 张量数据(例如:2x3 的矩阵)
std::vector<float> data = {1.0f, 2.0f, 3.0f, 4.0f, 5.0f, 6.0f};
std::array<int64_t, 2> shape = {2, 3}; // 张量的形状是 2x3

// 创建张量对象
Ort::Value tensor = 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
allocator,
data.data(), // 数据指针
data.size() * sizeof(float), // 数据大小,单位是字节
shape.data(), // 形状
shape.size(), // 形状的长度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FLOAT // 数据类型
);

// 获取张量的类型和形状信息
Ort::TensorTypeAndShapeInfo tensor_info = tensor.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std::vector<int64_t> tensor_shape = tensor_info.GetShape();

// 打印张量形状
std::cout << "Tensor Shape: ";
for (auto dim : tensor_shape) {
std::cout << dim << " ";
}
std::cout << std::endl;

// 访问张量数据
float* tensor_data = tensor.GetTensorData<float>();
std::cout << "Tensor Data: ";
for (size_t i = 0; i < data.size(); ++i) {
std::cout << tensor_data[i] << " ";
}
std::cout << std::endl;

return 0;
}

详细解释

  1. 内存分配

    • 使用 Ort::AllocatorWithDefaultOptions 创建一个分配器对象,它将在创建张量时分配内存。
  2. 数据和形状

    • 数据是一个 std::vector<float>,代表了一个 2x3 张量的数据。
    • 形状 shape 是一个 std::array<int64_t, 2>,表示张量是 2 行 3 列的。
  3. 创建张量

    • 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 方法用来创建一个 float 类型的张量。我们传入数据指针、数据大小、形状以及数据类型。
    • 该方法将返回一个 Ort::Value 对象,封装了张量的所有信息。
  4. 获取张量信息

    • 使用 tensor.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 获取张量的类型和形状信息。
    • 使用 tensor.GetTensorData<float>() 获取存储在张量中的数据指针。
  5. 打印结果

    • 打印张量的形状和数据内容。

注意事项

  • 内存管理Ort::Value 对象会自动管理张量的内存。因此,用户不需要手动释放张量的内存,只需保证它的生命周期在需要时有效。
  • 数据类型:确保传入的 data 的类型与指定的 ONNXTensorElementDataType 类型匹配。例如,如果选择 ONNX_TENSOR_ELEMENT_DATA_TYPE_FLOAT,则 data 必须是 float 类型的数据。

总结

  • Ort::Value::CreateTensor 是一个用于创建张量的静态方法,可以将数据、形状和数据类型封装成 Ort::Value 对象。
  • 它为 ONNX Runtime 模型推理提供了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结构。
  • 使用时需要提供内存分配器、数据、数据大小、形状以及数据类型等信息。

Session::Run() 函数 详解

Session::Run() 是 ONNX Runtime 中的一个关键函数,负责执行模型推理(即前向传播)。它的主要作用是根据输入数据进行推理,并返回推理结果。你通过它将输入数据传递给 ONNX 模型,并得到相应的输出。

函数定义

1
2
3
4
5
Status Run(const Session::RunOptions& run_options,
const std::vector<std::string>& input_names,
const std::vector<const Ort::Value*>& input_values,
const std::vector<std::string>& output_names,
std::vector<Ort::Value>& output_values);

参数说明

  1. **run_options (Session::RunOptions)**:

    • 类型const Session::RunOptions&
    • 描述:设置推理过程中的一些选项,比如是否使用优化等。可以为空,表示使用默认选项。
  2. **input_names (std::vectorstd::string)**:

    • 类型const std::vector<std::string>&
    • 描述:输入张量的名称列表。对于每个输入张量,你需要提供对应的名称,这些名称必须与模型中定义的输入名称一致。
  3. **input_values (std::vector<const Ort::Value*>)**:

    • 类型const std::vector<const Ort::Value*>&
    • 描述:输入数据的值列表。每个输入对应一个 Ort::Value 对象,这些对象包含了输入数据。数据的类型和形状应与模型要求的输入一致。
  4. **output_names (std::vectorstd::string)**:

    • 类型const std::vector<std::string>&
    • 描述:输出张量的名称列表。指定你希望从模型中获取的输出名称。如果模型有多个输出,你需要提供所有输出的名称。
  5. **output_values (std::vectorOrt::Value)**:

    • 类型std::vector<Ort::Value>&
    • 描述:模型推理的输出结果。执行完推理后,结果会被填充到这个 Ort::Value 的 vector 中。

返回值

  • 类型Status
  • 描述:函数返回一个 Status 对象,表示推理过程的状态。通常在成功时返回 Status::OK(),如果失败,则返回相应的错误信息。

函数工作流程

Session::Run() 函数在 ONNX Runtime 中负责以下几个步骤:

  1. 输入检查

    • 检查提供的输入数据是否与模型的输入要求(如名称、形状、数据类型)一致。
  2. 推理执行

    • 使用提供的输入数据执行推理。ONNX Runtime 会根据模型的计算图进行推理操作。
  3. 输出生成

    • 根据指定的输出名称,返回计算结果。输出的数据会被填充到 output_values 中,通常这些数据是 Ort::Value 对象,包含了推理结果(如分类的概率、图像的预测框等)。

示例代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使用 Session::Run() 函数的示例,它展示了如何加载一个 ONNX 模型并运行推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pu/cpu_provider_factory.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shared_library/provider_api.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tensor/tensor.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utils.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common.h>
#include <onnxruntime/core/providers/session.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t main() {
// 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Ort::Env env(ORT_LOGGING_LEVEL_WARNING, "ONNXModel");

// 加载模型
const std::string model_path = "path_to_your_model.onnx";
Ort::SessionOptions session_options;
Ort::Session onnx_session(env, model_path.c_str(), session_options);

// 设置输入数据
std::vector<const char*> input_names = {"input_tensor_name"}; // 假设模型有一个输入张量
std::vector<Ort::Value> input_values;

// 创建输入 tensor(假设模型要求输入大小为 1x3x224x224)
std::vector<float> input_data(1 * 3 * 224 * 224, 1.0f); // 示例输入数据
std::vector<int64_t> input_shape = {1, 3, 224, 224}; // 输入张量的形状
input_values.push_back(Ort::Value::CreateTensor<float>(input_data.data(), input_shape));

// 设置输出数据
std::vector<const char*> output_names = {"output_tensor_name"}; // 假设模型有一个输出张量
std::vector<Ort::Value> output_values;

// 执行推理
try {
onnx_session.Run(Ort::RunOptions(), input_names, input_values.data(), input_names.size(), output_names, output_values);

// 处理推理结果
for (const auto& output : output_values) {
// 处理每个输出的结果
std::cout << "Output tensor: " << output.GetTensorTypeAndShapeInfo().GetShape()[0] << std::endl;
}
} catch (const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rror during inference: " << e.what() << std::endl;
}

return 0;
}

解释

  1. 初始化环境:首先创建一个 Ort::Env 对象来初始化 ONNX Runtime 环境。
  2. 加载模型:通过 Ort::Session 加载一个 ONNX 模型,并使用 SessionOptions 进行配置。
  3. 准备输入数据:创建输入数据(如一张图像),并使用 Ort::Value::CreateTensor 方法将其转换为 Ort::Value 类型。
  4. 执行推理:使用 Run 方法执行推理,传入输入数据和请求的输出数据名称。
  5. 输出结果:推理结果被存储在 output_values 中,之后可以进一步处理或打印输出。

注意事项

  1. 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类型一致性

    • 需要确保输入数据的类型(如 float)与模型要求的数据类型一致。
    • 输入数据的形状应与模型的输入形状匹配,否则推理会失败。
  2. 异常处理

    • Session::Run() 可能会抛出异常(如数据类型不匹配、形状不匹配等),因此通常需要在调用时使用 try-catch 来捕获并处理异常。
  3. 性能优化

    • Session::Run() 是一个同步操作,因此如果需要优化推理性能,可以考虑异步执行(如通过 RunOptions 或使用多线程)或使用硬件加速(如使用 GPU)。

总结

Session::Run() 是 ONNX Runtime 推理流程中的核心函数,它负责将输入数据传递给模型并返回结果。理解和正确使用该函数对于模型推理至关重要。通过合适的参数配置(如输入输出的名称和数据类型),可以实现高效、正确的模型推理。

摘要

  • OpenVino 相关学习笔记

ov::AnyMap 详解

在 OpenVINO 的 C++ API 中,ov::AnyMap 是一个通用的键值对数据结构,用于设置和传递模型编译或推理时的配置参数。它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键值映射来定义特定配置,以便调整推理过程的行为。


1. ov::AnyMap 的基本概念

  • 类型: std::map<std::string, ov::Any> 的别名。
  • 功能: 存储键值对,其中键为配置参数的名称,值为 ov::Any 类型,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参数值。
  • 用途:
    • 配置推理设备的行为(如线程数、性能模式)。
    • 设置优化参数(如批处理大小、输入精度等)。
    • 传递插件特定的自定义配置。

2. 创建和使用

ov::AnyMap 是可选配置的一部分,通常在调用 ov::Core::compile_model 或类似方法时使用。

创建一个 ov::AnyMap

以下是创建和设置 ov::AnyMap 的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include <openvino/openvino.hpp>

int main() {
// 创建一个配置参数的 AnyMap
ov::AnyMap config;

// 设置性能模式
config[ov::hint::performance_mode.name()] = ov::hint::PerformanceMode::THROUGHPUT;

// 设置线程数
config[ov::inference_num_threads.name()] = 8;

// 设置流数量
config[ov::num_streams.name()] = "AUTO";

return 0;
}

使用 ov::AnyMap

通过 ov::Core 编译模型时传入 ov::AnyMap

1
2
3
4
5
// 加载模型
auto model = core.read_model("model.xml");

// 使用配置编译模型
auto compiled_model = core.compile_model(model, "CPU", config);

3. ov::Any 的特性

ov::Any 是一个多态类型,支持存储任意类型的值。常见的值类型包括:

  • 整数 (int)
  • 浮点数 (float, double)
  • 字符串 (std::string)
  • 枚举类型(如 ov::hint::PerformanceMode
  • 布尔值 (bool)

使用 ov::Any 时,自动处理值类型,例如:

1
2
3
4
5
// 设置不同类型的值
ov::AnyMap config;
config["threads"] = 4; // int
config["enable_profiling"] = true; // bool
config["device"] = std::string("CPU"); // string

4. 常见配置参数

以下是 OpenVINO 支持的一些常见配置参数:

参数名称 值类型 描述
ov::hint::performance_mode ov::hint::PerformanceMode 性能优化模式,如延迟或吞吐量优化。
ov::inference_num_threads int 推理线程数。
ov::num_streams std::string 流数量,如 “AUTO”、”1”、”2” 等。
ov::enable_profiling bool 是否启用性能分析。
ov::hint::model_priority ov::hint::Priority 模型优先级设置。

5. 如何读取配置

使用 ov::AnyMap 设置参数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访问参数值:

1
2
3
// 读取配置值
auto threads = config["threads"].as<int>(); // 获取 int 类型的线程数
auto enable_profiling = config["enable_profiling"].as<bool>(); // 获取 bool 类型的值

6. 错误处理

  • 如果尝试访问不存在的键,会抛出异常。
  • 如果类型转换失败(如尝试将 bool 转换为 int),会引发类型错误。

示例:

1
2
3
4
5
try {
auto value = config["non_existing_key"].as<int>();
} catch (const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rror: " << e.what() << std::endl;
}

7. 结合设备插件

ov::AnyMap 可以传递设备插件特定的配置。例如,针对 GPU:

1
2
3
4
5
ov::AnyMap gpu_config = {
{"CACHE_DIR", "/path/to/cache"}, // GPU 缓存目录
{ov::hint::performance_mode.name(), ov::hint::PerformanceMode::THROUGHPUT}
};
auto compiled_model = core.compile_model(model, "GPU", gpu_config);

总结

ov::AnyMap 是 OpenVINO 中灵活且强大的配置工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设置和调整推理的行为,优化性能。结合设备特性和推理场景,灵活使用 ov::AnyMap 是提升模型部署效率的重要手段。如果需要针对某个配置参数的具体说明,请进一步告知!

C++ OpenVINO ov::hint::performance_mode 详解

在 OpenVINO 的 C++ API 中,ov::hint::performance_mode 是一个用于优化推理性能的设置选项。它允许用户为推理过程选择不同的性能模式,以平衡吞吐量、延迟和设备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需求。

以下是对 ov::hint::performance_mode 的详解:


1. 性能模式的类型

ov::hint::performance_mode 支持以下几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场景:

a. LATENCY

  • 描述: 优化以降低单次推理的延迟。
  • 应用场景:
    • 实时应用,如视频分析和在线推理。
    • 延迟敏感的场景。

b. THROUGHPUT

  • 描述: 优化以提高设备的整体吞吐量,通常通过增加批处理大小和并行化执行。
  • 应用场景:
    • 离线批量处理。
    • 批量推理任务,如图像分类。

c. CUMULATIVE_THROUGHPUT

  • 描述: 专注于在多次推理任务中累积吞吐量的优化。
  • 应用场景:
    • 多模型部署。
    • 并发推理任务的优化。

d. UNDEFINED

  • 描述: 使用插件的默认性能配置,通常适用于简单场景或不确定优化需求时。
  • 应用场景:
    • 开发阶段。
    • 初始实验。

2. 设置方式

通过 ov::Coreov::CompiledModel 对象设置性能模式。以下是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include <openvino/openvino.hpp>

int main() {
// 创建 OpenVINO Core 对象
ov::Core core;

// 加载模型
auto model = core.read_model("model.xml");

// 配置性能模式
ov::AnyMap config = {
{ov::hint::performance_mode, ov::hint::PerformanceMode::LATENCY}
};

// 编译模型并应用配置
auto compiled_model = core.compile_model(model, "CPU", config);

// 执行推理
auto infer_request = compiled_model.create_infer_request();
// 推理逻辑...
return 0;
}

3. 性能模式的影响

性能模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推理行为:

  • 线程优化: 调整计算线程数、绑定策略等。
  • 批量处理: 增加或减少批处理大小。
  • 并行化策略: 优化并行计算的粒度和线程分配。

4. 最佳实践

  • 在实时系统中,优先选择 LATENCY
  • 离线任务或批量处理,选择 THROUGHPUT
  • 如果部署多个模型,选择 CUMULATIVE_THROUGHPUT
  • 开发和测试阶段,可以先使用 UNDEFINED,然后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5. 设备支持

不同的设备插件(如 CPU、GPU、VPU 等)可能对性能模式的支持有细微差异。例如:

  • CPU: 支持所有性能模式,并提供多线程优化。
  • GPU: 注重吞吐量优化,但延迟模式下可能受到硬件约束。
  • VPU: 通常用于低功耗场景,优化吞吐量和延迟的权衡。

了解设备特性和任务需求,有助于更好地选择性能模式。


如果你有具体问题或需要针对某个场景的配置示例,请告诉我!

OpenVINO windows下环境配置教程

OpenVino 是什么

OpenVINO(Open Visual Inference and Neural Network Optimization)是一个由 Intel 提供的开源工具包,旨在加速深度学习模型的推理和优化,特别是在 Intel 硬件(如 CPU、GPU、FPGA 和 VPU)上的性能表现。它主要用于计算机视觉应用,但也支持其他类型的 AI 工作负载。

主要功能

  1. 模型优化
    OpenVINO 提供了模型优化器(Model Optimizer),可以将各种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PyTorch、ONNX、Caffe 等)训练的模型转换为 OpenVINO 的中间表示格式(IR Format)。这可以帮助简化模型并提升推理效率。

  2. 硬件加速
    支持在多种 Intel 硬件上运行,包括:

    • Intel CPU(尤其是使用了 AVX 和其他指令集优化)
    • Intel 集成显卡(GPU)
    • Intel Movidius VPU(视觉处理单元)
    • Intel FPGA(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3. 高效推理引擎
    OpenVINO 提供了推理引擎,可以通过异构计算同时利用多种硬件的优势,最大化推理性能。

  4. 预训练模型和工具支持
    包括预训练的模型库(Open Model Zoo),以及一些便捷的 API 和开发工具,用于快速开发 AI 应用。

  5. 跨平台支持
    OpenVINO 支持在各种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 Linux、Windows 和 macOS。

使用场景

  • 计算机视觉:如目标检测、图像分类、语义分割、人脸识别等。
  • 视频分析:如实时监控、行为分析、视频内容理解等。
  • 自然语言处理(NLP):尽管主要面向视觉任务,但 OpenVINO 也支持 NLP 模型的优化和推理。
  • 嵌入式 AI:在资源受限的设备(如边缘设备)上运行优化的 AI 模型。

优势

  1. 提高推理速度,降低延迟。
  2. 支持多种硬件,灵活适应不同的部署需求。
  3. 开源且有丰富的文档和社区支持。
  4. 提供易用的 API,适合快速开发。

如果你正在开发需要部署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并且目标硬件是 Intel 平台,OpenVINO 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

OpenVino 推理框架 详解

OpenVINO 的推理框架(Inference Framework)是 OpenVINO 工具包的核心组件之一,它负责高效地执行优化后的深度学习模型推理。以下是 OpenVINO 推理框架的详细解析:


1. 核心组件

(1) 模型优化器(Model Optimizer)

  • 将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转换为 OpenVINO 的中间表示(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IR)格式。
  • 输入支持:
    • 支持多种框架的模型,包括 TensorFlow、PyTorch、ONNX、Caffe 等。
  • 优化方式:
    • 图形优化(删除冗余运算节点)。
    • 数据类型精简(如 FP32 转换为 FP16)。
    • 插入专为 Intel 硬件设计的高效计算指令。

(2) 推理引擎(Inference Engine)

  • 核心执行模块,负责加载优化后的 IR 模型并在目标硬件上高效运行。
  • 功能:
    • 提供统一的 API 接口,支持多种硬件。
    • 实现同步和异步推理(适用于实时和离线场景)。
    • 自动分配推理负载到多个设备(如 CPU 和 GPU 同时工作)。
  • 主要模块:
    • 核心对象(Core API): 用于加载模型和配置设备。
    • 插件架构: 针对不同硬件有特定插件,如 CPU 插件、GPU 插件、VPU 插件。

(3) 硬件支持层(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 提供针对 Intel 硬件优化的指令集(如 AVX、VNNI)。
  • 支持的设备包括:
    • CPU(使用线程优化和向量化技术)。
    • GPU(集成 GPU 的 OpenCL 加速)。
    • VPU(Movidius 芯片)。
    • FPGA(灵活可编程硬件)。

2. 工作流程

  1. 模型准备
    • 从训练框架导出模型(如 .pb.onnx.caffemodel)。
    • 使用模型优化器将模型转换为 IR 格式(包括 .xml.bin 文件)。
  2. 加载模型
    • 使用推理引擎的 Core API 加载 IR 模型到指定设备。
  3. 预处理
    • 调整输入数据的格式(如大小、数据类型、归一化等)。
  4. 推理执行
    • 调用推理引擎执行推理操作(支持同步或异步)。
  5. 后处理
    • 对推理结果进行解码或进一步处理(如 NMS、标签映射等)。

3. 编程接口

(1) Python API

  • 简单易用,适合快速开发和原型验证。
  • 样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from openvino.runtime import Core

    # 初始化 Core
    core = Core()

    # 加载模型
    model = core.read_model(model="model.xml")
    compiled_model = core.compile_model(model=model, device_name="CPU")

    # 推理
    input_data = ... # 预处理后的输入数据
    results = compiled_model([input_data])

(2) C++ API

  • 性能更高,适合生产级部署。
  • 样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openvino/openvino.hpp>

    int main() {
    ov::Core core;

    // 加载模型
    auto model = core.read_model("model.xml");
    auto compiled_model = core.compile_model(model, "CPU");

    // 推理
    ov::InferRequest infer_request = compiled_model.create_infer_request();
    infer_request.set_input_tensor(...); // 设置输入
    infer_request.infer();
    auto output = infer_request.get_output_tensor();
    return 0;
    }

4. 支持的推理模式

(1) 同步推理

  • 简单、顺序执行推理。
  • 适合离线处理场景。

(2) 异步推理

  • 非阻塞模式,可以在等待推理结果时并行执行其他任务。
  • 适合实时场景,如视频流分析。

5. 优化特性

(1) 混合精度推理

  • 支持 FP32、FP16 和 INT8 的混合精度计算。
  • 使用 INT8 精度进一步提升性能,同时减少计算和内存开销。

(2) 多设备推理

  • 使用 Heterogeneous Plugin 实现负载均衡。
  • 自动调度任务到最佳设备。

(3) 自定义层扩展

  • 支持用户定义的自定义操作,适配特定模型需求。

6. 应用场景

  1. 实时视频分析(如安防监控、人流统计)。
  2. 工业自动化(如缺陷检测、机器人视觉)。
  3. 医疗影像处理(如肿瘤检测)。
  4. 嵌入式 AI(如无人机、智能家居设备)。

7. 常用工具

(1) Open Model Zoo

  • 提供大量预训练模型,如 ResNet、YOLO、SSD。
  • 方便快速测试和验证。

(2) Benchmark Tool

  • 测试模型在目标硬件上的性能。

(3) Post-Training Optimization Toolkit (POT)

  • 支持后量化(Post-training Quantization),提升推理性能。

总结

OpenVINO 推理框架通过模型优化器和推理引擎,实现高效的深度学习模型推理。其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并提供丰富的优化选项,适用于多种 AI 应用场景,是一个功能强大、灵活且高效的推理工具。

简介

  • 标准库相关学习笔记

C++ 标准库 是什么

C++ <system_error> 标准库是用于处理和表示系统错误的头文件,它提供了 跨平台的错误处理机制。这个库引入了与操作系统和运行时环境相关的错误信息的抽象,使得开发者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统一管理错误。它在 C++11 中引入,是现代 C++ 标准库的一部分。


<system_error> 的核心组成

1. std::error_code

  • 表示具体的错误码,通常包含一个整数值和一个错误分类。
  • 提供轻量级的错误表示,适合在不抛出异常的情况下传递错误信息。
  • 示例:
    错误码值 2 和分类 std::generic_category() 可以描述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std::error_condition

  • 表示一个通用的错误条件,与平台无关。
  • 常用于将平台特定的 std::error_code 映射到更通用的错误。
  • 例如,Linux 和 Windows 文件系统的错误码可能不同,但都可以映射到 std::errc 枚举中的值。

3. std::error_category

  • 描述错误码的分类,类似于错误码的上下文。
  • 标准库提供了一些预定义的分类:
    • std::generic_category():表示通用错误(跨平台)。
    • std::system_category():表示平台特定的错误(如操作系统错误)。
  • 可以通过继承 std::error_category 创建自定义错误分类。

4. std::system_error

  • 一个异常类,用于封装 std::error_code,支持通过异常机制报告错误。
  • 常与函数操作失败时一起使用,例如文件或网络操作。

5. std::errc 枚举

  • 定义了一组通用的错误条件,用于描述常见错误。
  • 例如:
    • 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表示权限被拒绝。
    • std::errc::no_such_file_or_directory 表示文件或目录不存在。

主要的类和函数

1. std::error_code

表示具体的错误码和错误分类。

常见操作:

  • 获取错误值:value()
  • 获取错误分类:category()
  • 获取错误描述:message()
  • 示例:
    1
    2
    std::error_code ec(2, std::generic_category());
    std::cout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2. std::error_condition

用于表示通用错误条件。

  • 示例:
    1
    2
    std::error_condition cond = std::errc::no_such_file_or_directory;
    std::cout << "Error condition: " << cond.message() << std::endl;

3. std::error_category

定义错误的上下文或来源。

  • 预定义的分类:
    • std::generic_category()
    • std::system_category()
  • 示例:
    1
    2
    const std::error_category& cat = std::generic_category();
    std::cout << "Category name: " << cat.name() << std::endl;

4. std::system_error

用于抛出异常,包含错误码和错误描述。

  • 示例:
    1
    2
    3
    4
    5
    try {
    throw std::system_error(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 catch (const std::system_error& e) {
    std::cerr << "Caught system error: " << e.what() << std::endl;
    }

常用场景和示例

1. 处理系统错误

例如,文件打开失败时,可以返回一个错误码来描述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int main() {
std::ifstream file("nonexistent_file.txt");
if (!file.is_open()) {
std::error_code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no_such_file_or_directory);
std::cerr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
return 0;
}

2. 结合异常

当发生严重错误时,可以抛出 std::system_erro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void doSomething() {
throw std::system_error(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Operation failed");
}

int main() {
try {
doSomething();
} catch (const std::system_error& e) {
std::cerr << "Error: " << e.what() << std::endl;
}
return 0;
}

3. 自定义错误分类

开发者可以通过继承 std::error_category 来创建自定义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class CustomCategory : public std::error_category {
public:
const char* name() const noexcept override {
return "CustomCategory";
}

std::string message(int ev) const override {
switch (ev) {
case 1: return "Custom error 1";
case 2: return "Custom error 2";
default: return "Unknown error";
}
}
};

const CustomCategory& custom_category() {
static CustomCategory 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1, custom_category());
std::cout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return 0;
}

优点

  1. 跨平台支持:错误码可以表示跨平台的错误。
  2. 灵活性:支持自定义错误分类,适应不同的业务场景。
  3. 统一接口:提供了统一的错误报告机制,减少了依赖平台特定的错误处理代码。
  4. 异常兼容:支持通过异常报告和处理错误。

总结

<system_error> 是一个强大的标准库模块,它简化了跨平台错误处理的复杂性,并提供了灵活的接口和功能。无论是在异常控制流还是在返回错误码的场景下,它都能很好地满足需求,是现代 C++ 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C++ std::error_code 是什么

std::error_code 是 C++ 标准库中定义的一个类,用于描述和管理错误信息。它是 <system_error> 头文件的一部分,设计的目的是为跨平台的错误处理提供统一的接口。它常与 std::error_conditionstd::system_error 一起使用。

std::error_code 的关键点

  1. 组成部分
    std::error_code 包含两个主要的成员:

    • 错误值 (int 类型):表示特定错误码。
    • 错误分类 (std::error_category 类型的引用):定义错误的类别,例如系统错误、网络错误、自定义错误等。
  2. 错误信息描述
    它可以通过 message() 函数返回与错误值和错误分类相关联的字符串描述。

  3. 轻量级
    std::error_code 是轻量级的,因为它不存储实际的错误消息,而是依赖 std::error_category 来提供错误的描述。


主要的成员函数

构造函数

  • 默认构造:std::error_code() 创建一个无错误的 std::error_code,即 value() 返回 0 且 category() 返回一个空的错误分类。
  • 参数构造:std::error_code(int val, const std::error_category &cat) 初始化一个特定值和类别的错误码。

成员函数

  • int value() const;
    返回错误码的值。

  • const std::error_category& category() const;
    返回错误码所属的错误分类。

  • std::string message() const;
    返回错误码的描述信息。

  • explicit operator bool() const;
    返回错误码是否代表错误状态。如果 value() != 0,则返回 true

比较操作符

  • bool operator==(const std::error_code& lhs, const std::error_code& rhs);
  • bool operator!=(const std::error_code& lhs, const std::error_code& rhs);

常用场景

1. 与标准库函数搭配使用

许多标准库函数(如文件操作、网络操作)会返回一个 std::error_code 参数,用于指示操作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std::ifstream file("non_existent_file.txt");
if (!file.is_open()) {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no_such_file_or_directory);
std::cerr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
return 0;
}

2. 与异常结合

std::system_error 异常类可以封装 std::error_code,并通过抛出异常进行错误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void doSomething() {
throw std::system_error(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

int main() {
try {
doSomething();
} catch (const std::system_error& e) {
std::cerr << "Caught a system error: " << e.what() << std::endl;
}
return 0;
}

3. 自定义错误代码

可以通过继承 std::error_category 来创建自定义错误分类,并结合 std::error_code 使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class CustomCategory : public std::error_category {
public:
const char* name() const noexcept override {
return "CustomCategory";
}

std::string message(int ev) const override {
switch (ev) {
case 1: return "Custom error 1";
case 2: return "Custom error 2";
default: return "Unknown custom error";
}
}
};

const CustomCategory& custom_category() {
static CustomCategory 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1, custom_category());
std::cout << "Error message: " << ec.message() << std::endl;
return 0;
}

优点

  1. 统一的错误表示:可以跨平台地统一管理不同来源的错误。
  2. 不依赖异常:适合那些禁用异常的代码。
  3. 灵活性:通过自定义错误分类和错误值,开发者可以扩展错误机制。

总结

std::error_code 是 C++ 标准库中用于处理错误信息的重要工具,提供了高效且灵活的错误处理方式。在现代 C++ 编程中,它常被用作替代异常的另一种错误报告机制,非常适合需要更精细控制的场景。

C++ std::error_code 常用技巧

使用 C++ 的 std::error_code 处理错误时,有许多技巧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灵活性和健壮性。以下是一些常用技巧和最佳实践:


1. 使用预定义的 std::errc 枚举

std::errc 提供了通用的错误条件枚举值,可以直接创建 std::error_code 实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if (ec) {
std::cout << "Error: " << ec.message() << " (value: " << ec.value() << ")" << std::endl;
}
return 0;
}

优点

  • 跨平台。
  • 可读性高。

2. 检查错误状态

std::error_code 提供了隐式布尔转换操作符,可以方便地检查是否存在错误:

1
2
3
4
5
std::error_code ec;
// ... 某些操作可能设置 ec ...
if (ec) {
std::cerr << "Error occurred: " << ec.message() << std::endl;
}

3. 使用 std::system_categorystd::generic_category

  • **std::system_category**:用于表示平台特定的错误(如系统调用的错误码)。
  • **std::generic_category**:用于表示跨平台的错误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systemError(5, std::system_category());
std::error_code genericError(5, std::generic_category());

std::cout << "System error: " << systemError.message() << std::endl;
std::cout << "Generic error: " << genericError.message() << std::endl;

return 0;
}

用法场景

  • 使用 std::generic_category 适配跨平台代码。
  • 使用 std::system_category 处理平台特定错误。

4. 自定义错误分类

如果预定义的错误分类无法满足需求,可以通过继承 std::error_category 创建自定义错误分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class MyErrorCategory : public std::error_category {
public:
const char* name() const noexcept override {
return "MyErrorCategory";
}

std::string message(int ev) const override {
switch (ev) {
case 1: return "Custom error 1";
case 2: return "Custom error 2";
default: return "Unknown error";
}
}
};

const MyErrorCategory& my_error_category() {
static MyErrorCategory 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1, my_error_category());
std::cout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return 0;
}

5. 错误码与错误条件的比较

std::error_codestd::error_condition 支持直接比较,允许检查错误是否符合特定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no_such_file_or_directory);
if (ec == std::errc::no_such_file_or_directory) {
std::cout << "Error condition matches: " << ec.message() << std::endl;
}
return 0;
}

用途

  • 用于将平台特定错误映射到通用错误条件。

6. 异常与错误码结合

std::system_error 异常类封装了 std::error_code,用于更强大的错误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void riskyOperation() {
throw std::system_error(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Operation failed");
}

int main() {
try {
riskyOperation();
} catch (const std::system_error& e) {
std::cerr << "Caught exception: " << e.what() << std::endl;
}
return 0;
}

技巧

  • 使用 what() 提供详细的错误信息。
  • 推荐在严重错误场景中抛出 std::system_error

7. 灵活处理错误返回

在需要禁用异常的代码中,std::error_code 可以用作返回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std::error_code openFile(const std::string& filename) {
// 模拟错误
if (filename.empty()) {
return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invalid_argument);
}
// 模拟成功
return std::error_code(); // 表示没有错误
}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 openFile("");
if (ec) {
std::cerr << "Failed to open file: " << ec.message()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File opened successfully!" << std::endl;
}
return 0;
}

优点

  • 明确返回错误信息。
  • 不依赖异常机制。

8. 使用 std::error_code 捕获系统错误

在调用系统 API 或库函数时,使用 std::error_code 捕获错误,避免直接依赖平台特定的错误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void readFile(const std::string& filename, std::error_code& ec) {
std::ifstream file(filename);
if (!file) {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no_such_file_or_directory);
}
}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readFile("nonexistent_file.txt", ec);
if (ec) {
std::cerr << "Error reading file: " << ec.message() << std::endl;
}
return 0;
}

9. 使用标准错误信息

结合标准库预定义的错误信息,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用户体验:

1
2
3
4
5
6
7
8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not_enough_memory);
std::cout << "Error description: " << ec.message() << std::endl;
return 0;
}

10. 优化日志和调试信息

结合错误码的值、类别和描述,生成详细的日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tem_error>

void logError(const std::error_code& ec) {
std::cerr << "Error: [" << ec.value() << "] "
<< ec.category().name() << ": "
<< ec.message() << std::endl;
}

int main() {
std::error_code ec = std::make_error_code(std::errc::permission_denied);
logError(ec);
return 0;
}

总结

std::error_code 提供了灵活且统一的错误处理机制,结合标准库和自定义实现,可以显著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跨平台能力。以下是主要技巧的总结:

  • 优先使用 std::errc 枚举和 std::make_error_code
  • 使用 std::system_categorystd::generic_category 区分错误上下文。
  • 根据需要选择返回 std::error_code 或抛出 std::system_error
  • 日志中提供详细错误信息以便调试和问题定位。

通过熟练应用这些技巧,可以更高效地管理错误并增强代码的健壮性。

node

Node.js(简称 Node)是一个基于 V8 JavaScript 引擎 的开源、跨平台运行时环境,用于开发服务器端和网络应用程序。它将 JavaScript 从浏览器中解放出来,使开发者可以使用 JavaScript 构建后端服务和工具。


Node.js 的关键特性

  1. 基于事件驱动和非阻塞 I/O
    Node.js 使用异步事件驱动模型,支持高效的并发处理,非常适合构建 I/O 密集型应用(如实时聊天、API 服务等)。

  2. 单线程模型
    虽然 Node.js 是单线程的,但通过事件循环(Event Loop)和回调机制,它可以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而无需为每个连接创建一个线程。

  3. NPM(Node Package Manager)
    Node.js 附带了 NPM,世界上最大的开源库生态系统。开发者可以使用 NPM 下载、管理和分享 JavaScript 包。

  4. 跨平台
    Node.js 支持 Windows、macOS 和各种 Linux 系统。

  5. 模块化系统
    Node.js 提供了模块化设计,开发者可以通过 require 导入模块,同时也可以创建自己的模块。


Node.js 的应用场景

  1. Web 应用后端开发

    • 使用 Node.js 和框架(如 Express.js)构建高效的 RESTful API 或实时 WebSocket 服务。
    • 示例:
      1
      2
      3
      4
      5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res.send('Hello, Node.js!'));
      app.listen(3000, () => console.log('Server running on port 3000'));
  2. 实时应用程序

    • 实现实时聊天、在线协作工具(如 Google Docs)或多人在线游戏。
  3. 工具与脚本开发

    • 使用 Node.js 开发命令行工具或构建脚本。
  4. 微服务架构

    • Node.js 适合用作微服务的组件,通过轻量级的服务处理特定任务。

Node.js 的局限性

  1. CPU 密集型任务的挑战
    Node.js 对 I/O 密集型任务表现优秀,但单线程的特性限制了其在 CPU 密集型任务(如图像处理、大量计算)中的效率。

  2. 回调地狱
    尽管可以通过 Promises 或 async/await 改善,但在早期开发中,嵌套的回调可能会导致代码难以维护。


如何安装 Node.js

  1. 通过官方网站下载安装程序:
    Node.js 官方下载页面

  2. 使用包管理工具安装:

    • macOS: 使用 Homebrew
      1
      brew install node
    • Linux: 使用包管理器(如 aptyum)。
  3. 验证安装:

    1
    2
    node -v   # 查看 Node.js 版本
    npm -v # 查看 NPM 版本

相关资源

npm 是什么

NPM,全称 Node Package Manager,是一个用于管理 Node.js 包(模块)和项目依赖关系的工具。NPM 是 Node.js 的默认包管理器,随 Node.js 一起安装,功能非常强大。


NPM 的主要功能

  1. 包管理(模块管理)

    • 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 JavaScript 开源包生态系统,开发者可以轻松安装、更新和管理所需的库或模块。
    • 常用命令:
      1
      2
      3
      npm install <package>        # 安装某个包
      npm uninstall <package> # 卸载某个包
      npm update # 更新所有包
  2. 项目依赖管理

    • NPM 自动记录和管理项目的依赖项,通过 package.json 文件定义项目元数据及依赖项:
      1
      2
      3
      4
      5
      6
      7
      {
      "name": "my-project",
      "version": "1.0.0",
      "dependencies": {
      "express": "^4.18.2"
      }
      }
  3. 包发布与分享

    • 开发者可以通过 NPM 将自己的模块发布到 NPM 仓库,供其他人下载和使用:
      1
      npm publish
  4. 运行脚本

    • package.json 文件中,开发者可以定义自定义脚本,通过 NPM 执行:
      1
      2
      3
      4
      "scripts": {
      "start": "node app.js",
      "test": "jest"
      }
      运行方式:
      1
      npm run start

NPM 的安装与使用

  1. NPM 安装

    • 随 Node.js 一起安装,无需单独安装。
    • 验证安装:
      1
      npm -v  # 显示 NPM 版本
  2. 常用命令

    • 安装依赖
      1
      2
      npm install <package> --save       # 安装依赖到项目中
      npm install <package> --save-dev # 安装开发依赖
    • 全局安装
      1
      npm install -g <package>  # 全局安装
    • 移除依赖
      1
      npm uninstall <package>
  3. 使用 NPM 初始化项目
    初始化一个新的 Node.js 项目:

    1
    npm init

    交互式生成 package.json 文件。


NPM 与 Yarn 的比较

  • 速度:NPM 在 v5 之后显著优化了性能,但 Yarn 使用缓存技术在某些场景中更快。
  • 锁文件:NPM 使用 package-lock.json,而 Yarn 使用 yarn.lock
  • 社区支持:NPM 的社区和生态系统比 Yarn 更大,但 Yarn 也很受欢迎。

资源链接

如需进一步说明特定功能或命令的用法,请告诉我!

npm editorconfig包 是什么

在 NPM 中,与 EditorConfig 相关的包主要是用来解析、验证或与 EditorConfig 文件(.editorconfig)集成的工具。这些包旨在帮助开发者统一项目的代码风格规则并验证是否符合 EditorConfig 的定义。

以下是常见的与 EditorConfig 相关的 NPM 包及其用途:


1. editorconfig

  • 简介
    editorconfig 是一个用于解析 .editorconfig 文件的 Node.js 包。它允许开发者在代码中读取并应用 .editorconfig 定义的规则。

  • 安装

    1
    npm install editorconfig
  • 主要用途

    • 读取 .editorconfig 文件中的规则。
    • 在开发工具或自定义脚本中应用 EditorConfig 规则。
  • 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const editorconfig = require('editorconfig');

    (async () => {
    const config = await editorconfig.parse('.editorconfig');
    console.log(config);
    })();
  • 适用场景

    • 构建自定义格式化工具。
    • 在构建或测试流程中验证文件是否符合 .editorconfig 规则。

2. editorconfig-checker

  • 简介
    editorconfig-checker 是一个用于检查项目文件是否符合 .editorconfig 定义的 CLI 工具。

  • 安装

    1
    npm install -g editorconfig-checker
  • 主要用途

    • 在终端检查代码是否符合 .editorconfig 规则。
    • 用于 CI/CD 流程中的自动化验证。
  • 使用方法

    1
    editorconfig-checker
  • 特点

    • 提供清晰的错误报告。
    • 支持忽略特定文件或目录。

3. prettier-plugin-editorconfig

  • 简介
    该插件将 Prettier 与 EditorConfig 结合,允许 Prettier 自动读取 .editorconfig 配置并应用到格式化规则中。

  • 安装

    1
    npm install --save-dev prettier prettier-plugin-editorconfig
  • 主要用途

    • 使用 Prettier 的强大格式化功能,同时保持与 .editorconfig 一致。
  • 使用方法

    1
    npx prettier --write .
  • 特点

    • 无需重复定义规则。
    • 自动应用 EditorConfig 配置。

4. lint-staged (配合 EditorConfig)

  • 简介
    lint-staged 是一个工具,用于在 Git 暂存文件上运行格式化工具。结合 EditorConfig 和格式化工具(如 Prettier),可以在提交代码前确保符合规则。

  • 安装

    1
    npm install --save-dev lint-staged
  • 配置示例
    package.json 中:

    1
    2
    3
    4
    5
    6
    "lint-staged": {
    "*.{js,css,md}": [
    "prettier --write",
    "editorconfig-checker"
    ]
    }

推荐使用场景

  • 如果只需解析 .editorconfig 文件规则,用 editorconfig 包。
  • 如果需要检查项目文件是否符合 EditorConfig,选择 editorconfig-checker
  • 如果希望格式化工具自动适配 .editorconfig,推荐使用 prettier-plugin-editorconfig

更多信息请访问 EditorConfig 官方网站NPM

iconv 命令 详解

iconv 是一个强大的字符编码转换工具,常用于在不同编码之间转换文件或字符串的编码格式。以下是对其常用功能和参数的详解:


命令基本格式

1
iconv [选项] -f <原始编码> -t <目标编码> [输入文件] -o [输出文件]
  • -f: 指定输入文件的编码(from)。
  • -t: 指定目标文件的编码(to)。
  • -o: 指定输出文件(默认输出到标准输出)。

常用参数详解

  1. 基本参数

    • **-f**:指定原始文件的编码格式。
      1
      iconv -f UTF-8 -t GBK input.txt
    • **-t**:指定目标编码格式。
      1
      iconv -f UTF-8 -t ISO-8859-1 input.txt > output.txt
    • **-o**:将输出保存到文件。
      1
      iconv -f UTF-8 -t GBK input.txt -o output.txt
  2. 列出支持的编码

    1
    iconv -l

    该命令列出 iconv 支持的所有编码格式。

  3. 处理标准输入
    使用管道将字符串直接传递给 iconv

    1
    echo "你好,世界" | iconv -f UTF-8 -t GBK
  4. 忽略或替代无效字符

    • //IGNORE: 忽略无法转换的字符。
      1
      iconv -f UTF-8 -t GBK//IGNORE input.txt -o output.txt
    • //TRANSLIT: 用近似字符替换无法转换的字符。
      1
      iconv -f UTF-8 -t ASCII//TRANSLIT input.txt -o output.txt

示例用法

  1. 将文件从 UTF-8 转换为 GBK

    1
    iconv -f UTF-8 -t GBK input.txt -o output.txt
  2. 将字符串从 GBK 转换为 UTF-8

    1
    echo "你好" | iconv -f GBK -t UTF-8
  3. 转换整个目录的文件
    使用 findiconv 的组合:

    1
    find ./ -name "*.txt" -exec iconv -f GBK -t UTF-8 {} -o converted_{} \;
  4. 排查编码问题
    当文件中有乱码时,可以尝试转换为不同编码格式查看结果。


应用场景

  1. 文本文件国际化:在跨平台和多语言环境中转换文件编码。
  2. 解决乱码问题:修复因编码不一致导致的显示错误。
  3. 批量处理文件:通过脚本将大量文件的编码格式进行转换。

注意事项

  • 转换前确认文件的原始编码(例如通过工具 filechardet 检测)。
  • 在转换时,确保目标编码支持原始文件中的所有字符,否则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

更多参考资料:

boost/system模块 详解

Boost.System 是 Boost 库中一个用于处理错误码和异常的模块,主要提供了跨平台和一致的方式来表示和管理系统错误码。在 C++ 应用中,Boost.System 可以帮助开发者高效地处理错误条件而无需依赖特定平台的实现。


主要功能

  1. **错误码表示 (error_code)**:

    • 提供了一种类型安全的方式来表示错误状态。
    • 与 C 风格的错误码(如 errno)相比,具有更强的类型检查和语义。
    • 支持跨平台的错误码和错误信息。
  2. **错误条件 (error_condition)**:

    • 抽象出错误的通用表示,与特定的错误码关联。
    • 允许开发者将不同来源的错误码映射为通用错误条件。
  3. 错误信息描述

    • 提供对错误码的字符串化描述,便于日志记录和调试。
  4. 与标准库的集成

    • 可与标准库中的异常类(如 std::system_error)一起使用。

核心类

  1. **boost::system::error_code**:

    • 表示错误码,是一个值对象。
    • 构造函数接收错误值和错误类别(error_category)。
    • 示例:
      1
      2
      3
      4
      5
      6
      7
      8
      #include <boost/system/error_code.hpp>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boost::system::error_code ec(1, boost::system::system_category());
      std::cout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return 0;
      }
    • 常用方法:
      • value():返回错误码值。
      • message():返回错误码的描述信息。
      • category():返回错误类别。
  2. **boost::system::error_condition**:

    • 表示错误的通用条件,可以与 error_code 进行比较。
    • 用于在不同平台上抽象出一致的错误行为。
  3. **boost::system::system_categoryboost::system::generic_category**:

    • 两种常见的错误类别:
      • **system_category**:用于与操作系统的本地错误码进行交互(如 Windows 的 GetLastError 或 Unix 的 errno)。
      • **generic_category**:提供跨平台的通用错误码表示。
  4. **boost::system::system_error**:

    • 一个异常类,结合了 error_code 和错误信息。
    •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include <boost/system/system_error.hpp>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try {
      throw boost::system::system_error(
      boost::system::error_code(1, boost::system::system_category()),
      "Operation failed"
      );
      } catch (const boost::system::system_error& e) {
      std::cout << "Exception: " << e.what() << std::endl;
      }
      return 0;
      }

典型使用场景

  1. 文件操作和网络通信

    • 配合 Boost.Asio 使用,用于处理网络 I/O 错误。
    •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boost/asio.hpp>
      #include <boost/system/error_code.hpp>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boost::asio::io_context io;
      boost::system::error_code ec;

      boost::asio::ip::tcp::resolver resolver(io);
      auto endpoints = resolver.resolve("invalid.host", "80", ec);

      if (ec) {
      std::cout << "Error: " << ec.message()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Resolved successfully!" << std::endl;
      }
      return 0;
      }
  2. 跨平台错误处理

    • 在跨平台项目中统一管理错误码,避免操作系统特定实现带来的不一致。

优势

  1. 类型安全:通过强类型化错误码,减少了错误处理的歧义。
  2. 跨平台支持:对系统错误的抽象使代码更具可移植性。
  3. 与 Boost 和标准库的无缝集成:特别是与 Boost.Asio 的配合使用非常强大。

与 C++ 标准库的对比

  • 在 C++11 中,标准库引入了 std::error_codestd::system_error,功能与 Boost.System 类似。
  • Boost.System 是这些标准功能的原型,在某些场景下更为灵活和全面。

参考文档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用法或示例,可以进一步展开!

boost/filesystem 详解

Boost.Filesystem 是 Boost 库中的一个模块,用于处理文件和目录操作。它提供了跨平台的接口,支持文件路径操作、文件系统查询、文件操作(如创建、删除、复制等),是开发跨平台文件管理工具的强大工具。


Boost.Filesystem 的主要功能

  1. 文件路径操作

    • 支持创建、解析、合并和操作文件路径。
    • 提供跨平台的路径表示方式,兼容 Windows 和 POSIX 系统。
  2. 文件和目录操作

    • 创建、删除、重命名文件或目录。
    • 检查文件是否存在,以及其类型(文件、目录、符号链接等)。
  3. 文件系统遍历

    • 提供目录遍历功能,可递归列出文件和子目录。
  4. 文件属性查询

    • 查询文件大小、修改时间、权限等元数据。
  5. 跨平台支持

    • 通过统一接口屏蔽了不同平台文件系统之间的差异。

核心类和函数

1. boost::filesystem::path

表示文件或目录路径的类。

  • 构造路径:
    1
    2
    boost::filesystem::path p("C:/example/file.txt");
    std::cout << "Filename: " << p.filename() << std::endl;
  • 常用方法:
    • filename():返回路径的文件名部分。
    • parent_path():返回父目录路径。
    • extension():返回文件扩展名。
    • replace_extension():替换文件扩展名。

2. boost::filesystem::file_status

表示文件的状态信息。

  • 常用方法:
    • exists():检查文件是否存在。
    • is_regular_file():检查是否为常规文件。
    • is_directory():检查是否为目录。

3. 文件和目录操作函数

  • 文件操作

    • boost::filesystem::copy_file():复制文件。
    • boost::filesystem::remove():删除文件或目录。
    • boost::filesystem::rename():重命名文件或目录。
  • 目录操作

    • boost::filesystem::create_directory():创建目录。
    • boost::filesystem::remove_all():递归删除目录及其内容。

4. 目录遍历

使用 directory_iteratorrecursive_directory_iterator 遍历目录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boost/filesystem.hpp>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boost::filesystem::path dir("C:/example");
for (auto& entry : boost::filesystem::directory_iterator(dir)) {
std::cout << entry.path().string() << std::endl;
}
return 0;
}

5. 文件属性查询

  • boost::filesystem::file_size():获取文件大小。
  • boost::filesystem::last_write_time():获取文件最后修改时间。
  • boost::filesystem::permissions():查询和设置文件权限。

示例代码

文件和目录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include <boost/filesystem.hpp>
#include <iostream>

namespace fs = boost::filesystem;

int main() {
fs::path dir("example_dir");

// 创建目录
if (!fs::exists(dir)) {
fs::create_directory(dir);
std::cout << "Directory created: " << dir.string() << std::endl;
}

// 创建文件路径
fs::path file = dir / "example.txt";

// 创建文件
std::ofstream(file.string()) << "Hello, Boost.Filesystem!";
std::cout << "File created: " << file.string() << std::endl;

// 删除文件和目录
fs::remove(file);
fs::remove(dir);
std::cout << "Cleanup completed." << std::endl;

return 0;
}

遍历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include <boost/filesystem.hpp>
#include <iostream>

namespace fs = boost::filesystem;

int main() {
fs::path dir("C:/example");

if (fs::exists(dir) && fs::is_directory(dir)) {
for (auto& entry : fs::recursive_directory_iterator(dir)) {
std::cout << entry.path().string() << std::endl;
}
} else {
std::cout << "Directory does not exist." << std::endl;
}

return 0;
}

Boost.Filesystem 的优势

  1. 跨平台一致性:统一的 API 屏蔽了底层平台差异。
  2. 丰富的功能:从路径操作到文件元数据查询应有尽有。
  3. 与标准库兼容:部分功能被 C++17 的 std::filesystem 所采纳。

Boost.Filesystem 与 C++ 标准库

  • Boost.Filesystem 是 std::filesystem 的前身,其大部分功能已纳入 C++17 标准。
  • 如果需要支持更老版本的 C++ 或使用扩展功能,Boost.Filesystem 仍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相关资源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示例或进一步的解释,可以继续讨论!

clang-format 是什么

clang-format 是一款由 LLVM 项目开发的代码格式化工具,用于自动格式化 C、C++、JavaScript、Objective-C、C# 等多种语言的源代码。它是开发者用于统一代码风格的高效工具,尤其适用于大型团队和项目。


功能特点

  1. 自动化代码格式化
    clang-format 根据指定的格式规则(如缩进、空格、括号对齐)对代码进行调整,无需手动修改。

  2. 支持多种配置
    使用 .clang-format 配置文件或命令行选项自定义规则。支持的规则包括:

    • 缩进宽度
    • 括号的换行位置
    • 操作符的对齐方式
  3. 支持集成开发环境 (IDE)

    • 可以与主流 IDE(如 Visual Studio、VS Code、CLion 等)集成,提供即时格式化功能。
    • 常用于 Git hook 自动格式化提交代码。
  4. 格式化范围灵活

    • 可以格式化整个文件、指定的行范围,或者通过标准输入指定内容。
  5. 与版本控制配合
    可以使用 git clang-format 格式化特定的代码变更。


使用方法

  • 格式化文件:

    1
    clang-format -i <文件名>

    -i 参数表示直接修改文件。

  • 格式化部分代码:

    1
    clang-format < 文件名 > 输出文件名
  • 指定规则文件:
    使用 .clang-format 文件指定项目的格式化规则:

    1
    2
    3
    BasedOnStyle: Google
    IndentWidth: 4
    ColumnLimit: 80

应用场景

  1. 代码风格统一:在团队开发中避免因代码风格不一致导致的冲突。
  2. 代码质量改进:提升代码可读性,减少代码审查的时间。
  3. 快速代码格式调整:尤其适用于已有遗留代码的大规模格式化。

更多信息可参考:

clang-format 常用参数 详解

clang-format 是一个强大的代码格式化工具,支持丰富的配置选项,以满足不同团队或项目的代码风格要求。以下是其常用参数及配置选项的详解:


命令行常用参数

  1. 基本操作

    • -i: 直接修改原文件(in-place)。
      1
      clang-format -i example.cpp
    • -style=<style>: 指定格式风格,可以使用内置样式(如 LLVM, Google, Chromium)或自定义样式文件。
      1
      clang-format -style=Google example.cpp
  2. 格式化范围

    • -lines=<start>:<end>: 格式化指定行的代码。
      1
      clang-format -lines=5:10 example.cpp
    • -offset=<offset> -length=<length>: 格式化指定偏移和长度的代码。
  3. 标准输入/输出

    • -: 从标准输入读取代码,格式化后输出到标准输出。
      1
      clang-format - < example.cpp > formatted.cpp
  4. 其他参数

    • -dump-config: 导出当前的 .clang-format 配置。
      1
      clang-format -dump-config > .clang-format
    • -assume-filename=<filename>: 假定文件名以便确定语言类型(如 .cpp, .js)。

.clang-format 配置文件常用选项

.clang-format 是一个 YAML 格式的文件,用于定义代码格式化规则。以下是常用选项:

1. 基础选项

  • BasedOnStyle: 指定基础风格(LLVM, Google, Chromium, Mozilla 等)。

    1
    BasedOnStyle: Google
  • Language: 指定语言(Cpp, Java, JavaScript 等)。

2. 缩进与对齐

  • IndentWidth: 缩进的空格数。

    1
    IndentWidth: 4
  • UseTab: 是否使用 Tab 替代空格(Never, ForIndentation, Always)。

  • AlignConsecutiveAssignments: 对齐连续的赋值语句。

    1
    AlignConsecutiveAssignments: true

3. 换行规则

  • ColumnLimit: 每行代码的最大字符数。

    1
    ColumnLimit: 80
  • BreakBeforeBraces: 括号换行规则(Attach, Linux, Allman, Stroustrup 等)。

4. 空格规则

  • SpaceBeforeParens: 函数声明和调用括号前是否加空格。

    1
    SpaceBeforeParens: Always
  • SpacesInParentheses: 括号内是否添加空格。

5. 注释规则

  • SortIncludes: 是否排序 include 语句。
  • ReflowComments: 自动调整注释的行宽。

使用示例

  1. 格式化整个项目代码:

    1
    find . -name "*.cpp" -o -name "*.h" | xargs clang-format -i
  2. 配合 Git,仅格式化改动的代码:

    1
    git clang-format
  3. 导出当前项目的默认风格配置:

    1
    clang-format -dump-config > .clang-format

更多参考资料

如果需要帮助配置 .clang-format,请提供具体需求!

python3 pathlib模块 详解

pathlib 是 Python 3.4 引入的标准库模块,用于处理文件和路径。它提供了面向对象的接口,简洁优雅,功能强大,是现代 Python 开发操作路径的推荐选择。

以下是对 pathlib 模块的详细介绍及用法:


1. 基本概念

导入模块

1
from pathlib import Path

Path 类是 pathlib 模块的核心。它抽象了不同操作系统文件路径的细节,支持跨平台操作。


2. 创建 Path 对象

创建路径对象

1
2
3
4
5
# 使用字符串路径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

# 使用相对路径
relative_path = Path("documents/example.txt")

当前工作目录

1
2
current_dir = Path.cwd()
print(current_dir)

当前脚本所在目录

1
2
script_dir = Path(__file__).resolve().parent
print(script_dir)

3. 路径的基本操作

拼接路径

使用 / 运算符拼接路径,比字符串操作更简洁。

1
2
path = Path("/home/user") / "documents" / "example.txt"
print(path) # 输出: /home/user/documents/example.txt

获取路径的父目录

1
2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example.txt")
print(path.parent) # 输出: /home/user/documents

获取路径的各部分

1
2
3
4
5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example.txt")
print(path.name) # 输出: example.txt (文件名)
print(path.stem) # 输出: example (文件名去掉后缀)
print(path.suffix) # 输出: .txt (文件后缀)
print(path.parts) # 输出: ('/', 'home', 'user', 'documents', 'example.txt')

判断路径类型

1
2
3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example.txt")
print(path.is_file()) # 检查是否是文件
print(path.is_dir()) # 检查是否是目录

检查路径是否存在

1
2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example.txt")
print(path.exists()) # 检查路径是否存在

4. 遍历目录

遍历当前目录的文件和子目录

1
2
3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
for item in path.iterdir():
print(item) # 输出目录下的文件和文件夹

递归遍历目录

使用 glob()rglob() 查找符合模式的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

# 查找当前目录下所有 .txt 文件
for txt_file in path.glob("*.txt"):
print(txt_file)

# 递归查找所有 .txt 文件
for txt_file in path.rglob("*.txt"):
print(txt_file)

5. 文件操作

创建目录

1
2
path = Path("/home/user/new_folder")
path.mkdir(parents=True, exist_ok=True) # 创建目录,父目录不存在时自动创建

删除目录或文件

1
2
3
4
5
6
7
# 删除文件
file_path = Path("/home/user/example.txt")
file_path.unlink()

# 删除空目录
dir_path = Path("/home/user/empty_folder")
dir_path.rmdir()

读取文件内容

1
2
3
file_path = Path("/home/user/example.txt")
content = file_path.read_text(encoding="utf-8")
print(content)

写入文件内容

1
2
file_path = Path("/home/user/example.txt")
file_path.write_text("Hello, World!", encoding="utf-8")

6. 路径比较

pathlib 支持路径的比较操作。

1
2
3
4
path1 = Path("/home/user/documents")
path2 = Path("/home/user/documents/example.txt")

print(path1 < path2) # 比较路径字典序

7. 高级功能

获取绝对路径

1
2
path = Path("documents/example.txt")
print(path.resolve()) # 输出绝对路径

文件大小

1
2
file_path = Path("/home/user/example.txt")
print(file_path.stat().st_size) # 文件大小(字节)

修改时间、创建时间等信息

1
2
3
4
file_path = Path("/home/user/example.txt")
info = file_path.stat()
print(info.st_mtime) # 修改时间
print(info.st_ctime) # 创建时间

8. 跨平台操作

pathlib 自动适配不同的操作系统,无需担心路径分隔符问题。
但如果需要明确使用 Windows 或 Posix 风格路径,可以使用 PureWindowsPathPurePosixPath

1
2
3
4
from pathlib import PureWindowsPath, PurePosixPath

windows_path = PureWindowsPath("C:/Windows/System32")
posix_path = PurePosixPath("/home/user/documents")

9. 示例:批量重命名文件

以下示例将目录下的所有 .txt 文件重命名为 .bak 文件:

1
2
3
4
5
path = Path("/home/user/documents")

for file in path.glob("*.txt"):
new_name = file.with_suffix(".bak")
file.rename(new_name)

pathlib 模块非常强大且易于使用,大大简化了文件和路径操作。如需进一步扩展或解决特定问题,请告诉我!

python3 zipfile模块 详解

Python 的 zipfile 模块用于处理 ZIP 文件。它支持创建、读取、写入、添加和解压 ZIP 文件。以下是对 zipfile 模块的详细介绍和用法。


1. 基本用法

导入模块

1
import zipfile

2. 创建 ZIP 文件

创建一个新 ZIP 文件并写入内容

  • 模式选项:
    • 'w':创建一个新文件(如果文件已存在,将覆盖)。
    • 'a':添加到现有的 ZIP 文件中。
1
2
3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w') as zipf:
zipf.write('file1.txt') # 添加文件到 ZIP 中
zipf.write('file2.txt', arcname='renamed_file2.txt') # 指定压缩时的文件名

3. 读取 ZIP 文件

列出 ZIP 文件中的内容

1
2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r') as zipf:
print(zipf.namelist()) # 列出压缩包内所有文件和目录

读取文件信息

1
2
3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r') as zipf:
for info in zipf.infolist():
print(info.filename, info.file_size, info.compress_size)

解压 ZIP 文件

  • 解压到当前目录:

    1
    2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r') as zipf:
    zipf.extractall() # 解压到当前目录
  • 解压到指定目录:

    1
    2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r') as zipf:
    zipf.extractall('output_directory') # 解压到指定目录
  • 解压单个文件:

    1
    2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r') as zipf:
    zipf.extract('file1.txt', 'output_directory') # 解压指定文件到目录

4. 追加文件到 ZIP

1
2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a') as zipf:
zipf.write('new_file.txt', arcname='folder/new_file.txt') # 指定路径

5. 压缩和解压密码保护的 ZIP 文件

压缩带密码的 ZIP

Python 的 zipfile 本身不支持加密 ZIP 文件,但可以使用第三方库如 pyminizipzipfile_with_password

解压带密码的 ZIP

1
2
with zipfile.ZipFile('protected.zip', 'r') as zipf:
zipf.extractall(pwd=b'password') # 密码需要以字节形式提供

6. 检查文件是否为 ZIP

1
2
3
4
if zipfile.is_zipfile('example.zip'):
print("是一个有效的 ZIP 文件")
else:
print("不是有效的 ZIP 文件")

7. 高级操作

获取压缩信息

1
2
3
4
5
6
with zipfile.ZipFile('example.zip', 'r') as zipf:
info = zipf.getinfo('file1.txt')
print(info.filename)
print(info.compress_type) # 压缩方式
print(info.file_size) # 原始大小
print(info.compress_size) # 压缩后大小

自定义压缩级别

1
2
3
4
5
import zipfile
import zlib

with zipfile.ZipFile('compressed.zip', 'w', compression=zipfile.ZIP_DEFLATED, compresslevel=9) as zipf:
zipf.write('file1.txt')

8. 支持的压缩类型

  • zipfile.ZIP_STORED:不压缩。
  • zipfile.ZIP_DEFLATED:标准压缩(需要 zlib 支持)。
  • zipfile.ZIP_BZIP2:bzip2 压缩(需要 bz2 支持)。
  • zipfile.ZIP_LZMA:LZMA 压缩(需要 lzma 支持)。

9. 完整示例:批量压缩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mport zipfile
import os

def compress_directory(dir_path, output_file):
with zipfile.ZipFile(output_file, 'w', compression=zipfile.ZIP_DEFLATED) as zipf:
for foldername, subfolders, filenames in os.walk(dir_path):
for filename in filenames:
file_path = os.path.join(foldername, filename)
arcname = os.path.relpath(file_path, dir_path)
zipf.write(file_path, arcname)

compress_directory('my_folder', 'archive.zip')

10. 完整示例:批量解压 ZIP 文件

1
2
3
4
5
6
7
8
import zipfile
import os

def extract_all(zip_file, output_dir):
with zipfile.ZipFile(zip_file, 'r') as zipf:
zipf.extractall(output_dir)

extract_all('archive.zip', 'extracted_files')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全面理解 zipfile 模块!如需更详细的实例或功能扩展,请告诉我。

html 实现分割线效果

在 HTML 中,分割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使用 <hr> 标签

<hr> 是 HTML 提供的默认分割线标签。

示例

1
2
3
<p>这是第一段文字。</p>
<hr>
<p>这是第二段文字。</p>

效果

  • 默认生成一条水平分割线,占据页面的宽度。

2. 自定义分割线样式

可以通过 CSS 自定义 <hr> 的样式,例如颜色、宽度、边框样式等。

示例

1
<hr style="border: none; border-top: 2px solid #0078d7; width: 50%; margin: 20px auto;">

属性说明

  • border: none; 去除默认边框。
  • border-top: 2px solid #0078d7; 自定义分割线样式(颜色和粗细)。
  • width: 50%; 设置分割线宽度。
  • margin: 20px auto; 设置上下间距并居中。

3. 使用 CSS :before:after 创建分割线

通过伪元素,分割线可以作为装饰效果使用。

示例

1
2
3
4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 20px 0;">
<span style="background: white; padding: 0 10px;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1;">中间带文字的分割线</span>
<hr style="border: none; border-top: 1px solid #ccc;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left: 0; width: 100%; z-index: 0;">
</div>

效果

  • 在分割线中间插入文字。
  • 利用伪元素或额外的 HTML 元素实现装饰效果。

4. 带图标或装饰的分割线

可以将图片或图标结合分割线,增加美观效果。

示例

1
2
3
4
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 20px 0;">
<hr style="border: none; border-top: 1px solid #ccc; width: 40%; display: inline-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4px; margin: 0 10px;"></span>
<hr style="border: none; border-top: 1px solid #ccc; width: 40%; display: inline-block;">
</div>

效果

  • 分割线两端显示图标或文字。

5. 渐变色分割线

通过 CSS 渐变实现更现代的分割线效果。

示例

1
<hr style="border: none; height: 2px;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to right, #ff7e5f, #feb47b);">

效果

  • 分割线有渐变色效果。
  • height: 2px; 设置分割线的高度。

6. 波浪形分割线

通过 SVG 或图片制作波浪形分割线。

示例

1
2
3
4
5
<div style="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viewBox="0 0 1440 320">
<path fill="#0099ff" fill-opacity="1" d="M0,128L40,122.7C80,117,160,107,240,112C320,117,400,139,480,160C560,181,640,203,720,213.3C800,224,880,224,960,218.7C1040,213,1120,203,1200,192C1280,181,1360,171,1400,165.3L1440,160L1440,320L1400,320C1360,320,1280,320,1200,320C1120,320,1040,320,960,320C880,320,800,320,720,320C640,320,560,320,480,320C400,320,320,320,240,320C160,320,80,320,40,320L0,320Z"></path>
</svg>
</div>

效果

  • 波浪形动态分割线。
  • 使用 <svg> 绘制分割线形状,可自定义填充颜色和路径。

总结

  • 简单需求可以直接使用 <hr>
  • 自定义样式时可以结合 CSS 修改颜色、宽度或添加装饰。
  • 高级需求(如波浪或渐变)可以使用 CSS 或 SVG 实现。

html 加粗字体

在 HTML 中,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加粗字体:


1. 使用 <b> 标签

<b> 标签用于加粗文本,但不会传递语义信息,仅是视觉效果。

示例

1
<p>这是一段普通文本,<b>这是加粗的文本</b></p>

2. 使用 <strong> 标签

<strong> 标签不仅加粗文本,还会传递语义信息,表示该内容是重要的。

示例

1
<p>请注意:<strong>此操作不可撤销</strong></p>

3. 使用内联样式

通过 CSS 的 font-weight 属性实现加粗效果。

示例

1
<p>这是普通文本,<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这是加粗的文本</span></p>

4. 定义全局样式

在样式表中定义 font-weight 属性,灵活控制加粗效果。

示例

1
2
3
4
5
6
7
<style>
.bold-text {
font-weight: bold;
}
</style>

<p>普通文本,<span class="bold-text">加粗文本</span></p>

5. 调整字体粗细

通过 font-weight 属性,你可以指定不同程度的字体粗细,例如 100(细)到 900(粗)。

示例

1
2
3
4
<p>字体粗细示例:</p>
<p style="font-weight: 400;">普通字体(400)。</p>
<p style="font-weight: 700;">加粗字体(700)。</p>
<p style="font-weight: 900;">超粗字体(900)。</p>

6. 结合其他标签

可以将加粗效果与其他标签一起使用,如标题标签。

示例

1
2
<h1>这是一级标题(加粗)。</h1>
<h2><strong>这是二级标题,使用<strong></strong>标签加粗。</strong></h2>

总结

方法 用途 推荐场景
<b> 仅加粗文本,无语义 仅需要视觉加粗的场景
<strong> 加粗文本,表示重要性 需要强调内容的场景
font-weight CSS 样式,灵活控制粗细 自定义粗细的场景
样式类(class) 全局样式复用 需要一致样式的场景

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加粗方式!

C++ Qt QWidget::setStyleSheet()函数 详解

QWidget::setStyleSheet() 是 Qt 中用于设置控件样式表的函数,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样式表(类似 CSS 的语法)自定义 Qt 控件的外观和行为。以下是对该函数的详细说明:


函数定义

1
void QWidget::setStyleSheet(const QString &styleSheet);
  • 参数:
    • styleSheet 是一个包含样式表定义的字符串。
  • 功能:
    • 为控件设置或更改样式。
    • 如果传入空字符串,则清除控件的样式表。

使用方法

使用 setStyleSheet() 可以方便地修改控件的外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基本用法

1
2
QPushButton *button = new QPushButton("Click Me");
button->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blue; color: black; font-size: 18px;");

效果:
设置按钮的背景颜色为浅蓝色,文本颜色为黑色,字体大小为 18px。


设置多个属性

通过使用 ; 分隔,可以为控件设置多个样式属性:

1
2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Hello, Qt!");
label->setStyleSheet("border: 2px solid red; background-color: yellow; color: green;");

效果:
标签的边框变为 2px 的红色实线,背景为黄色,字体颜色为绿色。


针对子控件设置样式

通过样式表可以精确指定某个子控件的样式:

1
2
QPushButton *button = new QPushButton("Button");
button->setStyleSheet("QPushButton { background-color: lightblue; } QPushButton:hover { background-color: yellow; }");

效果:
按钮默认背景颜色为浅蓝色,当鼠标悬停在按钮上时,背景颜色变为黄色。


使用类名和对象名

使用类名

可以为同一类的所有控件设置样式:

1
2
QWidget *widget = new QWidget;
widget->setStyleSheet("QLineEdit { border: 2px solid green; }");

效果:
应用到 QWidget 内的所有 QLineEdit

使用对象名

可以通过设置控件的 objectName 来定义特定控件的样式:

1
2
3
QLineEdit *lineEdit = new QLineEdit;
lineEdit->setObjectName("specialLineEdit");
lineEdit->setStyleSheet("#specialLineEdit { background-color: pink; }");

效果:
仅为名为 specialLineEdit 的输入框设置样式。


支持的样式属性

Qt 样式表支持许多类似 CSS 的属性,包括但不限于:

  • 颜色相关: color, background-color, border-color
  • 字体相关: font-size, font-family, font-style, font-weight
  • 边框相关: border, border-radius, border-width, border-style
  • 间距和大小: padding, margin, min-width, max-height

注意事项

  1. 继承性:
    • 设置在父控件上的样式可能会影响其子控件,除非明确覆盖子控件的样式。
  2. 性能影响:
    • setStyleSheet 使用样式表可能会稍微影响性能,尤其是复杂样式或频繁修改样式时。
  3. 动态更新:
    • 若要动态更新样式,确保重新调用 setStyleSheet()
  4. 调试样式:
    • 可以使用 QSS 文件来组织复杂的样式表,方便维护。

完整示例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示例,展示如何为多个控件设置不同样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Widget>
#include <QPushButton>
#include <QLabel>
#include <QLineEdit>
#include <QVBoxLayou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Widget window;
window.setWindowTitle("StyleSheet Example");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Enter your name:");
QLineEdit *lineEdit = new QLineEdit;
QPushButton *button = new QPushButton("Submit");

// 设置样式
window.setStyleSheet(
"QLabel { color: blue; font-size: 16px; }"
"QLineEdit { border: 2px solid gray; border-radius: 5px; padding: 5px; }"
"QPushButton { background-color: green; color: white; padding: 10px; border-radius: 10px; }"
"QPushButton:hover { 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
);

QVBoxLayout *layout = new QVBoxLayout;
layout->addWidget(label);
layout->addWidget(lineEdit);
layout->addWidget(button);
window.setLayout(layout);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运行效果:

  • 标签文字为蓝色,字体大小为 16px。
  • 输入框有灰色圆角边框和内边距。
  • 按钮为绿色,鼠标悬停时变为浅绿色。

通过 QWidget::setStyleSheet(),开发者可以灵活地设计现代化、美观的用户界面。

C++ Qt QWidget类 详解

在 Qt 框架中,QWidget 类是所有用户界面对象的基类。它是 GUI 编程的核心部分,几乎所有的可视化组件(如按钮、标签、窗口等)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自 QWidget。以下是对 QWidget 类的详细说明:


1. 基本概念

QWidget 提供了创建和管理用户界面的基础功能。它负责处理:

  • 绘制:管理窗口内容的绘制。
  • 事件:响应用户的输入事件(如鼠标点击、键盘输入等)。
  • 布局:安排子控件的位置和大小。
  • 窗口:管理窗口显示和属性(如标题、大小、样式等)。

2. 常用构造函数

1
QWidget(QWidget *parent = nullptr, Qt::WindowFlags f = Qt::WindowFlags());
  • 参数:

    • parent:
      • 指定父控件。
      • parentnullptr,该控件为顶层窗口。
    • f:
      • 指定窗口标志(如是否有边框、是否可调整大小等)。
  • 顶层窗口和子控件:

    • 顶层窗口:parent == nullptr
    • 子控件:parent != nullptr,会自动嵌套在父控件中。

3. 常用功能

3.1 显示与隐藏

  • 显示控件

    1
    void show();

    显示控件,控件会根据其父控件的关系自动安排位置。

  • 隐藏控件

    1
    void hide();
  • 全屏显示

    1
    void showFullScreen();
  • 最大化、最小化

    1
    2
    void showMaximized();
    void showMinimized();

3.2 设置控件属性

  • 大小和位置

    1
    void setGeometry(int x, int y, int width, int height);

    设置控件的位置和大小。

    1
    QRect geometry() const;

    获取控件的几何形状。

  • 窗口标题

    1
    2
    void setWindowTitle(const QString &title);
    QString windowTitle() const;
  • 窗口图标

    1
    2
    void setWindowIcon(const QIcon &icon);
    QIcon windowIcon() const;
  • 窗口样式

    1
    2
    void setWindowFlags(Qt::WindowFlags flags);
    Qt::WindowFlags windowFlags() const;
  • 背景颜色
    使用样式表设置背景颜色:

    1
    widget->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blue;");

3.3 布局管理

QWidget 提供了布局机制来自动调整子控件的位置和大小。常见的布局类包括:

  • QVBoxLayout:垂直布局
  • QHBoxLayout:水平布局
  • QGridLayout:网格布局

示例:

1
2
3
QVBoxLayout *layout = new QVBoxLayout(&widget);
layout->addWidget(new QPushButton("Button 1"));
layout->addWidget(new QPushButton("Button 2"));

3.4 事件处理

  • 鼠标事件
    重写 mousePressEvent() 以处理鼠标点击:

    1
    void mousePressEvent(QMouseEvent *event) override;
  • 键盘事件
    重写 keyPressEvent() 以处理键盘按键:

    1
    void keyPressEvent(QKeyEvent *event) override;
  • 绘制事件
    使用 paintEvent() 绘制自定义内容:

    1
    void paintEvent(QPaintEvent *event) override;

示例:自定义绘制

1
2
3
4
5
void MyWidget::paintEvent(QPaintEvent *event) {
QPainter painter(this);
painter.setBrush(Qt::yellow);
painter.drawRect(rect());
}

3.5 获取控件信息

  • 获取控件尺寸

    1
    QSize size() const;
  • 获取父控件

    1
    QWidget *parentWidget() const;
  • 获取子控件

    1
    QList<QWidget *> findChildren(const QString &name = QString(), Qt::FindChildOption options = Qt::FindChildrenRecursively) const;

4. 典型示例

以下代码演示如何使用 QWidget 创建一个基本窗口,并添加一些子控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Widget>
#include <QPushButton>
#include <QLabel>
#include <QVBoxLayou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 创建窗口
QWidget window;
window.setWindowTitle("QWidget Example");
window.resize(400, 300);

// 添加子控件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Hello, Qt!", &window);
QPushButton *button = new QPushButton("Click Me", &window);

// 布局
QVBoxLayout *layout = new QVBoxLayout(&window);
layout->addWidget(label);
layout->addWidget(button);

// 显示窗口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运行效果:

  • 一个窗口显示“Hello, Qt!”标签和“Click Me”按钮,按钮点击时会响应默认行为。

5. 常用继承类

QWidget 是许多常用控件的基类,包括:

  • QMainWindow:主窗口类,支持菜单栏、工具栏等。
  • QDialog:对话框类。
  • QPushButtonQLabelQLineEdit 等具体控件。

6. 注意事项

  1. 父子关系:
    • 子控件的生命周期由父控件管理,不需要手动删除。
  2. 事件处理:
    • 可通过重写事件处理函数(如 paintEventmousePressEvent)来自定义行为。
  3. 性能:
    • 在复杂界面中,合理使用布局和样式表可提升性能。

通过 QWidget,可以轻松构建灵活、现代化的图形用户界面,同时还支持高度的自定义。

简介

  • Qt消息循环机制相关学习笔记

深入了解Qt消息循环及线程相关性

什么是Qt消息循环

  • Qt消息循环,就是从一个队列中不断取出消息,并响应消息的过程。窗体的鼠标,键盘,输入法,绘制,各种消息,都来自于Qt的消息循环。

  • 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Qt接管Windows原生窗口消息,并翻译成Qt的消息,派发给程序下的各个子对象,子QWidget等,通过接管层,可以很好屏蔽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性,开发人员不需要关心Windows或者X11的消息的差异性,只需要搞清楚各个QEvent之间是什么含义。

  • 最开始的Qt消息循环开始于 QCoreApplication::exec。用户创建出一个QCoreApplication,或者说更多情况下是QApplication,执行QCoreApplication::exec,一个应用程序便开始了。QCoreApplication会不断从操作系统获取消息,并且分发给QObject。

  • 如果没有消息循环,那么Qt的信号和槽无法完全使用。有些函数也无法正确执行。举个例子,通过QueuedConnection连接的信号,其实是将一个事件压入了消息循环,如果没有QCoreApplication::exec,那么这个消息循环将永远无法派发到指定的对象。

什么是线程相关性

  • 准确来说,应该是指QObject的线程相关性。以Qt文档中的示意图来做说明

  • 当我们创建一个QObject时,它会与创建自己所在的线程绑定,它参与的消息循环,其实是它所在线程的消息循环。加入某个线程没有默认的QThread::exec,那么该线程上的QObject则无法接收到事件。另外,如果两个不同线程的QObject需要相互通信,那么只能通过QueuedConnection的方式,异步通知对象线程,在下一轮消息循环处理QObject的消息。

  • QObject的线程相关性默认和它的parent保持一致。如果一个QObject没有parent,那么可以通过 moveToThread,将它的线程相关性切换到指定线程

  • 了解QObject的线程相关性非常重要,很多初学者常常分不清一个多线程中哪些QObject应该由主线程创建,哪些应该由工作线程创建。我的观点是,它参与哪个消息循环,就由哪个来创建。

  • 正因为这样的特性,我们才可以理解什么叫做AutoConnection。通过AutoConnection连接的两个QObject,如果是在同一个线程,那么可以直接调用DirectConnection,如果不是在同一个线程,那么就通过事件通知的方式QueueConnection来调用。通过信号和槽,事件或者QueuedConnection方式来进行线程间的通讯,尤其是与UI线程通讯,永远是最优雅的方式之一。

什么是消息循环

  • 关于消息循环的过程。
  • 首先,用户通过GetMessage,PeekMessage等函数,从消息队列中取出事件,接下来,通过DispatchMessage来分发事件。系统将这个事件分发到对应的窗口处理函数WNDPROC中进行处理
  • 在绝大部分GUI程序中,GetMessage,DispatchMessage是写在一个死循环中的,除非程序退出,否则会一直处理各种事件。

消息队列的相关性

Qt消息循环的基础:窗体事件

  • 在Windows中,要处理事件一定要有一个窗体,在Qt中,事件一共有两类,一类是和窗体无关的实践,例如QTimerEvent,另外一类就是常见的窗体事件,例如鼠标,键盘,绘制等事件。因此,qt至少有两个WNDPROC,一个处理Timer等事件,一个处理QWidget中的事件。
  • 刚刚也提到,Windows事件其实是和线程相关的,那么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QObject的对象,它必须要有自己所在线程的信息。不同线程的对象是无法直接通信的,要通过事件才可以。
  • 在Qt中,消息循环在 QEventLoop 类中实现。通过QEventLoop::exec可以进入一个消息循环的阻塞状态中,也就是不断地PeekMessage-DispatchMessage。其实,QEventLoop里面几乎没有实现任何细节。
  • 不难想到,QEventLoop通过内部的一层抽象,来不断从系统获取和处理消息,而这一层抽象,是和线程相关的。所有相同的线程,完全可以共用这层抽象。

qt 消息循环机制

在 Qt 中,消息循环机制是事件驱动编程的一部分,负责管理和调度事件的处理。在 Qt 应用程序中,消息循环是确保程序能够响应用户输入、窗口更新、定时器等事件的核心机制。理解 Qt 的消息循环机制对于开发交互式应用程序至关重要。

Qt 消息循环机制概述

Qt 的事件处理机制基于 事件队列,当事件发生时(例如用户点击按钮、输入文本、定时器超时等),事件被放入事件队列,然后通过事件循环逐一处理。事件循环会持续运行,直到应用程序退出。

事件和消息

在 Qt 中,“事件”和“消息”通常是同义词,它们代表着某种需要处理的动作。常见的事件类型包括:

  • 用户输入事件:如 QKeyEvent(键盘输入)、QMouseEvent(鼠标点击或移动)
  • 窗口事件:如 QResizeEvent(窗口大小调整)、QCloseEvent(窗口关闭事件)
  • 定时器事件:如 QTimerEvent(定时器超时事件)
  • 自定义事件:如通过 QCoreApplication::postEvent() 创建和发送的事件

消息循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Qt 的消息循环机制通过 QCoreApplication::exec() 函数启动。当调用 exec() 时,它会进入一个循环,等待并处理事件。这是消息循环的核心,它会处理所有传入的事件,直到程序结束或调用 exit() 函数。

步骤:

  1. 事件触发:当用户与程序交互时(如点击按钮、输入键盘、定时器触发等),相应的事件会被发送到事件队列。
  2. 事件入队:事件会被放入一个队列中,等待处理。
  3. 事件循环QCoreApplication::exec() 会不断地从队列中取出事件并分发到合适的对象(通常是控件或窗口),然后调用相应的事件处理函数(如 mousePressEvent()keyPressEvent() 等)。
  4. 事件分发:当一个事件被取出后,Qt 会根据事件类型调用相应的处理函数。
  5. 退出循环:当消息循环完成(例如用户请求退出程序或调用 exit()),消息循环结束,程序退出。

消息循环的代码示例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 Qt 程序结构,展示了消息循环的使用。

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PushButton>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 初始化应用程序,启动事件循环

QPushButton button("点击我");
button.resize(200, 100);
button.show();

return app.exec(); // 启动事件循环,等待并处理事件
}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

  1.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会初始化应用程序。
  2. button.show(); 显示按钮,等待用户交互。
  3. app.exec(); 启动消息循环并等待处理用户事件(例如鼠标点击、键盘输入等)。

当用户点击按钮时,Qt 会触发 QPushButton 的相关事件,如 mousePressEvent(),并调用相应的事件处理方法。

Qt 事件循环的工作方式

1. 事件队列

每个应用程序都有一个事件队列,用于存储需要处理的事件。事件队列是由操作系统和 Qt 内部管理的。当事件被触发时,它们会被放入队列。

2. 事件处理

事件的处理通常是通过事件重载来实现的。例如,在自定义窗口类中,你可以重载 mousePressEvent() 来处理鼠标点击事件。

1
2
3
void MyWidget::mousePressEvent(QMouseEvent *event) {
qDebug() << "鼠标按下:位置 (" << event->x() << "," << event->y() << ")";
}

3. 事件循环的执行

Qt 的事件循环会从事件队列中提取事件,并根据事件类型调用合适的事件处理函数。例如:

  • 如果事件是键盘输入,则会调用 keyPressEvent()
  • 如果事件是鼠标点击,则会调用 mousePressEvent()

4. 事件的优先级

Qt 处理事件的顺序是由事件的类型和优先级决定的。通常,事件会按照到达顺序进行处理,但也可以通过改变事件的优先级来控制事件的处理顺序。

自定义事件和事件发送

你可以在 Qt 中发送自定义事件,甚至通过 QCoreApplication::postEvent() 来在事件队列中插入事件。自定义事件通常用于在不同对象之间传递信息。

示例:自定义事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Widget>
#include <QEvent>
#include <QDebug>

class MyEvent : public QEvent {
public:
MyEvent() : QEvent(QEvent::User) {} // 设置自定义事件类型
};

class MyWidget : public QWidget {
protected:
void customEvent(QEvent *event) override {
if (event->type() == QEvent::User) {
qDebug() << "处理自定义事件";
}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MyWidget widget;
widget.show();

QCoreApplication::postEvent(&widget, new MyEvent()); // 发送自定义事件

return app.exec(); // 启动事件循环
}

在这个示例中,MyEvent 是一个自定义事件,继承自 QEvent。在 MyWidget 中重载了 customEvent() 来处理这个事件。

线程与消息循环

Qt 的事件循环通常与主线程相关。主线程是 Qt 应用程序的 GUI 线程,所有的界面更新和事件处理都在主线程中执行。如果你在其他线程中执行操作,必须确保线程安全。例如,可以使用 QEventLoopQTimer 在非主线程中实现事件循环。


总结

  • 消息循环是事件驱动编程的核心,确保 Qt 应用程序能够响应各种事件。
  • 事件通过 QCoreApplication::exec() 启动并被依次处理。
  • Qt 会自动管理事件队列,触发事件时,事件会被推入队列,消息循环会逐一取出并调用相应的事件处理函数。
  • 通过 QEventQCoreApplication::postEvent(),可以发送自定义事件,实现对象间的通信。

Qt 的消息循环机制是事件驱动模型的一个典型实现,理解这一机制对于构建响应式、交互式的 GUI 应用程序至关重要。

QLabel::setFixedSize() 详解

QLabel::setFixedSize()QWidget 类提供的方法,用于设置窗口或控件的固定大小,使其无法通过用户操作或布局管理器改变大小。


方法定义

1
2
void QWidget::setFixedSize(const QSize &size);
void QWidget::setFixedSize(int width, int height);
  • size:通过 QSize 对象指定宽度和高度。
  • widthheight:直接指定宽度和高度的整数值。

一旦调用了 setFixedSize(),控件或窗口的大小将固定,无法被用户拖动调整,也不会响应布局管理器的尺寸更改。


使用场景

  1. 固定控件大小
    • 某些控件需要保持固定大小,例如按钮、图标等。
  2. 弹窗或对话框
    • 创建不可调整大小的窗口或对话框。
  3. 自定义 UI
    • 精确控制控件的尺寸,不受布局管理器影响。

基本用法

1. 设置固定大小

1
2
3
4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固定大小的 QLabel");
label->setFixedSize(200, 100); // 宽 200px,高 100px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blue;");
label->show();

2. 使用 QSize 对象

1
2
3
4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使用 QSize 设置固定大小");
label->setFixedSize(QSize(300, 150)); // 宽 300px,高 150px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label->show();

与其他方法的区别

方法 功能
resize(int, int) 设置控件的当前大小,但大小可能会被用户调整或布局管理器覆盖。
setMinimumSize(int, int) 设置控件的最小大小,允许控件变大,但不能小于该值。
setMaximumSize(int, int) 设置控件的最大大小,允许控件变小,但不能大于该值。
setFixedSize() 同时设置最小大小和最大大小为相同值,从而固定控件大小,完全禁止大小变化。

示例应用

1. 创建不可调整大小的窗口

1
2
3
4
5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这是一个固定大小的窗口");
label->setWindowFlags(Qt::Window); // 设置为独立窗口
label->setFixedSize(400, 300); // 固定窗口大小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yellow;");
label->show();

2. 创建一个图标显示区域

1
2
3
4
5
6
QLabel *iconLabel = new QLabel();
iconLabel->setFixedSize(64, 64); // 固定大小为 64x64
iconLabel->setPixmap(QPixmap(":/icons/sample_icon.png").scaled(64, 64)); // 设置图标
iconLabel->setAlignment(Qt::AlignCenter);
iconLabel->setStyleSheet("border: 1px solid gray;");
iconLabel->show();

3. 在布局中使用固定大小的控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VBoxLayout>
#include <QWidget>
#include <QLabel>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Widget window;
QVBoxLayout *layout = new QVBoxLayout(&window);

QLabel *label1 = new QLabel("这是可调整大小的 QLabel");
QLabel *label2 = new QLabel("这是固定大小的 QLabel");
label2->setFixedSize(200, 50);

layout->addWidget(label1);
layout->addWidget(label2);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在这个示例中,label1 的大小会随着布局调整,而 label2 的大小保持固定。


注意事项

  1. 禁用大小调整

    • 调用 setFixedSize() 后,控件或窗口将禁用用户拖动调整大小的功能。
  2. 优先级高于布局管理器

    • 如果控件位于布局中,setFixedSize() 会覆盖布局管理器对控件大小的设置。
  3. 跨平台行为一致

    • setFixedSize() 在不同平台上表现一致,无需担心平台差异。
  4. setMinimumSizesetMaximumSize 的关系

    • 调用 setFixedSize() 会同时设置最小和最大大小为同一个值,相当于调用了:
      1
      2
      widget->setMinimumSize(width, height);
      widget->setMaximumSize(width, height);

通过 setFixedSize(),可以精确控制窗口或控件的大小,适用于需要固定尺寸的场景,例如弹窗、按钮、图标区域等,是构建稳定用户界面布局的重要工具。

QLabel::setWindowFlags() 详解

QLabel::setWindowFlags() 是用于设置 QLabel 窗口标志的方法,继承自 QWidget。窗口标志(Qt::WindowFlags)定义了窗口的外观和行为特性,例如是否有边框、标题栏、是否是工具窗口等。


方法定义

1
void QLabel::setWindowFlags(Qt::WindowFlags flags);
  • flags 是一个 Qt::WindowFlags 类型,可以通过 | 运算符组合多个标志。
  • 设置了特定标志后,会改变 QLabel 的窗口特性,比如是否显示为独立窗口、是否无边框、是否置顶等。

常见的 Qt::WindowFlags

以下是常用的窗口标志及其作用:

标志名称 说明
Qt::Widget 默认值,表示普通窗口部件。
Qt::Window QLabel 转换为顶层窗口,显示为独立窗口。
Qt::Dialog QLabel 转换为对话框窗口(类似模态对话框)。
Qt::Tool 工具窗口,通常是小窗口,不会在任务栏显示,并总是置顶父窗口之上。
Qt::FramelessWindowHint 无边框窗口,不带标题栏和边框。
Qt::WindowStaysOnTopHint 窗口总是保持在其他窗口的上方。
Qt::WindowStaysOnBottomHint 窗口总是保持在其他窗口的下方。
Qt::CustomizeWindowHint 自定义窗口标志,必须手动添加需要的功能(如标题栏)。
Qt::SplashScreen 用于启动画面窗口。
Qt::SubWindow 作为子窗口嵌套在父窗口中。
Qt::Popup 弹出窗口,常用于右键菜单或选择框。
Qt::WindowCloseButtonHint 显示关闭按钮(标题栏需要 Qt::Window 或相关标志)。

用法示例

1. 普通窗口

QLabel 默认是作为子窗口(Qt::Widget)存在的。如果需要显示为独立窗口,可以设置为 Qt::Window

1
2
3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这是一个普通窗口");
label->setWindowFlags(Qt::Window);
label->show();

2. 无边框窗口

可以移除标题栏和边框,用于自定义窗口或提示框。

1
2
3
4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无边框窗口");
label->setWindowFlags(Qt::FramelessWindowHint);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blue; padding: 10px;");
label->show();

3. 工具窗口

将窗口设置为工具窗口,使其成为一个小型的、总是置顶的辅助窗口。

1
2
3
4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工具窗口");
label->setWindowFlags(Qt::Tool | Qt::WindowStaysOnTopHint);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padding: 10px;");
label->show();

4. 自定义标题栏窗口

使用 Qt::CustomizeWindowHint 自定义窗口功能。

1
2
3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自定义标题栏窗口");
label->setWindowFlags(Qt::Window | Qt::CustomizeWindowHint | Qt::WindowCloseButtonHint);
label->show();

5. 弹出窗口

使用 Qt::Popup 将窗口设置为弹出窗口,例如右键菜单或工具选择器。

1
2
3
4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弹出窗口");
label->setWindowFlags(Qt::Popup);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yellow; padding: 10px;");
label->show();

6. 启动画面窗口

使用 Qt::SplashScreen 设置窗口为启动画面。

1
2
3
4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启动画面");
label->setWindowFlags(Qt::SplashScreen);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orange; padding: 10px;");
label->show();

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1. 无边框后窗口无法移动

    • 无边框窗口(Qt::FramelessWindowHint)会失去默认的拖动功能,需要手动实现鼠标拖动。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void mousePressEvent(QMouseEvent *event) {
    if (event->button() == Qt::LeftButton) {
    dragStartPosition = event->globalPos() - frameGeometry().topLeft();
    }
    }
    void mouseMoveEvent(QMouseEvent *event) {
    if (event->buttons() & Qt::LeftButton) {
    move(event->globalPos() - dragStartPosition);
    }
    }
  2. 标志的组合

    • 窗口标志可以通过 | 运算符组合使用,但某些标志可能会互相覆盖,例如 Qt::FramelessWindowHintQt::WindowCloseButtonHint 一起使用时,关闭按钮不会显示。
  3. 父子关系影响

    • 如果设置了父窗口,窗口标志的行为可能受影响。例如,Qt::WindowStaysOnTopHint 的窗口总是置顶,但只会置顶于父窗口之上。
  4. 跨平台差异

    • 不同平台对某些窗口标志的支持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 Linux 窗口管理器可能不支持 Qt::WindowStaysOnBottomHint

通过 setWindowFlags(),可以灵活控制 QLabel 的显示行为,让其满足各种场景需求,如独立窗口、无边框窗口、工具窗口等。

C++ QLabel类 详解

QLabel 是 Qt 框架中用于显示文本或图像的控件类。它是一个简单的 GUI 元素,适用于需要显示静态文本、动态文本或图像的场景。

以下是对 QLabel 类的详解:


基本功能

QLabel 的主要功能是:

  1. 显示文本(静态文本、HTML 格式文本、动态更新的文本)。
  2. 显示图片。
  3. 可作为提示信息的承载控件。
  4. 支持丰富的文本格式,包括纯文本、HTML 和样式化文本。

构造函数

1
2
QLabel(QWidget *parent = nullptr, Qt::WindowFlags f = Qt::WindowFlags());
QLabel(const QString &text, QWidget *parent = nullptr, Qt::WindowFlags f = Qt::WindowFlags());
  • 参数

    • text:初始显示的文本。
    • parent:父窗口指针。
    • f:窗口标志,通常保持默认值。
  • 示例:

    1
    QLabel *label = new QLabel("Hello, QLabel!");

常用方法

1. 设置文本

1
2
void setText(const QString &text);
QString text() const;
  • 设置或获取 QLabel 的显示文本。
  • 示例:
    1
    label->setText("New Text");

2. 设置对齐方式

1
2
void setAlignment(Qt::Alignment alignment);
Qt::Alignment alignment() const;
  • 设置文本或图片的对齐方式。
  • 示例:
    1
    label->setAlignment(Qt::AlignCenter);

3. 设置图片

1
2
void setPixmap(const QPixmap &pixmap);
QPixmap pixmap() const;
  • 设置 QLabel 显示的图片。
  • 示例:
    1
    2
    QPixmap pixmap(":/images/logo.png");
    label->setPixmap(pixmap);

4. 自动调整大小

1
2
void setScaledContents(bool scaled);
bool hasScaledContents() const;
  • 控制 QLabel 是否根据内容自动调整大小。
  • 示例:
    1
    label->setScaledContents(true);

5. 设置文本格式

  • 支持 HTML 格式的文本显示
    1
    2
    void setTextFormat(Qt::TextFormat format);
    Qt::TextFormat textFormat() const;
  • 常用格式包括 Qt::PlainTextQt::RichTextQt::AutoText
  • 示例:
    1
    label->setText("<b>Bold Text</b>");

6. 设置文本样式

1
void setStyleSheet(const QString &styleSheet);
  • 设置 QLabel 的样式表。
  • 示例:
    1
    label->setStyleSheet("color: red; font-size: 16px;");

7. 获取文本尺寸

1
QSize sizeHint() const;
  • 返回 QLabel 当前内容建议的尺寸。

8. 设置提示信息

1
void setToolTip(const QString &text);
  • 为 QLabel 设置提示信息。
  • 示例:
    1
    label->setToolTip("This is a QLabel");

9. 清除内容

1
void clear();
  • 清空 QLabel 的内容。
  • 示例:
    1
    label->clear();

信号与槽

QLabel 本身不直接提供信号,但可以通过事件或自定义逻辑配合使用。例如,结合鼠标事件使 QLabel 响应点击:

  • 重写 mousePressEve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lass ClickableLabel : public QLabel {
    Q_OBJECT
    public:
    explicit ClickableLabel(QWidget *parent = nullptr) : QLabel(parent) {}
    signals:
    void clicked();
    protected:
    void mousePressEvent(QMouseEvent *event) override {
    emit clicked();
    QLabel::mousePressEvent(event);
    }
    };
  • 使用自定义 clicked 信号。

QLabel 示例代码

纯文本显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Label>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Label label("Hello, QLabel!");
label.setAlignment(Qt::AlignCenter);
label.setStyleSheet("font-size: 20px; color: blue;");
label.show();

return app.exec();
}

显示图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Label>
#include <QPixmap>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Label label;
QPixmap pixmap(":/images/logo.png");
label.setPixmap(pixmap);
label.setScaledContents(true); // 图片自动适应 QLabel 大小
label.resize(200, 200);
label.show();

return app.exec();
}

HTML 格式文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Label>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Label label;
label.setText("<h1 style='color:red;'>Hello, <i>HTML</i>!</h1>");
label.setAlignment(Qt::AlignCenter);
label.show();

return app.exec();
}

QLabel 常见属性

属性 说明
text 显示的文本内容
pixmap 显示的图片
alignment 对齐方式(文本或图片)
wordWrap 是否自动换行
scaledContents 是否自动缩放内容
toolTip 鼠标悬浮提示信息

通过灵活使用 QLabel,可以满足 GUI 界面中简单的显示需求,例如展示文字、图片或动态信息。

Qt::WindowStaysOnTopHint 是什么

Qt::WindowStaysOnTopHint 是 Qt 中的一个窗口标志(Window Flag),它用于使窗口始终保持在其他窗口的上方。

当一个窗口设置了这个标志后,无论其他窗口是否被激活,该窗口都会始终位于最前面,类似于“置顶”的效果。


使用方法

1
setWindowFlags(Qt::WindowStaysOnTopHint);

通常与其他标志组合使用,例如:

1
setWindowFlags(Qt::Tool | Qt::FramelessWindowHint | Qt::WindowStaysOnTopHint);

常见场景

  1. 提示框:显示重要信息或通知时,不希望被其他窗口遮挡。
  2. 悬浮工具栏:开发一些辅助工具或快捷操作面板时。
  3. 系统通知:显示系统级通知或警告。
  4. 调试工具:为调试时的窗口提供置顶功能。

完整例子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展示如何使用 Qt::WindowStaysOnTopHi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Label>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Label label("我是置顶窗口");
label.setWindowFlags(Qt::Tool | Qt::WindowStaysOnTopHint);
label.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yellow; padding: 10px; font-size: 16px;");
label.show();

return app.exec();
}

运行后,label 将始终显示在其他窗口的上方。


注意事项

  1. 窗口管理器支持

    • 在某些操作系统或桌面环境下,窗口管理器可能不完全支持此标志。
    • 特别是在某些 Linux 桌面环境中,置顶功能可能会受到限制。
  2. 不适合主窗口

    • 这个标志通常用于子窗口或辅助窗口,而不是主窗口(QMainWindow),否则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3. 与其他标志冲突

    • 如果设置了 Qt::WindowStaysOnTopHint,但窗口没有置顶,可能是其他窗口标志(如模态窗口)导致的冲突。

通过这个标志,可以方便地实现类似系统通知、浮动工具栏等功能,提升程序的交互体验。

Qt::FramelessWindowHint

Qt::FramelessWindowHint 是 Qt 中的一个窗口标志,用于移除窗口的标题栏和边框。设置该标志的窗口将变得无边框,并且不包含系统提供的关闭、最小化、最大化等按钮。


特点与用途

  • 去除边框和标题栏
    • 使窗口显示更加简洁,用于自定义界面。
  • 完全可控
    • 通常用于自定义窗口的外观,例如圆角窗口、透明窗口等。
  • 常见场景
    • Splash Screen(启动画面)。
    • 自定义提示框。
    • 自定义主窗口或弹窗。
    • 不规则形状的窗口。

使用方法

通过 setWindowFlags 设置 Qt::FramelessWindowHint

1
setWindowFlags(Qt::FramelessWindowHint);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Widge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Widget window;
window.setWindowFlags(Qt::FramelessWindowHint); // 设置无边框
window.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blue; border-radius: 10px;");
window.setFixedSize(400, 300); // 固定窗口大小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运行后,窗口将显示为无边框的蓝色矩形。


组合使用

Qt::FramelessWindowHint 可以与其他窗口标志组合使用,以实现更多功能。例如:

1
setWindowFlags(Qt::FramelessWindowHint | Qt::WindowStaysOnTopHint);

鼠标拖动窗口

由于无边框窗口失去了默认的拖动功能,需要手动实现鼠标拖动窗口:

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Widget>
#include <QMouseEvent>

class FramelessWindow : public QWidget {
Q_OBJECT

public:
explicit FramelessWindow(QWidget *parent = nullptr) : QWidget(parent) {
setWindowFlags(Qt::FramelessWindowHint); // 设置无边框
setStyleSheet("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border-radius: 10px;");
setFixedSize(400, 300); // 固定大小
}

protected:
void mousePressEvent(QMouseEvent *event) override {
if (event->button() == Qt::LeftButton) {
dragStartPosition = event->globalPos() - frameGeometry().topLeft();
event->accept();
}
}

void mouseMoveEvent(QMouseEvent *event) override {
if (event->buttons() & Qt::LeftButton) {
move(event->globalPos() - dragStartPosition);
event->accept();
}
}

private:
QPoint dragStartPosition; // 记录鼠标初始位置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FramelessWindow window;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此代码实现了一个无边框窗口,并支持用鼠标拖动。


注意事项

  1. 系统按钮功能缺失

    • 无边框窗口会失去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按钮,需要自行实现这些功能。
  2. 操作系统兼容性

    • 在某些操作系统(如 macOS 和 Windows)上,去边框可能会带来窗口交互体验的差异,例如窗口无法调整大小。
  3. 自定义效果

    • 搭配 QPainterQStyleSheet,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窗口样式,比如圆角或透明效果。

通过 Qt::FramelessWindowHint,开发者可以完全掌控窗口的外观和行为,是构建现代化、个性化界面的重要工具。

Qt::Tool

Qt::Tool 是 Qt 中的一个窗口标志(Window Type),用于指定窗口作为工具窗口显示。

工具窗口通常是一个小型的、非主窗口的辅助窗口,它的作用是提供附加功能或工具。比如,颜色选择器、调试面板、浮动工具栏等。


主要特点

  1. 非主窗口类型

    • Qt::Tool 窗口是附属于主窗口的辅助窗口,但它不会在任务栏显示图标。
  2. 置顶显示

    • 通常,工具窗口会始终置顶在父窗口上方。
    • 如果需要它始终置顶所有窗口,可以额外使用 Qt::WindowStaysOnTopHint
  3. 独立窗口

    • 工具窗口不会阻塞主窗口的操作,可以与主窗口同时交互。
  4. 大小和外观

    • 工具窗口通常比主窗口小,而且默认没有任务栏图标。

使用方法

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Widge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Widget mainWindow;
mainWindow.setWindowTitle("主窗口");
mainWindow.resize(400, 300);
mainWindow.show();

QWidget toolWindow;
toolWindow.setWindowTitle("工具窗口");
toolWindow.setWindowFlags(Qt::Tool); // 设置为工具窗口
toolWindow.resize(200, 150);
tool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运行后,你会看到:

  • 主窗口是常规的应用窗口。
  • 工具窗口不会在任务栏中显示。

组合使用

可以将 Qt::Tool 与其他窗口标志结合使用,进一步控制工具窗口的行为。例如:

示例:

1
toolWindow.setWindowFlags(Qt::Tool | Qt::FramelessWindowHint | Qt::WindowStaysOnTopHint);
  • **Qt::FramelessWindowHint**:去掉工具窗口的边框。
  • **Qt::WindowStaysOnTopHint**:让工具窗口始终保持在所有窗口的最上方。

工具窗口的父子关系

如果设置工具窗口的父窗口,则工具窗口会自动跟随主窗口(如一起最小化或隐藏)。

示例:

1
2
3
toolWindow.setParent(&mainWindow); // 设置父窗口
toolWindow.setWindowFlags(Qt::Tool);
toolWindow.show();
  • 当主窗口被最小化时,工具窗口也会被最小化。
  • 工具窗口始终在其父窗口的范围内显示。

常见用途

  1. 浮动工具栏
    • 用于辅助功能(如编辑器的工具面板)。
  2. 调试窗口
    • 用于显示调试信息或日志输出。
  3. 颜色选择器
    • 提供小型的选择工具。
  4. 弹出提示框
    • 实现自定义的提示窗口。

注意事项

  1. 任务栏图标

    • 工具窗口不会显示在任务栏中,但如果需要显示,可以去掉 Qt::Tool 标志,改用普通窗口类型。
  2. 行为依赖父窗口

    • 如果没有设置父窗口,工具窗口的置顶行为可能不稳定。
  3. 兼容性

    • 在不同操作系统上的表现可能稍有差异,尤其是与其他窗口标志结合使用时。

通过 Qt::Tool,可以轻松创建轻量级、功能明确的辅助窗口,提升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和功能扩展能力。

QGuiApplication::primaryScreen() 详解

QGuiApplication::primaryScreen() 是 Qt 提供的一个方法,用于获取系统的主屏幕对象(QScreen)。它属于 QGuiApplication 类,适用于需要处理屏幕信息的场景,比如获取屏幕分辨率、设置窗口位置、在多屏环境下处理窗口布局等。


主要功能

  1. 获取主屏幕信息
    • 返回一个 QScreen*,表示主屏幕对象。
  2. 跨多屏支持
    • 在多显示器环境中,primaryScreen() 返回的是主屏幕(通常是显示系统任务栏的屏幕)。

使用方法

获取主屏幕对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QGuiApplication>
#include <QScreen>
#include <QDebug>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Gui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Screen *screen = QGuiApplication::primaryScreen();
if (screen) {
qDebug() << "Primary screen name:" << screen->name();
qDebug() << "Screen resolution:" << screen->size();
qDebug() << "Screen geometry:" << screen->geometry();
}

return 0;
}

示例输出

1
2
3
Primary screen name: "eDP-1"
Screen resolution: QSize(1920, 1080)
Screen geometry: QRect(0, 0, 1920, 1080)

常见用途

1. 获取主屏幕分辨率

可以通过 QScreensize()availableGeometry() 获取屏幕的分辨率。

1
2
3
4
5
QScreen *screen = QGuiApplication::primaryScreen();
if (screen) {
QSize resolution = screen->size(); // 获取屏幕分辨率
qDebug() << "Screen resolution:" << resolution;
}

2. 设置窗口到主屏幕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Widget>
#include <QScreen>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Widget window;
window.setFixedSize(400, 300);

// 获取主屏幕的几何信息
QScreen *screen = QGuiApplication::primaryScreen();
if (screen) {
QRect screenGeometry = screen->geometry();
int x = screenGeometry.center().x() - window.width() / 2;
int y = screenGeometry.center().y() - window.height() / 2;
window.move(x, y);
}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3. 支持多屏幕环境

对于多屏幕环境,可以使用 QGuiApplication::screens() 获取所有屏幕的列表,并选择特定的屏幕进行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QGuiApplication>
#include <QScreen>
#include <QDebug>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Gui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List<QScreen *> screens = QGuiApplication::screens();
qDebug() << "Number of screens:" << screens.size();
for (QScreen *screen : screens) {
qDebug() << "Screen name:" << screen->name();
qDebug() << "Resolution:" << screen->size();
}

return 0;
}

常见方法

以下是 QScreen 类常用的方法,可以结合 primaryScreen() 使用:

方法 功能
geometry() 返回屏幕的矩形区域(包括不可用部分)。
availableGeometry() 返回屏幕的可用区域(排除了任务栏和停靠窗口的部分)。
size() 返回屏幕的分辨率(QSize)。
physicalSize() 返回屏幕的物理尺寸(毫米为单位)。
refreshRate() 返回屏幕的刷新率(Hz)。
logicalDotsPerInch() 返回屏幕的逻辑 DPI(通常用于字体和布局的计算)。
devicePixelRatio() 返回屏幕的设备像素比率(高分屏时非常重要)。

注意事项

  1. 多屏环境

    • 如果程序运行在多显示器环境下,primaryScreen() 返回的只是主屏幕,而其他屏幕需要通过 QGuiApplication::screens() 获取。
  2. 跨平台差异

    • 在某些平台(如 macOS)上,任务栏可能不总是定义主屏幕。
  3. 高分屏支持

    • 如果使用高分屏,记得考虑设备像素比率 (devicePixelRatio()),以避免显示问题。

通过 QGuiApplication::primaryScreen(),可以轻松获取屏幕的几何信息并灵活控制窗口的位置和布局,特别是在需要多屏支持或自定义布局时非常有用。

Qt findChild()函数 详解

findChild() 是 Qt 中用于查找某个特定类型或名称的子对象的函数。它通常用于在运行时查找对象树中的子对象,特别是在动态生成或加载 UI 元素时非常有用。

基本语法

1
2
template <typename T>
T findChild(const QString &name = QString(), Qt::FindChildOptions options = Qt::FindChildrenRecursively) const;
  • T: 模板参数,表示要查找的对象类型(如 QWidget*QPushButton* 等)。
  • name: 子对象的名称(对象名),可以省略。如果省略,表示查找第一个符合类型的对象。
  • options: 查找选项,可以指定查找的深度(递归或不递归)。

查找选项 (Qt::FindChildOptions)

  • Qt::FindDirectChildrenOnly: 仅查找直接子对象,不会递归查找子对象的子对象。
  • Qt::FindChildrenRecursively: 递归查找所有子对象(包括子对象的子对象)。这是默认选项。

示例

假设你有一个包含多个子部件的 QWidget,其中一个 QPushButton 名为 "myButton",你可以使用 findChild() 来查找该按钮。

1
2
3
4
5
6
7
8
QPushButton *button = parentWidget->findChild<QPushButton*>("myButton");
if (button) {
// 找到了名为 "myButton" 的按钮,可以在这里进行操作
button->setText("Button Found!");
} else {
// 没有找到该按钮
qDebug() << "Button not found!";
}

查找没有名称的子对象

如果你不关心对象名,只需要查找某一类型的子对象,可以不传入 name 参数:

1
2
3
4
5
QLabel *label = parentWidget->findChild<QLabel*>();
if (label) {
// 找到了某个 QLabel,可以在这里进行操作
label->setText("Label Found!");
}

注意事项

  • 对象名必须唯一:如果查找指定名称的子对象,确保该名称在对象树中是唯一的。否则,findChild() 可能只返回找到的第一个匹配对象。
  • 类型检查:模板参数 T 应与查找的子对象的实际类型匹配。否则,返回的指针将是 nullptr

递归查找多个子对象

如果需要查找多个匹配的子对象,可以使用 findChildren() 函数:

1
2
3
4
5
QList<QPushButton*> buttons = parentWidget->findChildren<QPushButton*>("myButton");
for (QPushButton *button : buttons) {
// 对每个找到的按钮进行操作
button->setText("Found Multiple Buttons!");
}

常见应用场景

  • 动态 UI 查找:在运行时查找动态生成的 UI 元素。
  • 复用代码:通过查找对象,可以避免直接传递指针来访问特定 UI 元素,从而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和维护性。
  • 调试:查找和验证某个对象是否正确创建并存在于对象树中。

findChild() 是 Qt 中非常强大的工具,特别适用于需要在运行时动态查找和操作 UI 元素的场景。

Qt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 函数 详解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 是 Qt 中用于设置程序的字符编码的函数。具体来说,它设置用于处理当前区域语言(locale)的字符编码。

1. 函数原型

1
static void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QTextCodec *codec);

2. 主要用途

setCodecForLocale() 函数的作用是为本地字符编码(locale)设置一个自定义的编码器(QTextCodec)。这影响到与本地字符编码相关的操作,如从文件系统读取文件名、处理文本输入输出等。

Qt 中的字符编码处理依赖 QTextCodec,它是一个字符编码转换的类。不同的 QTextCodec 子类代表了不同的字符编码方式,例如 UTF-8、GBK、ISO 8859-1 等。

3. 具体使用场景

在多语言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字符编码问题,例如中文路径或文件内容乱码。通过设置适当的 QTextCodec,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include <QTextCodec>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 设置为 UTF-8 编码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QTextCodec::codecForName("UTF-8"));

// 或者设置为 GBK 编码(用于处理中文字符)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QTextCodec::codecForName("GBK"));

// 你的应用程序代码
return app.exec();
}

4. 注意事项

从 Qt 5 开始,setCodecForLocale() 已经逐渐被淘汰,因为 Qt 更推荐使用 Unicode(如 UTF-8)作为全局字符编码。大多数现代应用不需要手动设置字符编码。Qt 默认使用 UTF-8 编码来处理字符串,并且建议开发者尽量遵循这个标准。

5. 相关函数

  • QTextCodec::codecForLocale(): 获取当前设置的本地编码。
  • QTextCodec::codecForName(const char *name): 根据编码名称获取对应的 QTextCodec 对象。

6. 示例代码

以下是如何在早期版本的 Qt 中使用 setCodecForLocale() 的一个典型场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TextCodec>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 将本地编码设置为 GBK(适用于简体中文环境)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QTextCodec::codecForName("GBK"));

// 继续其他应用逻辑...
return app.exec();
}

7. 现代 Qt 的替代方案

在现代 Qt 中,通常不需要显式设置编码。确保使用 QString、QByteArray 以及使用 UTF-8 编码文件可以避免大多数字符编码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你应该了解了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 的用法及其在现代 Qt 开发中的替代方案。

QTextCodec::codecForName() 函数 详解

QTextCodec::codecForName() 是 Qt 中用于根据字符编码名称获取对应 QTextCodec 对象的静态函数。QTextCodec 是一个处理字符编码转换的类,这个函数允许开发者选择适当的字符编码以处理文本数据的编码和解码。

1. 函数原型

1
2
static QTextCodec *QTextCodec::codecForName(const char *name);
static QTextCodec *QTextCodec::codecForName(const QByteArray &name);

2. 主要用途

codecForName() 函数用于根据指定的编码名称返回对应的 QTextCodec 实例。这对于在多语言环境下处理不同编码格式的文本文件或网络数据非常有用。例如,你可能需要处理 UTF-8、GBK 或 ISO-8859-1 等编码的文本内容。

3. 具体用法

下面是使用 codecForName() 的典型场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QTextCodec>
#include <QString>

int main() {
// 获取 UTF-8 编码的 QTextCodec 实例
QTextCodec *utf8Codec = QTextCodec::codecForName("UTF-8");

// 将 QString 编码为 UTF-8 字节数组
QString str = "Hello, 你好!";
QByteArray encodedStr = utf8Codec->fromUnicode(str);

// 将 UTF-8 字节数组解码为 QString
QString decodedStr = utf8Codec->toUnicode(encodedStr);

return 0;
}

4. 参数说明

  • const char *name: 表示编码名称的 C 字符串,例如 "UTF-8""GBK""ISO-8859-1" 等。
  • const QByteArray &name: 作为 QByteArray 类型的编码名称,适用于编码名称是动态生成的场景。

5. 返回值

  • 成功时返回对应编码的 QTextCodec 对象指针。
  • 如果找不到对应编码,返回 nullptr

6. 常用编码名称

一些常用的编码名称包括:

  • "UTF-8":用于处理 Unicode 的最常见编码,适合多语言文本。
  • "GBK":中文常用编码。
  • "ISO-8859-1":常见于西欧语言的编码。
  • "Shift-JIS":用于日语编码。

编码名称不区分大小写,输入 "utf-8""UTF-8" 均可。

7. 示例代码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编码名称获取对应的 QTextCodec,并进行文本转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nclude <QTextCodec>
#include <QDebug>

int main() {
// 获取 GBK 编码的 QTextCodec 实例
QTextCodec *codec = QTextCodec::codecForName("GBK");
if (codec) {
QString text = "你好, 世界!";
QByteArray encodedText = codec->fromUnicode(text);
qDebug() << "Encoded text (GBK):" << encodedText;

QString decodedText = codec->toUnicode(encodedText);
qDebug() << "Decoded text:" << decodedText;
} else {
qDebug() << "Error: Codec not found!";
}

return 0;
}

8. 注意事项

  • 在调用 codecForName() 时,如果编码名称无效(如拼写错误或 Qt 不支持),函数将返回 nullptr,因此在使用返回值之前需要检查其有效性。
  • 尽量在现代应用中使用 Unicode(如 UTF-8)编码,减少字符编码转换问题。

9. 相关函数

  • QTextCodec::setCodecForLocale(): 设置程序的本地字符编码。
  • QTextCodec::codecForLocale(): 获取当前本地环境使用的编码。
  • QTextCodec::availableCodecs(): 获取所有可用编码名称的列表。

通过这些内容,你应该掌握了 QTextCodec::codecForName() 的用法以及它在字符编码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Qt QT_BEGIN_NAMESPACE 宏 详解

QT_BEGIN_NAMESPACE 是 Qt 中定义的一个宏,通常用于简化命名空间的管理,特别是在处理 Qt 库的代码时。这个宏与 QT_END_NAMESPACE 配合使用,主要目的是将 Qt 的类、函数等代码封装到命名空间 Qt 中。

1. 作用和用法

QT_BEGIN_NAMESPACE 是在代码中用于开启 Qt 命名空间的宏定义,它的作用相当于:

1
namespace Qt {

与之对应,QT_END_NAMESPACE 用于关闭命名空间,等同于:

1
}

2. 使用示例

在 Qt 库的源码或插件开发中,可能会看到以下形式的代码:

1
2
3
4
5
6
7
QT_BEGIN_NAMESPACE

class QWidget {
// 类的定义
};

QT_END_NAMESPACE

这段代码实际上被处理为:

1
2
3
4
5
6
7
namespace Qt {

class QWidget {
// 类的定义
};

} // namespace Qt

通过使用这些宏,Qt 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方式来管理命名空间,确保 Qt 库内部代码在正确的命名空间内被封装。

3. 为什么使用这些宏?

Qt 采用这些宏而不是直接使用 namespace Qt { ... } 这种语法的原因在于:

  1. 跨平台兼容性:Qt 是一个跨平台库,为了在不同的编译器、平台上保持代码一致性,使用宏可以更灵活地适应不同平台的特殊需求。
  2. 条件编译支持:通过这些宏,Qt 可以根据配置或编译选项有条件地开启或关闭命名空间。例如,在某些特殊编译环境下,可能不需要使用 Qt 命名空间,这时可以通过配置条件控制这些宏的行为。
  3. 简化代码维护:在大型代码库中使用宏,可以在需要更改命名空间策略时集中管理,避免大量手动修改。

4. 相关宏

除了 QT_BEGIN_NAMESPACEQT_END_NAMESPACE,还有一些相关的宏,用于处理命名空间或条件编译:

  • QT_USE_NAMESPACE: 当在项目中使用 Qt 命名空间时,可以在代码中包含这个宏,以确保代码在正确的命名空间中运行。
  • QT_PREPEND_NAMESPACE(ClassName): 这个宏用于在不使用命名空间时显式地为类名加上 Qt:: 前缀,如 Qt::QWidget
  • QT_END_HEADER: 用于在头文件中结束命名空间的定义,特别是在跨平台的头文件中使用。

5. 在项目中的使用

在自己的项目中,通常不需要直接使用这些宏,除非你在开发 Qt 插件、扩展库或直接修改 Qt 源码。在普通的 Qt 应用程序开发中,直接使用 Qt 命名空间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include <QWidge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QWidget window;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在这个例子中,你不需要关心 QT_BEGIN_NAMESPACE 等宏,因为 Qt 的头文件已经处理了命名空间的封装。

6. 总结

QT_BEGIN_NAMESPACEQT_END_NAMESPACE 是 Qt 用于命名空间管理的宏,它们的作用是简化 Qt 库代码中命名空间的封装。这种设计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跨平台兼容性,并为条件编译提供了灵活性。在大多数应用开发中,开发者不需要直接使用这些宏,只需知道它们在 Qt 库中的作用即可。

Qt Q_OBJECT 宏 详解

Q_OBJECT 宏是 Qt 框架中用于支持 Qt 元对象系统的关键宏。这个宏通常放在 Qt 类的声明部分,特别是需要使用信号和槽机制的类。它使得 Qt 的一些高级特性,如信号和槽、属性系统、动态属性等,可以在类中工作。下面是对 Q_OBJECT 宏的详细解解:

1. 定义和位置

Q_OBJECT 宏必须放在类的 publicprotected 访问修饰符下方,紧接在类声明的开头。这是因为宏会在类的头文件中生成一些额外的代码,类的元对象系统需要这些代码来实现 Qt 的信号和槽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lass MyClass : public QObject
{
Q_OBJECT

public:
explicit MyClass(QObject *parent = nullptr);

signals:
void mySignal();

public slots:
void mySlot();
};

2. 元对象系统

当你在一个类中使用 Q_OBJECT 宏时,Qt 的元对象系统会生成一些额外的代码,包括:

  • 信号和槽机制的支持Q_OBJECT 宏让类能够发射信号并处理槽函数。
  • 动态属性的支持:允许类在运行时动态地添加和查询属性。
  • 元对象信息:提供有关类的运行时信息,如类名、继承关系等。

3. MOC(Meta-Object Compiler)

Q_OBJECT 宏的主要作用是让 Qt 的 Meta-Object Compiler(MOC)工具生成相关的元对象代码。MOC 工具会读取你的类定义文件,并根据 Q_OBJECT 宏生成一个 .moc 文件,这个文件包含了信号和槽机制的实现代码。在编译过程中,MOC 生成的代码会被编译到最终的二进制文件中。

4. 信号和槽

信号和槽是 Qt 的核心特性,Q_OBJECT 宏使得你可以在类中声明信号和槽,并且在运行时连接它们。信号是事件的通知,而槽是响应这些事件的函数。

1
2
3
4
5
6
7
// 声明信号
signals:
void mySignal();

// 声明槽
public slots:
void mySlot();

5. 动态属性和其他功能

使用 Q_OBJECT 宏后,你的类还可以利用 Qt 的动态属性系统,允许在运行时设置和获取对象的属性。此外,Q_OBJECT 使得 Qt 能够在运行时查询类的元信息。

6. 编译注意事项

如果你更改了包含 Q_OBJECT 宏的类的定义,你必须重新运行 MOC 并重新编译项目。通常,Qt 的构建系统(如 qmake 或 CMake)会自动处理这个过程。

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include <QObject>

class MyClass : public QObject
{
Q_OBJECT

public:
explicit MyClass(QObject *parent = nullptr);

signals:
void mySignal();

public slots:
void mySlot();
};

总之,Q_OBJECT 宏是 Qt 的信号和槽机制、动态属性以及元对象系统的核心,它是实现 Qt 许多功能的基础。

Qt connect() 函数 详解

connect() 函数是 Qt 信号与槽机制的核心。它用于将信号和槽函数连接起来,使得当某个信号发出时,自动调用与其连接的槽函数。这种机制是 Qt 的基础,用于实现组件之间的松耦合通信,尤其在 GUI 编程中非常常用。

1. 信号与槽机制简介

在 Qt 中,信号(signal)和槽(slot)是一种观察者模式的实现。信号用于通知事件的发生,而槽是用来处理这些事件的函数。当某个对象发出信号时,与之连接的槽函数会被自动调用。

2. connect() 函数的语法

Qt 的 connect() 函数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语法如下:

2.1 基于旧版字符串的连接(Qt4 风格)

1
QObject::connect(sender, SIGNAL(signalName(parameters)), receiver, SLOT(slotName(parameters)));

这种方法使用 SIGNAL()SLOT() 宏将信号和槽的名称转换为字符串。虽然这种方式在旧版 Qt 中常用,但现在已不推荐使用。

2.2 基于新信号槽语法(Qt5 及以上)

1
QObject::connect(sender, &SenderClass::signalName, receiver, &ReceiverClass::slotName);

这种方法是类型安全的,编译器会在编译期检查信号和槽的参数匹配情况,并且不需要使用宏,语法更加清晰和安全。

2.3 使用 Lambda 表达式

在 Qt5 中,槽函数还可以是一个 Lambda 表达式,非常适合简单的操作:

1
2
3
QObject::connect(sender, &SenderClass::signalName, [](parameters) {
// Lambda 表达式内的槽函数实现
});

3. connect() 函数的参数详解

  • **sender**:发出信号的对象,通常是一个 QObject 或其派生类的实例。
  • **signalName**:信号的名称。在旧版语法中,需要用 SIGNAL() 宏包裹;在新版语法中,直接使用指针形式 &SenderClass::signalName
  • **receiver**:接收信号的对象,也是一个 QObject 或其派生类的实例。
  • **slotName**:槽函数的名称。在旧版语法中,用 SLOT() 宏包裹;在新版语法中,直接使用指针形式 &ReceiverClass::slotName

4. connect() 的高级用法

  • 连接到多个槽函数:一个信号可以连接到多个槽函数,信号发出时,这些槽函数会按连接顺序依次被调用。

    1
    2
    connect(sender, &SenderClass::signalName, receiver1, &ReceiverClass1::slotName);
    connect(sender, &SenderClass::signalName, receiver2, &ReceiverClass2::slotName);
  • 连接到同一个槽函数的多个信号:多个信号可以连接到同一个槽函数,这样无论哪个信号发出,都会调用相同的槽函数。

    1
    2
    connect(sender1, &SenderClass1::signalName, receiver, &ReceiverClass::slotName);
    connect(sender2, &SenderClass2::signalName, receiver, &ReceiverClass::slotName);
  • 连接到匿名槽(Lambda 表达式):适用于只需处理简单逻辑的场景。

    1
    2
    3
    connect(button, &QPushButton::clicked, []() {
    qDebug() << "Button clicked!";
    });
  • 连接到 Qt 内置信号:很多 Qt 控件自带常用信号,如按钮的 clicked() 信号、文本框的 textChanged() 信号等。

    1
    connect(button, &QPushButton::clicked, this, &MainWindow::onButtonClicked);

5. 连接失败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信号和槽参数不匹配:信号和槽的参数类型和数量必须一致,否则连接将失败。
  • 对象生命周期问题senderreceiver 可能在信号发出前已经被销毁,导致连接失效。
  • 无效的信号或槽名称:检查信号和槽是否拼写正确,且使用正确的语法(旧版或新版)。
  • 类型不兼容:新版语法下,信号和槽必须是同一个类的成员函数指针。

6. 断开信号与槽的连接

使用 QObject::disconnect() 可以手动断开信号与槽的连接:

1
QObject::disconnect(sender, &SenderClass::signalName, receiver, &ReceiverClass::slotName);

或者直接使用 disconnect(sender) 来断开 sender 发出的所有信号。

7. connect() 的返回值

connect() 函数返回一个 bool 值,表示连接是否成功。通常不需要手动检查返回值,但在复杂或关键场景下,检查返回值可以帮助调试连接失败的原因。

8. 常见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PushButton>
#include <QMessageBox>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argc, argv);

QPushButton button("Click Me");
QObject::connect(&button, &QPushButton::clicked, [&]() {
QMessageBox::information(nullptr, "Title", "Button clicked!");
});

button.show();
return a.exec();
}

总结

connect() 是 Qt 信号与槽机制的核心,它允许在不同对象间实现松耦合的事件处理。在 Qt5 及以上版本中,推荐使用新版的指针语法,因为它类型安全、语法简洁且更易于维护。通过灵活使用 connect(),可以极大简化 Qt 程序中的事件处理流程。

简介

  • QStackedWidget类相关笔记

QStackedWidget 详解

QStackedWidget 是 Qt 框架中的一个控件类,用于在同一位置显示多个小部件(widget),但一次只能显示其中的一个。它常用于需要在同一空间切换不同页面内容的场景,如实现向导界面、选项卡式界面或动态内容切换等。

QStackedWidget 类的详细说明

1. 基本概念

  • QStackedWidget 继承自 QFrame,属于一个容器小部件。
  • 该控件维护一组子小部件,这些子小部件按堆栈排列。一次只能显示一个小部件,其他小部件会被隐藏。

2. 常用方法和成员函数

  • addWidget(QWidget *widget):
    将新的小部件添加到堆栈中,返回新页面的索引值。

    1
    2
    3
    QStackedWidget *stackedWidget = new QStackedWidget;
    QWidget *page1 = new QWidget;
    stackedWidget->addWidget(page1);
  • insertWidget(int index, QWidget *widget):
    在指定索引位置插入一个小部件。

  • setCurrentIndex(int index):
    设置当前显示的小部件的索引。可以通过此方法切换页面。

    1
    stackedWidget->setCurrentIndex(0); // 显示第一个页面
  • setCurrentWidget(QWidget *widget):
    通过指针设置当前显示的小部件。

  • currentIndex():
    返回当前显示的小部件的索引。

  • currentWidget():
    返回当前显示的小部件的指针。

  • removeWidget(QWidget *widget):
    从堆栈中移除指定的小部件,不会删除该小部件。

3. 信号(Signals)

  • currentChanged(int index):
    当当前小部件的索引改变时触发。

  • widgetRemoved(int index):
    当小部件从堆栈中移除时触发。

4. 使用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include <QApplication>
#include <QStackedWidget>
#include <QPushButton>
#include <QVBoxLayout>
#include <QWidge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QApplication app(argc, argv);

// 创建主窗口
QWidget window;
QVBoxLayout *layout = new QVBoxLayout(&window);

// 创建 QStackedWidget 实例
QStackedWidget *stackedWidget = new QStackedWidget;

// 创建两个页面
QWidget *page1 = new QWidget;
QPushButton *button1 = new QPushButton("Page 1");
QVBoxLayout *page1Layout = new QVBoxLayout(page1);
page1Layout->addWidget(button1);

QWidget *page2 = new QWidget;
QPushButton *button2 = new QPushButton("Page 2");
QVBoxLayout *page2Layout = new QVBoxLayout(page2);
page2Layout->addWidget(button2);

// 添加页面到 QStackedWidget
stackedWidget->addWidget(page1);
stackedWidget->addWidget(page2);

// 将 QStackedWidget 添加到主布局
layout->addWidget(stackedWidget);

// 切换页面示例
QObject::connect(button1, &QPushButton::clicked, [&]() {
stackedWidget->setCurrentIndex(1);
});
QObject::connect(button2, &QPushButton::clicked, [&]() {
stackedWidget->setCurrentIndex(0);
});

window.show();
return app.exec();
}

5. 常见应用场景

  • 向导程序: QStackedWidget 非常适合用于实现多步骤的向导程序,每个页面代表向导的一个步骤。
  • 动态内容切换: 如设置窗口、选项卡界面等。
  • 多功能面板: 实现功能区的页面切换。

6. 样式和自定义

QStackedWidget 可以像其他 Qt 小部件一样通过 QStyleQSS(Qt 样式表)来进行样式自定义。例如:

1
2
3
QStackedWidget {
background-color: #f0f0f0;
}

7. 注意事项

  • 如果需要在切换页面时进行一些处理逻辑,可以连接 currentChanged() 信号来进行。
  • QStackedWidget 只会在其当前显示的小部件上处理事件,如鼠标和键盘事件,因此需要确保切换逻辑合理。

总结

QStackedWidget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控件,用于实现页面切换或动态内容显示。通过其 API 和信号槽机制,开发者可以轻松创建复杂的用户界面,增强用户体验。